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福克纳(Willian Faulkner l897~1962),美国小说家。出生于没落地主家庭,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加拿大空军中服役,战后曾在大学肄业一年,1925年后专门从事创作。他被西方文学界视作“现代的经典作家”。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和7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绝大多数故事发生在虚构的约克纳帕塔法县,被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这部世系主要写该县及杰弗逊镇不同社会阶层的若干家庭几代人的故事。时间从独立战争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场人物有600多人,其中主要人物在他的不同作品中交替出现,实为一部多卷体的美国南方社会变迁的历史。其最著名的作品有描写杰弗逊镇望族康普生家庭的没落及成员的精神状态和生活遭遇的《喧哗与骚动》(又译《声音与疯狂》1929);写安斯·本德仑偕儿子运送妻子灵柩回杰弗逊安葬途中经历种种磨难的《我弥留之际》(1930);写孤儿裘·克里斯默斯在宗教和种族偏见的播弄、虐待下悲惨死去的《八月之光》(1932);写一个有罪孽的庄园主塞德潘及其子女和庄园的毁灭性结局的《押沙龙,押沙龙!》(1936);写新兴资产阶级弗莱姆·斯诺普斯的冷酷无情及其必然结局的《斯诺普斯三部曲》(《村子》1940,《小镇》1957,《大宅》1959)等。
福克纳194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第一部成熟的作品,也是作家花费心血最多、本人最喜欢的小说。小说讲述的是南方没落地主康普生一家的家族悲剧。老康普生游手好闲、嗜酒贪杯,其妻自私冷酷、怨天尤人。长子昆丁绝望地抱住南方所谓的旧传统不放,因妹妹凯蒂风流成性、有辱南方淑女身份而恨疚交加,竟至溺水自杀。次子杰生冷酷贪婪,三子班吉则是个白痴,三十三岁时只有三岁小儿的智能。本书通过这三个儿子的内心独白,围绕凯蒂的堕落展开,最后则由黑人女佣迪尔西对前三部分的“有限视角”作一补充,归结全书。小说大量运用多视角叙述方法及意识流手法,是意识流小说乃至整个现代派小说的经典名著。
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说过:“法律好比香肠,最好别管怎么做出来的。”(Laws are like sausages, it is better not to see them being made. )翻译也一回事。读者拿到手的是成品(product),而对于译者来说,似乎永远是半成品。译者与原著交互的过程(process)中,到...
评分怜悯与愤怒 —福克纳小说中的几个词 【钟表】 1910年6月2日是昆丁·康普生自杀的日子。这一天的早晨7点到8点之间,昆丁正式登场了。他从一个白痴的呓语里走了出来,像一个哲学家一样开口说话了。他在说时间,说他爷爷留下的那块表,当初他的父亲给他这块表的时候说:“这只...
评分威廉。福克纳的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用我通常赞赏的口吻说,是“有巨大的信息含量”的小说。此前,对于福克纳,只闻其声,未读其作。只是知道他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大家。我在图书馆某个阴暗角落无意发现它的时候,赫然发现这本书收集在《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丛书》的集子...
评分 评分首先说明,我只是一个普通读者。久仰福克纳大名,读过他的几个小短篇,但一直没有勇气去看大师的长篇小说,担心自己无力读懂。所以,得知李继宏的这版《喧哗与骚动》可以让普通人读懂福克纳,我毫不犹豫地在第一时间下单了。 其实,我还蛮支持用不同颜色标注时间线的做法,因为...
毋庸置疑的杰作。虽然不得不承认班和昆丁的两个部分我读得很艰难,花的时间也最久,但是读完后两个部分以及附录后,很多之前混沌无意义的断片顿时明晰了,而且福克纳塑造人物非常鲜明突出,就连之前我以为没什么印象的淹没在大量意识流片段里的班和昆丁也意外地在读完后自己浮出来了,更不用说杰生、迪尔西还有凯蒂等一干人物,多视角的叙述手法纯熟老练,“神话模式”的运用因为没读过圣经所以无法理解,今后有时间一定重读。
评分李文俊也挺不容易的……
评分一整天。一二章简直是与作者的近身肉搏,三四章又能读出南方阴森森的封闭感,福克纳对语言的驾驭让写作者绝望,四个视角展开的不是故事,而是人格的演绎,作者就像是在用文字表演,如同忍冬花的香气一样排山倒海,但我相信还是悲悯驱动着他,“他们在苦熬。”班吉的自带蒙太奇,昆丁对时间的敏感、迪尔西的眼泪是对我来说华彩的片段,仿佛文字替他们对抗了厄运,又归入一种若有所失、安宁的虚无(如同火光之于班吉),毫无疑问,灵魂无法免于自私、懒惰、欲望、谎言……的折磨,这却让活着本身具有了切肤的质感(while死亡显得轻飘),无处不在的枷锁,恰是某种赎资。读完,你还是无法想象他们的生活,但你已穿越其中。
评分今天见到了李文俊先生和他夫人,闹市中的一片安静之地。没想到老先生年纪已经这么大了,或者说我只是难以接受这个事实。当听到他说“如今我已经老朽了,已经翻译不动了”的时候,有些难过。
评分一整天。一二章简直是与作者的近身肉搏,三四章又能读出南方阴森森的封闭感,福克纳对语言的驾驭让写作者绝望,四个视角展开的不是故事,而是人格的演绎,作者就像是在用文字表演,如同忍冬花的香气一样排山倒海,但我相信还是悲悯驱动着他,“他们在苦熬。”班吉的自带蒙太奇,昆丁对时间的敏感、迪尔西的眼泪是对我来说华彩的片段,仿佛文字替他们对抗了厄运,又归入一种若有所失、安宁的虚无(如同火光之于班吉),毫无疑问,灵魂无法免于自私、懒惰、欲望、谎言……的折磨,这却让活着本身具有了切肤的质感(while死亡显得轻飘),无处不在的枷锁,恰是某种赎资。读完,你还是无法想象他们的生活,但你已穿越其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