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 在线电子书 图书标签: 杨绛 回忆录 我们仨 亲情 钱钟书 随笔 回忆 散文
发表于2025-04-13
我们仨 在线电子书 pdf 下载 txt下载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2025
我昨天刚刚看完……读到第二部分失散篇简直哭瞎,最后她写“世界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心都碎了,现在还缓不过气来。杨绛与我供职的报社羁绊极深:我有一个同事是杨绛生前最后一个、也是百岁之后唯一一个愿意接见交谈的记者;另一个同事几乎被杨绛当成女儿看待(这个是外界猜测,因为这个同事才华品貌酷似钱瑗,且同样罹患癌症。但她们只作书信来往,约定终身不见面)。以前常听她们聊杨绛的琐事,心里其实有点不喜。记得她们对我说,只要第三者一转述,老太太的言行就会显得很作,但是与本人接触时,却觉得真名士自风流,一切都很自然。看完这本书,我是信了。
评分文革之前,中国尚有文人学者大学问家。文革之后,旧人渐卒,再无后生出。所谓“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评分“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评分四星半,感深肺腑。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并非铁骨铮铮,只是生性腼腆淡泊,但求尽情看自己想读的书,过平静的日子而已。腹有诗书的傲气亦并非盛气凌人,而是精神世界的丰盛,可以让他们在物质最匮乏的时期都能不予介怀。可惜世事动荡如浮萍,远离是非的三人,却仍然历经风雨飘摇。我们仨饱尝苦楚,但杨绛的记忆之笔没有昼吟宵哭,反而满目尽是幸福温馨的甜蜜时刻。钱钟书因为听说安排要和某人握手,立刻溜走回家;留洋学业繁忙占据自己读书时间,甚至想不要文凭;真是爱极了我们的老一辈知识分子的性格
评分这是一个“万里长梦”。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
杨绛(1911- ),本名杨季康,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学者。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散文《干校六记》,随笔集《将饮茶》,译作《堂吉诃德》《吉尔·布拉斯》《小癞子》《斐多》等。
《我们仨》是钱钟书夫人杨绛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1998年,钱钟书逝世,而他和杨绛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杨绛在92岁高龄的时候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这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中,作者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丈夫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杨绛的《我们仨》真是一本悲情却又温情的爱恋之书。 全书分三部分:“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和“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前两部分以梦的形式虚写女儿钱瑗与丈夫钱钟书最后的日子,最后一部分实写几十年来一家人共同度过的风风雨雨。我最喜欢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
评分偶尔夜里睡不着,还会爬起来找书看,又是《我们仨》看过几遍了,还是喜欢的要命。看钱钟书和杨绛,这么两个乱世学人,淡泊宁静的,与世无争,与人无求,不事权贵,不理世事,袖手书斋,大隐隐于心,躲在人群背后,读书写字做学问,这样安静舒张的心,现在已经没有了吧,被灼热...
评分 评分朋友说过一句很犀利的话:现在网上的追悼会就像在赶场子,一旦哪个名人死了,谁都要来表示下,凑个热闹,哪怕他们对此人根本不了解,一部作品也没看过。 我不敢给这话公开点赞,因为相信这种事很多人做过。但我向来是不愿给陌生人悼念的,如果悼念,必要心存一些真实的情感,...
评分杨绛的作品就像她的为人一样谦逊朴实。在杨绛的作品中,他们一家确实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家庭。正如书中所说:“‘我们仨’其实是最平凡不过的。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然而读...
我们仨 在线电子书 pdf 下载 txt下载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