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蘭·德波頓(Alain de Botton),英倫纔子型作傢,生於1969年,畢業於劍橋大學,現住倫敦。著有小說《愛情筆記》(1993)、《愛上浪漫》(1994)、《親吻與訴說》(1995)及散文作品《擁抱逝水年華》(1997)、《哲學的慰藉》(2000)、《旅行的藝術》(2002)、《身份的焦慮》(2004)。他的作品已被譯成二十幾種文字。
這部書就像一場完美的旅程,教我們如何好奇、思考和觀察,讓我們重新對生命充滿熱情。旅行是什麼,德波頓並不想急於提供答案,旅行為什麼,德波頓似乎也不熱心去考求。但釋捲之後,相信每個讀者都會得到一種答案——這答案,既是思辯的,也是感性的,既酣暢淋灕,又難以言說,因為,它更像是一種情緒 ,令人沉醉而不自知翻開這本書,你踏上的將是一次異乎尋常的閱讀旅程。深信德波頓無處不在的智慧和機智將影響甚至改變你對旅行的看法,並有可能改變你日後的旅行心態和旅行方式。德波頓是一個知識淵厚且富有邏輯思辨能力的作者。他曾經是大學的哲學講師,有著深厚的哲學素養,從蘇格拉底、洪堡,到愛默生、尼采,他都有過係統的閱讀。此外,對西方文學和藝術作品,他也有廣泛的涉獵。因此,在論及“旅行”這一近平陳詞濫調的題材時,他不僅時時錶現齣理性的悟覺,而且還能結閤福樓拜、波德萊爾等文學傢的創作,參照凡·高等畫傢的作品,多方位地觀照“旅行”、剖析“旅行”。
很多地方我们去过了,但却只是走马观花,或者不以为意。 阿兰在书中提到的那三个他在旅途中见到的并称之为美的,给他以强烈震撼的地方99%的人是看不到的,就算也并不会以之为美。 不知道是谁发明的现代旅游,大巴将一车人拉到一个地方咔嚓卡嚓地拍照,上车睡觉,到另一个地方...
評分今天卓越送书过来,开始读。才读了几页就发现了三处翻译的不一致。正文第5页插图,说明是:威廉.霍克斯;第6页中间出现的是威廉.霍吉斯;再往下3行,出现一个霍奇斯。 开始看到这本书有3个译者,心里就有点隐隐的不安。都说是一本好书,可别像很多其它的书一样,让翻译给糟蹋了。
評分注:以下为书摘。 旅行能催人思索。很少有地方比在行进中的飞机、轮船和火车上更容易让人倾听到内心的声音。宏阔的思考常常需要有壮阔的景观,而新的观点也往往产生于陌生的所在。 飞机的起飞为我们的心灵带来愉悦,因为飞机迅疾的上升是实现人生转机的极佳象征。 如果生活...
評分如今越来越多的旅游者被旅游指南、单反相机和 LBS 所宠坏,人们把到达一个地方看做某种胜利的象征,而且以为只要有一张照片就把握了世界的一部分,却越来越忽视自己眼睛和内心的感受。殊不知一个人的辉煌不在于行走,而在于亲身体验。 德波顿的这本《旅行的艺术》的出现起到了...
評分余秋雨的《推荐序》一如既往地矫情,《译者序》平白无味,也可以忽略不看。开始吸引我的是On Anticipation这样的开头: 时序之入冬,一如人之将老,徐缓渐近,每日变化细微,殊难确察,日日累叠,终成严冬。因此,要具体地说出冬天来临之日,并非易事。先是晚间温度微降,接着...
…………………………………………公交車上邊看邊發呆好書……
评分其實這本書最終說明的問題和旅行本身沒什麼太大的關係,而更像是提供瞭一個看待生活(熟悉或不熟悉的部分)的角度,如何整理心情、感受風景、欣賞作品之類。可也算不上新鮮的論調,讓我略有感觸的一是“人類的同情和瞭解來自於人們的漂泊經驗”,一是約伯質問上帝為何自己如此不幸上帝的迴答——我們不能用自己的人生去衡量一切,而應該通過壯闊的景緻提醒我們人類的渺小和脆弱。
评分好書,即時餘鞦雨做序也不能抹煞它是本好書
评分很久沒有到這麼靈趣的英國散文瞭。德波頓是對的,身體的旅行說到底是心靈的休假,是靈魂的自我安頓。現代旅遊産業往往隻是把一個個叫作人的貨品從這個地方搬運到那個地方,再搬迴來。
评分@王建碩 說這書要倒著讀。感悟:1在臥室裏的旅行都能帶給人遐思和喜悅 2攝影太過便捷,讓你誤以為輕鬆地就能擁有那片美景;帶著畫傢和作傢的眼光去領略它,纔能在此情此景中細細品味 3我們見到的永遠比我們想象的更平庸黯淡,因為我們焦慮於將來而不能專注於現在,我們對美的欣賞受製於復雜的物質需要和心理欲求 4無論預期纔是迴憶都永遠是剪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