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波動報告 在線電子書 圖書標籤: 鬍鞍鋼 金融
發表於2024-12-30
中國經濟波動報告 在線電子書 pdf 下載 txt下載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2024
鬍鞍鋼
評分鬍鞍鋼
評分鬍鞍鋼
評分鬍鞍鋼
評分鬍鞍鋼
《中國經濟波動報告》中文提要
經濟周期波動是經濟發展的重要現象。它錶現為經濟擴
張因受到資源供給約束或者消費需求約束而齣現經濟收縮;
經濟收縮又因資源供給充裕或者消費需求拉動而重新進入經
濟擴張;周而復始,不斷循環。
通常,經濟周期波動被認為是資本主義經濟的産物。社
會主義國傢都普遍否認存在經濟周期現象。但是第二次世界
大戰以後前蘇聯、東歐和中國的經濟實踐錶明,社會主義國
傢不僅存在經濟周期波動,而且齣現多次的經濟衰退,甚至
爆發經濟危機。
國際比較研究錶明,中國是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傢
之一,也是世界上經濟波動較為明顯的國傢之一。它們構成
中國現代經濟增長的兩大顯著特點。
本書中心討論兩個基本問題:一是為什麼中國經濟發展
總是大起大落?二是如何防止和避免中國經濟發展大起大落?
這兩個問題是相互聯係的。隻要我們比較客觀地承認這一現
象,十分認真地分析這一現象的本質及癥結,老老實實地按
經濟規律辦事,纔有可能防止經濟發展大起大落。上述問題
的實質是中國在經濟起飛過程中,如何處理經濟增長與經濟
穩定的關係。
中國經濟周期波動特點
建國四十多年來,中國先後經曆瞭多次的經濟周期和經
濟調整。中國經濟發展的規律性特點之一是:經濟增長率的
上升――下降――再上升――再下降的周期波動,伴隨而來
的是經濟政策的擴張――緊縮(調整)――再擴張――再緊
縮(再調整)的反復變動過程。經濟發展的大起大落既是中
國經濟發展的最顯著特點之一,也是中國社會矛盾衝突的根
源之一。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實踐錶明,經濟穩定,則社會穩
定,政治穩定;經濟不穩定,則社會不穩定,政治不穩定。
中國經濟周期波動的主要特點是:
――經濟增長存在明顯的周期性波動。經濟發展是有起
必有落,大起必大落。改革以來已經齣現四起三落。
――每次經濟同期長度不盡相同,呈不規則變化,一般
而言,擴張期長度大於收縮期長度。
――各周期波動幅度(指真實GNP增長率偏離增長率
均值的標準差)差異甚大,改革以來經濟波動幅度呈現明顯
減緩趨勢。
――經濟波動嚴重影響經濟增長。經濟波動係數(指真
實GNP增長率標準差與增長率均值之比)愈大,經濟增長率
均值就愈低;反之則反。改革以來,經濟波動係數大幅度下
降,這是與中國經濟增長道路的決定因素發生變化密切相關
的。但經濟波動和經濟不穩定仍然是核心的問題。
――每兩個周期(指短周期)構成一個中周期,平均每
10年齣現一次較大的經濟調整。
――中國經濟波動係數大大高於西方國傢,也遠遠高於
世界平均水平。據作者計算,1960―1989年期間,中國經濟
波動係數約為前南斯拉夫、英國和印度的1.8倍,美國的2.2
倍,日本的2.6倍,韓國的3.0倍,前蘇聯的3.4倍,世界
平均水平的4.3倍。
――中國經濟波動是以外部衝擊為主,內部傳導為基礎
的波動類型。反映外部衝擊作用的循環分量波動幅度相當高,
同時反映內部傳導作用的趨勢分量波動幅度也高於同期美國
的水平。
此外,中國經濟周期波動還有其他特點。例如,除瞭經
濟總量(GNP)增長波動之外,還有十大類型經濟變量波動:
生産波動、投資波動、消費波動、工資波動、貨幣波動、信
貸波動、價格波動、財政收支波動、商業和庫存波動、外貿
波動;中國不僅存在全國性經濟增長波動現象,還存在地區
性經濟增長波動,反映瞭中央政府任何一種經濟政策(無論
是擴張政策,還是緊縮政策)都會對全局産生深測影響。
大量數據和事實錶明,中國經濟周期波動是十分明顯的,
經濟增長始終處於很不穩定狀態,這種大幅度的頻繁的周期
振蕩,嚴重地阻礙瞭中國經濟持續發展。
經濟周期發展過程:從大起到大落
盡管每次中國經濟周期和重大經濟調整在許多方麵有所
不同,但是仍具有類似的過程和相同的特點。
每次經濟周期大緻經曆四個階段:經濟復蘇期或經濟擴
張期;經濟繁榮期或經濟高漲期;經濟調整期或經濟緊縮期;
經濟衰退期或經濟低榖期。
(1)經濟復蘇期或經濟擴張期。
假定經濟增長從前一次低榖點開始進入經濟復蘇期。由
於前一次經濟衰退造成大量閑置生産能力和生産潛在能力,
在投資增長的帶動下逐漸復蘇,並開始發揮作用。由於連續
性的技術進步,投資積纍,勞動力調整,從供給要素方麵為
經濟復蘇準備瞭條件。由於連續性的人口增長、消費需求增
長、國內外市場擴大,以及由此産生的投資需求擴張,從需
求市場方麵為經濟復蘇準備瞭條件。經濟復蘇期的主要任務
是利用閑置的生産能力,使實際生産能力接近或達到充分生
産能力。一旦恢復到原有的生産水平,就完成瞭經濟復蘇,開
始新的經濟擴張。
在經濟擴張初期,中央領導人意識到形成經濟建設高潮
的機完已經到來,號召全國抓住時機,加快經濟建設,爭取
高速度增長。各地方積極呼應中央號召,曾遍爭上投資項目,
投資規模擴大,投資增長速度上升。與投資增長相聯係的資
本貨物(如原材料、建築材料、機械設備、能源、交通等)需
求迅速擴大,又進一步推動經濟增長。隨之而來的是工業生
産高速增長,貨幣發行超量投放,銀行貸款激增,財政支齣
明顯增加,消費基金迅速膨脹。這一時期中央嚮地方下放更
多的權力,包括下放投資審批權限,放鬆貸款額度和限製,擴
大市扳機製範圍,賦予地方更多的優惠政策,減少地方上交
中央財政收入比重。各地方則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全
國齣現大乾快上、熱火朝天的經濟躍進景象。對此新聞界也
起瞭推波助瀾的作用,大適輿論,使人們感覺“形勢大好,愈
來愈好”。
(2)經濟繁榮期或經濟高漲期。
經濟繁榮期是指經濟增長率以一個暫時的高速度增長的
時期。實際經濟增長率超過增長趨勢,並接近潛在生産能力
上限。經濟擴張不是無限的、任意的,它必然受到資源供給
約束(如資金、能源、原材料供給約束)和增長瓶頸約束
(如交通、通訊瓶頸約束)。
在經濟增長的資源約柬和製約條件麵前,領導人有兩種
選擇的可能:一是適當放慢經濟增長速度,抑製社會總需求
迅速擴張,采取溫和的緊縮政策,實施反周期措施。但是作
齣這一選擇,對中央領導人來說是比較睏難的,這無疑給
“熱火朝天”的大好形勢潑瞭一盆冷水,既挫傷廣大乾部群眾
的積極性,也會遭到各地方官員的普遍反對。他們常常傾嚮
於選擇另一種作法,進一步解放思想,運用各種非經濟手段,
企圖突破資源約柬,加快經濟增長速度。這包括:大搞群眾
運動,發動大躍進,反對保守思想和右傾機會主義,動員新
的非經濟要素資源(指群眾乾勁);修改年度計劃或者五年計
劃,大幅度提高産值或産量指標,重新分配資源,超額發行
貨幣,超規模發放貸款,大量舉藉國債和外債,增加財政嚮
銀行透支,擴大可分配資源。
中央領導人的急於求成,各級地方政府的急於求上,乾
韆萬萬廠商的急於求快,十幾億老百姓的急於求富,這四股
力量匯集在一起,目標一緻,共同推動整個經濟增長急劇走
嚮高峰。這時的中國經濟如同製動閘失靈的特彆快車,是沒
有任何辦法(包括小調整、局部調整或者軟著陸)可以減速
下來,或者停止下來,除非來一次傷筋動骨的急刹車式的重
大經濟調整。
此時,領導人和經濟學界就經濟增長是否“過熱”齣現
不同意見,麵臨的是調整還是不調整,是早調整還是晚調整,
小調整還是大調整,是“點刹車”還是“急刹車”的爭論與
選擇,由此産生深刻的分歧和激烈的爭論。
(3)經濟調整期或經濟收縮期
經濟發展大起必然引起經濟發展大落,這是不依人們的
主觀意誌為轉移的。每次較大幅度的經濟波動,都産生瞭嚴
重的經濟危機:農業翻收,糧食産量停滯甚至下降,使“吃
飯”問題十分突齣;社會總需求超過社會總供給,固定資産
投資膨脹,投資規模過大,且超越國力;連續超額發行貨幣,
發生高通貨膨脹率,直接損害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居民階層的
利益,引起社會公眾普遍不滿;連年巨額財政赤字,使政府
睏感於財政危機之中;國民經濟重大比例關係嚴重失調,能
源電力供應不足,交通運輸十分緊張,缺電缺煤缺 材(指原
材料)又引起開工不足,部分生産能力閑置;生産成本不斷
上升,商品庫存量大量積壓,經濟效益不斷下降;進口量急
增,國際收支惡化。
“解鈴還需係鈴人”。中央政府是經濟波動的發動機,又
是經濟增長的穩定器。隻要齣現如下情況中央政府就會被迫
決定實施重大經濟調整:全體居民消費超過農業供養能力,基
建規模超過社會供給能力,通貨膨脹超過群眾承受能力,信
貸規模超過銀行支付能力,地方盲目行為超過中央政府的控
製能力,中央就會召開緊急會議(例如中央全會,中央工作
會議或者省長會議等),連續下發中央文件,決定經濟調整,
並正式成為中央政府在一定時期的經濟建設方針。
此時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廠商和老百姓的目標不一緻
瞭,特彆是中央與地方政府目標形成尖銳矛盾,前者堅持經
濟調整,而後者繼續堅持經濟擴張,前者堅持經濟穩定,而
後者繼續堅持加劇波動。最後中央被迫采取“一刀切”或者
行政手段強行在全國實行經濟調整。
中央政府采取瞭一些幾乎相同的經濟緊縮政策和經濟調
整措施:大力壓縮固定資産投資規模,控製貨幣發行和信貸
規模,削減財政支齣,控製社會集團購買力,增加農業投入,
促進農業增長。同時中央嚮地方收迴下放的各種權力,強調
各地方服從中央,加強行政手段乾預,普遍進行財經違紀大
檢查,增加中央在財政收入中的比重,號召人民勒緊褲帶或
者過幾年緊日子,中央公開或者內部承擔經濟決策失誤責任,
保證不再犯類似的錯誤。
一旦削減投資規模,經濟增長率和工業總産值增長率隨
之下降,並低於生産能力水平;大量企業停工停産,開始進
入經濟低榖期。此時,通貨膨脹率在慣性作用下,繼續攀升;企
業之間的債務危機開始爆發,並迅速形成“債務鏈”。
(4)經濟衰退期或經濟低榖期。
在這一時期,經濟發展嚴重衰退,經濟增長率和工業總
産值增長率降至遠低於增長趨勢的水平上,甚至齣現負增長,
大量生産設備閑置,能源緊缺、交通瓶頸約柬作用有所緩解。
資金從工業部門流嚮農業部門有助於促進農業生産增長。投
資下降引起資本貨物需求下降,一定程度上緩和社會總需求
與社會總供給的矛盾。
但是通貨膨脹居高不下,大量公開的或隱蔽的失業人口
群,社會犯罪率上升,居民實際收入水平下降,貧睏人口增
多,群眾普遍不滿,社會矛盾尖銳衝突。這是經濟發展的艱
難時期。通常中央政府製定較為適宜的經濟增長目標,采取
較為謹慎的經濟穩定政策:穩定增長、穩定通篙、穩定信貸、
平衡財政、支持傢業、調整結構,同時也在韆方百計促進經
濟復蘇。
當經濟逐漸復蘇,全麵迴升時,又開始進入下一個經濟
周期。
農業波動是經濟波動的基礎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它的真正含義是,農業波動是
經濟波動的基礎;農業穩定是經濟穩定的基礎。解決世界上
人口最多的國傢的“吃飯”問題,是中國曆屆政府的首要任
務,“無農不穩,無糧則亂”,形象地說明農業生産以及糧食
生産波動是中國經濟不穩定,社會不稱定的基礎。與其他國
傢相比,中國農業波動與經濟波動這一特殊關係就在於中國
國情的特殊性。
中國最突齣的國情特點是:人口過多,農業資源相對緊
缺,糧食消費量大,農業供養人口能力不足。具體錶現為:
――龐大的人口群對耕地資源造成持久的巨大壓力。人
口激增,耕地減少,兩者逆嚮發展,導緻人均耕地呈下降趨
勢,達到中國有史以來的最低點。
――中國農業勞動力和農村人口占絕大多數,農業勞動
生産率低下,農産品商品率水平低,每個農業勞動力僅供養
3.4個人口(還包括農業勞動者本人)。農業收成好壞直接影
響廣大農村人口的生活水平。
――中國農業是高投入、高集約、高單産、高成本類型
的農業。隻要減少對農業的投資,農業産齣不是停滯就是下
降。
――中國農業極易遭受自然災害的嚴重影響,抗災能力
較差,多半耕地還是靠天吃飯。
農業是國民經濟最基礎的部門,又是最薄弱的部門,也
是經濟波動最敏感的部門,農業波動係數高於GNP波動係
數,糧食産量波動係數又高於農業産值波動係數。據作者計
算,1953―1991年期間,糧食總産量、農業總産值、國民收
入增長率波動係數分彆為231%、144%和130%。
為什麼農業波動會影響整個國民經濟波動呢?
――農業部門是廣大城鄉人民基本食物的主要供給者。
中國居民膳食結構是以植物型為主,糧食是人民食品消費的
主要來源。農業産齣下降,特彆是糧食産量下降,引起傢副
産品供應短缺,導緻農副産品價格急劇上漲。食品價格上漲
還抬高瞭工業勞動成本,引起工業品價格上漲,從而推動價
格總水平上漲。農業産齣波動影響價格波動。
――農業部門是消費品工業(指輕工業)原料的主要供
給者。以農産品為原料的輕工業産值占輕工業總産值比重高,
盡管這一比例不斷下降(1952年為87.5%,1987年下降至
70.1%),但是輕工業農産品原料需求的絕對量是不斷上升
的。農業産齣下降,導緻輕工業原料短缺,農産品原料價格
上升。農業産齣波動直接影響消費品工業波動,間接影響資
本貨物工業産齣波動。
――農業部門是齣口産品的主要供給者。農業産齣下降,
影響農産品及加工品的齣口量,同時也增加農産品進口量,例
如糧食、棉花、油料等大宗農産品。農業波動直接影響齣口
波動,間接影響進口波動。
――農業部門是工業産品的主要需求者。農業人口占總
人口絕大多數,是國內最大的市場,既包括生産資料市場,也
包括消費品市場,成為工業部門發展的前提條件。農業産齣
下降,農民人均收入水平下降,影響農業對工業品的購買量,
減少對工業品的需求量。農業波動直接影響商業波動,間接
影響工業産齣波動。
――農業部門是人口與勞動比重最大的部門。農業産齣
下降,使得“吃飯”問題突齣,經濟不穩定,社會不穩定,迫
使政府削減對工業投資支齣,引起固定資産投資下降。農業
産齣波動直接影響投資波動,間接影響工業産齣波動。
――農業部門是國民經濟主要組成部門。農業産齣下降,
直接引起GNP總量減少。農業波動直接影響經濟波動。
農業波動影響經濟波動有如下特點:
――農業波動對經濟波動影響具有滯後性影響。通常是
農業和糧食增長波動在前,經濟增長波動在後。上年農業和
糧食增長率上升時,次年國民收入增長率隨之上升;反之,則
隨之下降。
――農業波動幅度高於經濟波動,且對經濟發展具有製
約作用。農業部門是國民經濟最薄弱的部門,也是經濟波動
最為明顯的部門。
――農業波動對經濟波動的影響具有遞減性,但是仍有
很強的製約作用。這是因為農業占國民收入比重不斷下降以
及農業波動幅度不斷減小的雙重作用結果。
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資源緊缺,尚未實現現代化
的大國中,農業收獲的豐歉對經濟波動産生十分重大的影響,
農業增長速度製約GNP增長速度和工業增長速度。隻有大
力發展農業,穩定糧食增長,纔能穩定整個國民經濟發
展。
中國經濟波動的根源
現代經濟周期理論認為,經濟波動是經濟係統對外部衝
擊的響應麯綫,它是外部衝擊與經濟係統相互作用的結果。這
一過程錶現為:(1)外部衝擊(shocks),包括隨機衝擊或者
序列相關衝擊;(2)初始響應(resp0nses),齣現一個初始振
幅,振幅大小取決於經濟係統的內部結構與特性;(3)振蕩
衰減(damped0scillation),由於經濟係統的結構特性與製約
性所産生的內部阻力所緻;(4)循環運動(cycles),轉化為
重復齣現的經濟周期。上述過程可由係統響應麯綫來描述
(例如利用動態聯立方程計算和模擬這一過程)。
中國經濟波動的根源主要來自於外部衝擊。這包括來自
經濟擴張期中央政府的“政治動員衝擊”和經濟收縮期中央
政府的“政治命令衝擊”。前者是采用擴張政策,後者是采用
緊縮政策。之所以稱為“外部衝擊”,因為它們不是經濟因素,
而是非經濟因素,主要是政治因素和行政手段,對經濟正常
發展具有強烈的衝擊乾擾作用。
每次經濟擴張期與各次黨代會具有――對應關係。從
1977―1993年的17年中,共計召開瞭四次黨代會,形成瞭四
次擴張期。作者發現,在黨代會召開的當年經濟增長率高於
上一年(平均GNP增長率為9.2%),第四年較低(為8.3%),
第五年最低(為6.7%),根據作者動態模擬,由於黨代會召
開影響當年GNP增長率比正常年份多上升3.3%,投資增長
率多上升12.4%。僅1992年因黨的十四大召開,當年GNP
增長率比正常年份高齣3.8個百分點,投資增長率高齣19.2
個百分點(作者是采用二階自迴歸動態方程模擬政治動員衝
擊影響)。黨代會具有很強的政治動員作用,産生新的領導人,
提齣新的奮鬥目標,擬定新的經濟計劃,製定新的經濟政策,
發齣新的戰鬥動員口號,在黨內外和全國上下普遍取得共識,
掀起新的經濟建設高潮。這種政治動員對經濟擴張具有十分
明顯的作用。作者這一結論得到實證計算的難證。
“政治動員衝擊”不同於西方國傢經濟擴張期的“技術衝
擊”(指科技進步,廠商技術創新),屬於非經濟因素,且具
有放大響應效應。係統的響應就是經濟活動主體的經濟行為。
經過一個短暫的“傳達動員”通訊期,各地方、各單位積極
貫徹中央精神,紛紛製定行動計劃。在信息社會,中央指示
精神是人人皆知的,中央的經濟計劃指標就成為省區經濟計
劃指標的下限。當中央把經濟增長率指標由百分之六提高到
百分之八到百分之九,這就使得各省區經濟增長率指標至少
要提高到百分之十以上,相應地市縣經濟增長率指標則會抬
得更高。層層加碼,逐級放大。這些經濟行為反映在“投資
熱”、“開發區熱”、“房地産熱”、“股票熱”,……最終錶現為
“經濟過熱”。
當經濟增長愈來愈快,中央政府因缺乏宏觀經濟調控能
力,又不能有效使用經濟手段,例如大幅度提高貸款利率控
製貨幣需求,抑製經濟過熱。當地方政府以及廠商響應的盲
目性,危及全局經濟穩定,中央政府被迫實行經濟緊縮政策。
由於這一政策是以政治命令的形式下達的,它比采用市場經
濟手段的“自動刹車”機製來得要快,基本采用行政手段的
“急刹車”機製。故稱為“政治命令衝擊”,或稱“急刹車衝
擊”。
每次經濟收縮期與曆次中央政府經濟緊縮期政策密切相
關。“急刹車衝擊”是導緻經濟增長麯綫齣現轉摺點並進入經
濟收縮期的直接原因。經濟調整成為中央政府處理各類經濟
危機(通貨膨脹危機,金融危機,財政危機以及農業危機)的
主要手段。隨著壓縮基本建設投資及其規模,嚴格控製信貸
發放及其規模等經濟整頓措施齣颱,經濟增長率在發生轉摺
之後,迅速下降,進入經濟衰退期。根據作者動態模擬,由
於實行經濟緊縮政策,GNP增長率比正常年份下降4.8%,
投資增長率下降17.0%。
“政治動員衝擊”與“政治命令衝擊”不僅直接導緻中國
經濟波動而且呈現政治性經濟周期特點。這一特點是指,黨
代會前後實行促使經濟繁榮的擴張政策,政治動員獲得地方
政府、廠商和老百姓的積極響應和一緻擁護,導緻經濟高漲。
但是“經濟過熱”的代價是在黨代會之後顯現齣來,這包括
急劇上漲的通貨膨脹,規模愈來愈大的基本建設等等。中央
政府被迫實行經濟緊縮政策,結果經濟衰退。上述非經濟因
素的政治衝擊的周期性交替變化直接影響經濟擴張和經濟衰
退,形成連續性的經濟波動。
在西方國傢,商業周期是由無數廠商盲目性以及經濟信
息不確定性所緻,中央政府是經濟增長的“穩定器”。但是在
中國,當中央政府的經濟增長指標在高一低之間反復變化時,
國民經濟運行則齣現擴張一收縮的周期性變化。這正是中國
經濟波動的真實含義。中央政府成為經濟波動的主要衝擊源,
各地方政府則放大和加劇經濟波動。
為什麼總是急於求成
中國經濟發展為什麼總是大起大落呢?這個問題的實質
是為什麼領導人總是急於求成?
建國四十多年來,關於如何實現工業化與現代化目標以
及以什麼速度實現這一目標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是速
勝論,認為中國經濟發展應當開“特彆快車”;另一種是持久
戰論,認為中國經濟發展能夠開快車,但是不能開“特彆快
車”。應當說,急於求成的指導思想長期占統治地位,為大多
數領導人所接受,對中國經濟發展危害最大,影響最烈,糾
正最難。
急於求成的指導思想突齣錶現為三個“過高估計”。一是
過高估計經濟發展形勢;二是過高提齣經濟發展目標和要求;
三是過高估計處理睏境與危機的能力。
若細心觀察的話,中國經濟發展指導方針及其經濟政策
是反復變化的,很少有保持三年以上、構成明顯的政策周期。
這反映瞭領導人發展目標的主觀性與中國國情限製因素的現
實性之間的矛盾、衝突及變化。
領導人發展目標的主觀性是指領導人強烈的“趕超”意
識和“趕超”目標,即中國在相當短的時間內趕上和超過發
達國傢。這是因為,第一,作為人口最多國傢的領導人,無
論哪一屆領導人都意識到,落後意味著挨打,中國應當在世
界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這充分錶現瞭世界大國領導人的曆
史責任感。第二,作為社會主義國傢的領導人,趕超發達國
傢是為瞭充分體現和證明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第三,作
為每一屆新任領導人,在他的任職之內,必須充分錶現他的
政績。這反映瞭來自外部與內部的壓力,使領導人更容易犯
急於求成的毛病。
每當我們的日子好過一點,就頭腦發熱,幻想經濟齣現
奇跡,實行經濟躍進。每一次發動的脫離國情、超過國力的
經濟躍進,又必然會陷入經濟衰退的睏境之中,導緻經濟重
大損失。這已是多次的深刻的曆史教訓。造成這種情況的原
因是什麼呢?
第一,對中國國情限製因素的現實性缺乏深刻認識。中
國發動工業化時間晚,發展起點低,人口眾多,資源相對緊
缺,農村人口占大多數,各地區發展極不平衡等諸多因素限
製,都決定瞭中國的現代化將是一個不斷量變的積纍的進而
部分質變的長期曆史過程,不可能企望搞幾次大躍進就能夠
迅速改變中國的經濟落後麵貌。中國經濟發震必須堅持“持
久戰”。
第二,對現代經濟發展的曆史認識不足。經濟史所揭示
的最重要的曆史事實是,現代經濟增長是一個漸變的長期曆
史過程。據統計,從1860年或1870年到1986年的一百多年
間,日本人均GNP平均增長率最高,達到3.5%;具次是瑞
典,為2.5%;德國和加拿大分彆為2.1%和2.0%;美國、法
國、丹麥為1.9%;意大利為1.8%;英國為1.4%,即使是
像日本創造“經濟奇跡”的國傢,也用瞭一百多年以上的時
間纔建成瞭發達國傢。同時也錶明,隻要一個國傢不齣現內
戰內亂和經濟起伏,以一個相對高的增長率持續性增長,就
會發生巨大的變化。中國從1978―1990年期間,人均GNP平
均增長率為5.3%,其增長速度相當高。但是有時我們還嫌
慢,總以為提齣高目標、高指標纔能鼓舞雄心,激勵壯誌。速
度愈快愈好,口號愈響愈好。隻要一有時機,就以各種理由
開起“特彆快車”,使正常的經濟發展過程由此而越齣瞭軌道。
第三,還習慣於采用革命黨和革命戰爭的作法搞經濟建
設,尚未完成從革命黨嚮執政黨角色的轉變,以及從運用革
命戰爭理論“打天下”嚮運用現代科學理論“治天下”轉變。
現代經濟發展本身是一項極其復雜而龐大的社會實踐和係統
工程。這一特點就決定瞭領導經濟建設,不能單靠政治動員,
大搞群眾運動,一哄而上的作法;膽子再大,不等於隨心所
欲;思想再解放,不等於鬍思亂想;步伐再大,不等於搞大
躍進。應當承認的是,在一個經濟落後、人口眾多、發展不
平衡的國傢如何發展現代經濟(而不是小農經濟),現代經濟
規律(而不是戰爭規律)是什麼,我們知之不多,知之不深,
有時盲目性多於自覺性,片麵性多於全麵性,主觀性多於客
觀性。
第四,另一個重要原因是製度的嚴重缺陷,現行的決策
體製缺乏對領導人的權力製衡機製與失誤糾錯機製。領導人
對經濟發展的看法並不是一緻的。由於急於求成的指導思想
占統治地位,而那些少數不同意見又很難為最高決策者所接
受,因而在曆史上曾一度齣現過凡是不贊成“經濟躍進”或
“經濟冒進”的主張不是被打成“右傾機會主義者”,就是被
封為“保守派”。在每一次經濟調整時,領導人又都痛心疾首
於急於求成的失誤,決心再也不能白白交付高昂的學費瞭。由
此形成中國經濟發展的大起大落。
中央政府是宏觀經濟的穩定器
經濟穩定與經濟增長是兩個相互聯係、相互矛盾的發展
目標,政府必須在兩者之間作齣選擇。通常,當通貨膨脹率
較高時,政府首先追求經濟穩定目標,適當犧牲經濟增長速
度,以實現物價穩定;當物價穩定時,政府首先追求經濟增
長目標,采取刺激經濟增長措施,加速經濟增長。根據不同
的經濟環境變化和發展,政府采取更加靈活的經濟措施,在
“經濟增長”與“經濟穩定”之間有所捨取,有所兼顧,有所
平衡,有所替換。因此,“在增長中求穩定,在穩定中求增
長”,就成為政府指導經濟長期發展的基本策略。
為什麼創造和保持一個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是中國政府
的重要目標呢?為什麼中央政府應成為宏觀經濟的穩定器呢?
第一,經濟不穩定,發展總是大起大落是中國經濟發展
四十多年的核心問題之一。改革以來經濟波動係數減小,但
是經濟發展還是齣現瞭四起三落。經濟發展的大起大落使中
國經濟增長實績大打摺扣。
第二,保持經濟穩定是中國順利實現經濟起飛(take-
off)的關鍵。從現代經濟增長的發展過程看,中國從80年代
以來進入經濟起飛階段,即經濟高速增長階段。如果中國要
在長期而不是短期保持這一增長趨勢,中國就會成為世界經
濟大國。這就是中國順利實現經濟起飛的含義。
需要指齣的是,一國的經濟增長趨勢是由該國的生産函
數決定的,即由各種生産要素(包括人力資源、自然資源、資
本資源以及技術進步)所決定的,而不是由非經濟因素和非
生産要素所決定的。經濟穩定的含義就是使真實GNP增長
率麯綫盡可能接近增長趨勢,或者在一個閤理的範圍內圍繞
增長趨努上下波動,既減少兩者之間的絕對偏差,又減少其
相對偏差(指經濟波動係數)。因此在經濟起飛過程中,防止
上下“栽跟頭”尤為重要。
第三,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是經濟持續增長的必要條件
之一。從長期發展看,中國經濟發展需要保持一個較高的投
資水平,政府能夠鼓勵和動員國內儲蓄,能夠吸引和獲得國
外資金。一個相對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可以增加本國國民
對政府的信任,提高國外投資者對中國投資的信心,從而可
以保持較高的國內儲蓄率或國內投資率。同時,還可以避免
因高通貨膨脹使全體居民受到損害,特彆是低收入階層受到
最大的損害而引起的收入分配惡化和社會動蕩。
第四,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對經濟改革成功具有決定性
影響。物價穩定,人心就穩定,提高瞭各方麵的承受能力。財
政秤衡,財力充裕,改革措施纔有條件齣颱。從這個意義上
看,改革是在“穩中求進”的。相反,高通貨膨脹率,巨額
財政赤字是導緻藏革停滯或者改革方案流産的主要原因。
第五,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對維護中央政府的閤法性至
關重要。70年代末,中國放棄“以階級鬥爭為綱”的路綫,確
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就等於轉移瞭中央政府的閤法性基
礎。由於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經濟落後、發展不平衡的巨
國,且處於經濟社會迅速變革時期,經濟活動日趨復雜化,各
類不穩定因素急劇增加。如果中央政府不能有意識地或者有
目的地減少經濟不穩定因素,調整發展不平衡狀態,反過來
盲目地強化不穩定因素,加劇不平衡狀態,這就等於自我削
弱,不斷把自己推嚮危險的邊緣,一旦爆發經濟危機,中央
政府將再次成為各類社會矛盾衝突的焦點,進而産生閤法化
危機,不僅毀掉政府本身,而且還會中斷中國經濟起飛的連
續過程。經濟穩定,纔能政治穩定,社會穩定,使社會政治
利益最大化及社會政治成本最小化;反之則反。
因此,無論是從短期看,還是從長期看,保持經濟穩定
始終是中央政府最重要的發展目標之一。
“在高速增長中保持經濟穩定,
在經濟穩定中實現持續增長”
建國四十多年來,中國經濟發展指導方針總是不斷變化
的,缺乏一個正確的具有連續性的經濟發展指導方針。
作為一個發展的社會主義大國,發展是永恒的主題。中
國經濟長期發展而不是短期發展的根本指導方針應當是什麼
呢?中國經濟發展四十多年之後,對此我們應當有哪些深刻
的認識呢?
持續穩定協調發展,這是四十多年來中國經濟發展最重
要的曆史總結,在高速增長中保持經濟穩定,在經濟穩定中
實現持續增長是今後中國經濟長期發展的指導方針。持續,是
針對追求總産值、經濟過熱、效率低下而言的,它是追求長
期的持續性的經濟發展,全麵的實質性的社會進步,保持人
類與自然界之間的和諧;穩定,是針對大幅度的經濟波動和
被迫實行重大經濟調整而言的,它是力求緩和經濟波動,減
小周期幅度,避免經濟大起大落;協調,是針對國民經濟重
大比例關係失調,經濟結構不閤理而言,它是指在經濟發展
過程中保持各産業部門之間的適當增長速度和閤理比例關
係,促使各個部門之間的縱嚮關聯和橫嚮聯係,加快産業結
構閤理化和現代化 。
在經濟發展中保持經濟穩定,隻有經濟穩定,纔能實現
持續發展和協調發展。這一方針不僅符閤中國國情,而且也
符閤經濟學的經濟穩定化(ec0n0micstabilizati0n)理論。
經濟穩定化是實現經濟持續性高速增長的基本條件。它
並不意味著經濟平滑增長,而是避免齣現嚴重的經濟衰退或
者惡性通貨膨脹。首先,經濟穩定化意味著降低經濟周期波
動幅度,減小經濟波動係數,使真實産齣增長率接近於增長
趨勢。誠然,經濟增長率會齣現波動,但不會齣現大幅度的
上升或大幅度的下降。具次,經濟穩定化目標是使經濟增長
避免陷入通貨膨脹,實現無通貨膨脹的經濟增長,或者低通
貨膨脹的經濟增長。
實現經濟穩定化不僅是一項經濟選擇與決策目標,而且
還是一項政治選擇與決策目標,甚至後者比前者有時更為重
要。作者發現,對某一時期而言,經濟波動係數愈小,經濟
增長率均值就愈高,社會就愈穩定;反之則反。這錶明經濟
穩定化並不等於低速增長,恰恰是為瞭保持持續性高速增長,
其目的就是國傢(指中央政府)通過控製宏觀經濟,避免經
濟大波動,政治大動亂,社會大動蕩。
在中國,經濟穩定化目標及其政策是:穩定增長,穩定
物價,穩定通貨,平衡財政,重視農業和糧食生産,創造和
保持一個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
第一,穩定經濟增長,保持一個閤理範圍的經濟增長率。
假定真實經濟增長率yt在一個接近增長趨勢yn範圍內上下
波動(正負偏差為25%),我們認為經濟增長是“閤理”的,
也是“穩定”的;如果真實經濟增長率yt超齣這個範圍,我
們則認為經濟增長是不閤理的,也是“不穩定的”。
第二,穩定物價。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是經濟穩定
化的核心。保持物價基本穩定不是指物價上漲率為零增長,而
是指控製在一個相對低的範圍之內。當物價上漲率小於3%,
我們認為經濟穩定;當物們上漲率超過3%,我們認為經濟開
始不穩定;當物價上漲率超過6%,我們認為經濟不穩定;當
物價上漲率超過10%,我們認為中國經濟已進入瞭高通貨膨
脹期,也進入經濟極不穩定期,與此同時開始進入政治不穩
定和社會不穩定期。
第三,財政收支基本平衡。保持財政收入和財政支齣基
本平衡,減小財政赤字是經濟穩定化的重要內容。財政赤字
占財政收入比重的2%以下,就可以認為是基本平衡。
第四,保持工農業按比例發展。農業穩定是經濟穩定的
基礎。穩定農業生産,保持工農業按比例發展是經濟穩定化
的基礎。糧食定,天下定;糧食緊,市場緊。可以認為,糧
食總産量、糧食價格、糧食庫存量指標將成為中國社會經濟
生活中最敏感最重要的參數。農業生産增長速度製約工業生
産增長速度,兩個産業部門之間具有關聯性和製約性(即産
業聯係)。在中國,農業增長率與工業增長率閤理的比例範圍
是1:2.0―2.5。超過這一比例,則認為農業增長速度過慢,
工業增長速度過快,農業與工業增長比例失調。
第五,建設規模要和國力相適應。控製基本建設規模,調
整産業結構,是中央政府的宏觀經濟調控的重要職能。從國
力規模看,國內投資主要來自國內儲蓄,總儲蓄率製約著總
投資率,總儲蓄額決定瞭總投資額。從投入産齣比例看,投
資增長率應答於或低於産齣增長率,否則是高投入低産齣,這
樣的産齣增長率愈高,所付的投入成本則愈高。
最後需要指齣的是,避免中國經濟大起大落,最關鍵的
是要減少引起經濟波動的外部衝擊,特彆是來自中央政府的
“政治動員衝擊”和“政治命令衝擊”。我們所關心的是使中
國經濟發展失衡的衝擊力在哪裏,如何保持經濟與社會的平
衡和穩定。我們所需要的不再是一時的極不穩定的高速增長,
而是持續的穩定的高速增長。
我是2008年金融危机时才真正阅读完的,书在家里睡了10年。 为什么要保8,保8怎么来的?,政府在面对在GDP下降时会怎么做,此书仿佛预言般的准确。。。
評分我是2008年金融危机时才真正阅读完的,书在家里睡了10年。 为什么要保8,保8怎么来的?,政府在面对在GDP下降时会怎么做,此书仿佛预言般的准确。。。
評分我是2008年金融危机时才真正阅读完的,书在家里睡了10年。 为什么要保8,保8怎么来的?,政府在面对在GDP下降时会怎么做,此书仿佛预言般的准确。。。
評分我是2008年金融危机时才真正阅读完的,书在家里睡了10年。 为什么要保8,保8怎么来的?,政府在面对在GDP下降时会怎么做,此书仿佛预言般的准确。。。
評分我是2008年金融危机时才真正阅读完的,书在家里睡了10年。 为什么要保8,保8怎么来的?,政府在面对在GDP下降时会怎么做,此书仿佛预言般的准确。。。
中國經濟波動報告 在線電子書 pdf 下載 txt下載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