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新华社主任记者,199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后在新华社北京分社从事经济报道工作。1993年开始对梁思成学术思想、北京古城保护及城市规划问题作系统研究,发表学术论文《梁陈方案的历史考察》、《1955年:中国传统与现代主义的决裂》,参与《梁思成全集》年谱部分的编写,应邀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作学术演讲,参与策划梁思成建筑设计双年展、北京城记忆数字影像展。在完成本书写作的10年间,共采访当事人50余位,收集、查阅、整理大量第一手史料,实地考察京、津、冀、晋等地重要古建筑遗迹,跟踪北京城市发展动态,对建筑创作、房地产开发、城市发展模式、文物保护等专题作出深入调研。
在完成本书写作的10年间,作者共采访当事人50余位,收集、查阅、整理大量第一手史料,实地考察京、津、冀、晋等地重要古建筑遗迹,跟踪北京城市发展模式、文物保护等专题作出深入调研。全书分为十章,从北京的现实入手,以五十多年来北京城营建史中的历次论争为主线展开叙述,其中又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重点,将梁思成、林徽因、陈占祥、华揽洪等一批建筑师、规划师的人生故事穿插其间,试图廓清“梁陈方案”提出的前因后果,以及后来城市规划的形成,北京出现所谓“大屋顶”建筑、拆除城墙等古建筑的情况,涉及“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批判复古主义”、“大跃进”、“整风鸣放”、“文化大革命”等历史时期。
与文字同样重要的是书中选配的三百余幅插图,不乏私人珍藏的照片及画作,如梁思成先生工作笔记中的画作和首次发表的梁思成水彩写生画。
为了纪念 2006-12-30写 2007-1-12发 《城记》 2003年,《城记》出版,很多人都有些担心,像这样对准全国城市建设标兵——北京开炮的一本书,到底能走多远,这无疑是从历史的角度,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在此之前,即便偶有学者、普通市民对北京的城市建设和建设历程颇有微...
评分《城记》是那种读一会儿就胸闷鼻塞、不可能一气读完、但又万万放不下的书。 后来把这种感觉写进了南京的游记里。 『梧桐』 我们住的黄埔路,据说是全南京少数几条老梧桐保留得最好的街道之一。高大粗壮的悬铃木努力向上伸展着,想到这是大肆砍伐后"遗存"的了,实在有看到劫...
评分北京本应该是最不缺历史和文化的地方,但是看到现在许多莫名其妙的建筑放在那里,看到许多政府官员醉心于什么CBD,感到文化正在被一点点抛弃。浮躁的很。
评分北京本应该是最不缺历史和文化的地方,但是看到现在许多莫名其妙的建筑放在那里,看到许多政府官员醉心于什么CBD,感到文化正在被一点点抛弃。浮躁的很。
评分读完此书适逢突兀在长安街上的巨蛋——国家大剧院拆去围墙浮出水面之时。这座紧邻紫禁城的法国人安德鲁的作品不知道遭遇过多少建筑界专家和老百姓的痛斥,长官意志的干预,十年争论后还是即将如期交付使用。联系到梁思成对时任北京市长的彭真所言“在这些问题上,我是先进的,...
最让人痛心疾首的是这一段:“1970年,地铁要修车辆段,西北城墙外的太平湖就势被城墙的灰土填平。而在3年前,在「文革」风暴中不堪凌辱的作家老舍,在此投湖自尽。”老舍、城墙、太平湖,还有备战用的北京地铁,焚琴煮鹤的野蛮和心疼都在这两句话里说尽了。
评分看得很难受 到处的古建筑都在不断消逝着 不尊重历史传统的国家和人民 不是野蛮人还能是什么
评分读完有些沉重,胸口像闷了块大石头。偶出生的城市,却是偶不了解的北京。
评分原来原名真的叫城祭。。。我居然扯对了。。。
评分旧城改造拆有人骂,不拆也会有人骂;梁陈华等虽说多书生意气,可是一片赤诚终究还是错付;这个党为什么这么喜欢外行指导内行,归根结底就是既不自信也不信任任何人,典型的小农思想,可以说一个人影响了一个党的性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