目录
导论 学科性质与研究对象
一、两类学科与一化两转
二、指导思想与研究对象
三 经济增长与生产目的
第一篇 增长理论
第一章 经济增长理论与趋势
第一节 经济增长与经济增长理论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二、经济增长:共同的追求
三、经济增长理论的思想渊源
四、经济增长理论的类型
第二节 马克思、列宁论经济增长
一、马克思有关经济增长的论述
二、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增长的理论
第三节 西方经济增长理论的主要流派
一、经济增长的模型论
二、经济增长的结构论
三、经济增长的阶段论
四、经济增长的因素论或来源论
五、简要评论
第四节 经济增长理论的新进展
一、“新增长理论”
二、经济增长与分工演进
三、经济增长与制度演进
四、对经济增长理论新进展的评论
第五节 经济增长的一般趋势
一、现代经济增长的特点
二、经济增长的一般过程
三、现代经济增长的一般趋势
第二篇 产业结构
第二章 结构理论与趋势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结构理论
一、经济结构的实质
二、产业划分理论
三、结构均衡理论
四、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理论
五、结构调整机制理论
第二节 西方的结构理论
一、结构演变趋势理论
二、结构调整理论
三、结构演变模式
第三节 中国结构理论的发展与展望
一、趋势分析论
二、机理分析论
三、现状分析论
四、关联分析论
第三章 结构分析方法
第一节 静态分析法
一、投入产出模型的内容和局限性
二、产业结构分析原理及应用
三、产业直接关联效应
第二节 动态分析法
一、结构变动度的测度
二、结构变动趋向的测度
第三节 效益分析法
一、结构的效益分析
二、结构的相似性分析
三、结构演变的稳定性分析
四、相关分析
第四章 产业结构合理化标准和调整目标
第一节 合理化标准
一、符合国情,发挥优势
二、按比例协调发展,增长速度适度
三、建立和完善“两个体系”
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技术进步
五、具有创汇能力
六、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和应变能力
七、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以满足人民需要为目的
第二节 调整目标
一、产业结构协调化的内涵及标志
二、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内涵及标志
三 产业结构协调化与高度化的关系
第五章 世界产业结构的新格局和发展趋势
第一节 世界产业结构的新格局
一、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并存
二、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并举
三、国际剥削依然存在
第二节 十大发展趋势
一、新中心取代老中心趋势
二、由“一 二 三”向“三 二 一”转变趋势
三、重点产业选择与转移趋势
四、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不断提高趋势
五、由劳动、资源密集型向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转变趋势
六、军民结合、平战结合趋势
七、由农业国、农业工业国、工业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趋势
八、由以轻工业为主向以重工业为主转变趋势
九、由原料不足向原料有余转变趋势
十、机电一体化趋势
第六章 第一、二、三产业结构
第一节 三次产业结构理论的建立与发展
一、三次产业的分类
二、配第克拉克定理
三、库兹涅茨法则
第二节 三次产业的关联结构
一、三次产业的关联及其趋势
二、每次产业的各层次与另外两次产业的各层次之间的相互关联
三、相关结构的关联
第三节 三次产业结构发展的一般趋势
一、“一、二、三”向“三、二、一”的转变
二、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客观因素
第四节 对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现状的分析与展望
一、对我国产业结构现状的分析
二、对今后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展望
第七章 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及其发展趋势
第一节 第一产业的地位与作用
一、农业是粮食等基本生活资料的来源
二、农业是劳动力的主要来源
三、农业是原料的重要来源
四、农业是重要市场
五、农业是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
第二节 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及其发展趋势
一、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移
二、农林牧渔协调发展
三、农工商相结合
四、农业产业化
第八章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及其发展趋势
第一节 第三产业的性质与作用
一、第三产业的性质
二、第三产业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节 发展趋势
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的对应关系
二、第三产业产值和就业比重的上升趋势
三、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影响第三产业的客观因素
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与消费结构的变化
三、社会分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平
第九章 民用工业与国防工业结构
第一节 两类工业的地位与作用
一、民用工业的地位与作用
二、国防工业的地位与作用
三、国防工业的任务
第二节 两类工业的联系
一、民用工业与国防工业的联系
二、民用工业与国防工业的比例关系
第三节 两类工业结构合理化的途径
一、在发展民用工业与国民经济的基础上发展国防工业
二、军民结合,平战结合
三、加强经济技术合作,转让科技成果
四、把国防安全与提高经济效益结合起来
第四节 充分发挥三线工业的作用
一、三线工业的现状
二、三线工业的战略地位
三、三线建设对我国宏观工业布局的影响
四、三线工业结构的调整
第十章 重点产业的选择与转移
第一节 重点产业的特征与作用
一、重点产业的主要特征
二、重点产业的作用
第二节 重点产业的转移论与趋势
一、罗斯托和佐贯利雄的重点转移论
二、重点产业转移的趋势
第三节 选择重点产业的科学依据
一、符合技术进步的方向
二、在经济增长中的战略地位
三、是供求矛盾的瓶颈和关键
四、成组原则
五、序列化原则
第四节 对我国今后重点产业的设想
一、五种不同的设想
二、中央的建议和“九五”计划的安排
第十一章 高新技术产业
第一节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趋势
一、高新技术与高新技术产业
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趋势
第二节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一、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
二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策略
一、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模式
二、高新技术对我国传统产业的改造
第十二章 基础产业与支柱产业
第一节 基础产业
一、基础产业的意义
二、能源工业
三、交通运输业和邮电通信业
四、原材料工业
第二节 支柱产业
一、支柱产业的意义
二、机械、电子工业
三、石油化工
四、汽车工业
五、建筑业
第十三章 采掘与加工、原料与制造工业结构
第一节 采掘工业与加工工业结构
一、采掘工业与加工工业的生产联系
二、采掘工业与加工工业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原材料及其发展趋势
一、原材料及其分类
二、原材料对工业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三、原材料的节约和合理利用
四、依靠科技进步,开发新型原材料
五 原材料工业的发展方针
第三节 原料工业与制造工业结构
一、加工阶段高度化
二、原料工业与制造工业脱节
第十四章 工业分布与区域经济
第一节 工业分布
一、工业分布的含义
二、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
三、工业布局合理化原则
四、工业布局战略
第二节 区域经济
一、区域经济理论
二、区域经济的影响因素
三、区域结构的变动导向
四、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
五、我国区域经济政策模式的转变与重新选择
第三篇 产业组织
第十五章 组织理论与趋势
第一节 马克思、列宁论产业组织
一、马克思、列宁论分工与协作
二、马克思、列宁论集中与企业规模
三、马克思、列宁论垄断与竞争
四、列宁论联合化
第二节 外国产业组织理论与趋势
一、外国产业组织理论渊源
二、结构―行为―绩效框架
三、非主流的产业组织学派
四、外国产业组织理论的最新发展
五、评价与启示
第三节 中国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一、建国以来产业组织的历史沿革
二、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组织的基本状况
三 问题与对策
第十六章 工业集中与集中度
第一节 集中与集中度
一、集中与集中度
二、集中与集中度的影响因素
三、集中的判别与度量
第二节 集中的作用与经济性
一、集中与市场结构
二、集中与企业行为
三、集中与市场绩效
第三节 我国工业集中与行业集中的现状及趋势
一、对我国工业集中现状的分析
二、对我国行业集中现状的分析
第十七章 专业化与协作
第一节 工业生产专业化
一、工业生产专业化的进程与经济性
二、专业化生产的形式
第二节 工业生产协作
一、工业生产协作的实质
二、工业生产协作的形式
三、工业生产协作与交易费用
四、生产协作的经济性
第三节 生产专业化与协作的发展
一、工业生产专业化与生产协作的关系
二、主要工业化国家的生产专业化协作
三、我国工业生产和专业化协作的发展
第四节 工业生产专业化协作发展的经济条件
一、专业化协作水平的客观影响因素
二、推进市场化进程
三、实施倾斜政策
四、建立社会中介机构和相关组织
第十八章 企业规模与企业规模结构
第一节 企业规模
一、企业规模与工厂规模
二、划分企业规模的标准
三、影响企业规模的因素
第二节 规模经济
一、规模经济的实质
二、工厂规模经济与企业规模经济
三、确定经济规模的方法
四、几种主要工业产品的经济规模
五、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经济规模标准
第三节 企业规模结构
一、企业规模结构的类型
二、影响企业规模结构的因素
三、企业规模结构的发展趋势
第十九章 经济联合与企业集团
第一节 联合化和集团化的必然性与地位
一、联合化和集团化的必然性
二、联合化和集团化的地位作用
第二节 联合化和集团化的组织形式
一、企业联合体
二、横向经济联合
三、企业集团
四、集团公司
五、跨国企业集团
第三节 企业联合化与集团化的发展趋势
一、国外的发展趋势
二、我国的现状与问题
三、我国的发展模式
第四节 合理化标准与对策
一、我国企业联合化与集团化的合理标准
二、我国企业联合化与集团化的合理对策
第二十章 企业国际化与跨国公司
第一节 企业国际化
一、企业国际化的实质
二、企业国际化的途径
三、企业国际化的经济动因
四、经济开放与企业国际化
第二节 跨国公司
一、跨国公司及其主要特征
二、跨国公司的形式
三、跨国公司的发展条件
四、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企业国际化与跨国公司的发展
一、工业化进程和工业结构的决定作用
二、我国企业国际化与发展跨国公司的准则
三、如何发展我国的跨国公司
第四篇 增长方式
第二十一章 速度与效益
第一节 正确处理速度与效益关系的意义
第二节 正确处理速度与效益关系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速度与效益的统一
二、坚持以效益为中心
三、坚持以效益求速度
四、坚持以质量求速度
第三节 实施名牌战略
一、必要性
二、必然性
三、创名牌与保名牌
第四节 评价和考核经济效益的原则
一、正确处理局部效益与国民经济效益的关系
二、正确处理当前经济效益与长远经济效益的关系
三、正确处理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的关系
四、正确处理劳动耗费效益与基金占用效益的关系
五、正确处理价值效益与使用价值效益的关系
六、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
第五节 评价和考核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
一、我国现行评价工业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
二、工业企业综合评价指标新体系
三 三种评价方法和评价结论
第二十二章 要素配置与素质提高
第一节 要素配置
一、要素组成与合理配置的意义
二、人与物的配置
三、财与物的配置
四、领导与被领导的配置
五、工程技术人员与工人的配置以及技工与壮工的配置
六、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的配置
七、软件和硬件的配置
第二节 素质提高
一、素质组成及提高的意义
二、上岗前的培训
三、强化在职教育
第三节 资源的合理开发与综合利用
一、资源综合利用的战略地位
二、矿产 海洋和水资源的开发
第二十三章 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
第一节 技术进步的实质和意义
一、概念的界定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三、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基本特点和规律
第二节 加速技术进步的方针与对策
一、技术进步的指导原则
二、加速技术进步的政策目标和条件
三、当前技术进步主要对策思路
第三节 政府采购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一、政府采购对企业技术进步的必要性
二、政府采购对国有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的特殊意义
三、政论采购应重视技术进步的特点
第四节 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
一、构建市场经济下的技术创新政策体系
二、引进先进技术,提高我国产业的竞争力
第二十四章 环境保护与环保产业
第一节 环境保护
一、环境保护的作用
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工业和城市的环境保护
四、农村和国土的环境保护
五、生态和生物的环境保护
第二节 环保产业
一、发展环保产业的重要意义
二、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状况
三 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策略
第二十五章 投资规模与投资结构
第一节 合理确定投资规模和优化投资结构的意义
第二节 合理确定投资规模的基本原则
一、量力而行
二、先生产,后基建
三、瞻前顾后
四、综合平衡
五、适度积累,投产一批,再建一批
六、集中统一管理
第三节 优化投资结构的基本原则
一、先简单再生产,后扩大再生产
二、先改扩建,后新建
三、合理确定生产性投资与非生产性投资的比例
四、正确处理为当年(近期)服务和为以后年度(远期)服务项目的关系
五、合理确定建筑安装工程和设备购置比例
第二十六章 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振兴
第一节 老工业基地的地位
一、老工业基地的特点
二、老工业基地的分类
三、老工业基地的作用
第二节 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沿革
一、旧中国老工业基地发展的历程
二、新中国老工业基地的发展
三 老工业基地的发展特点
第三节 老工业基地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一、老工业基地的优势
二、老工业基地的老化与相对衰退
三、老工业基地相对衰退的原因
四、老工业基地面临的挑战
第四节 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目标与途径
一、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目标
二、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模式
三、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途径
第二十七章 乡镇企业的发展与调整
第一节 乡镇企业的产生与发展
一、乡镇企业产生的历史基础
二、乡镇企业的形成与初步发展
三、乡镇企业的高度发展
四、乡镇企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第二节 乡镇企业的地位、作用与基本特征
一、乡镇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二、乡镇企业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乡镇企业的发展与调整
一、乡镇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调整的必要性
三、发展和调整的原则与对策
第五篇 运行机制
第二十八章 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
第一节 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
一、市场与市场主体
二、市场规则
三、市场经济结构
四、市场机制
五、价格机制
六、市场竞争及其手段
第二节 市场体系
一、市场体系
二、商品市场
三、生产要素市场
四、技术和信息市场
五、期货市场
第三节 政府的宏观调控
一、“市场失灵”与宏观调控
二、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作用
三、宏观调控的目标与原则
第四节 宏观调控手段
一、财政政策
二、货币政策
三、收入分配政策
四、产业政策
五、区域政策
六、计划指导
七、经济监督和社会监督
第二十九章 企业转机与建制
第一节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一、企业经营机制的实质
二、企业经营机制体系
三、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第二节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一、现代企业制度的特点与内容
二、公司类型
三、现代企业产权制度
第三节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面临的难点与对策
一、国有资产的托管
二、国有企业的债务问题
三、富余人员问题
四、企业办社会问题
参考书目
后记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