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是怎样走向共和的 在线电子书 图书标签: 走向共和 中國大陸 官方 历史 內地
发表于2025-01-23
近代中国是怎样走向共和的 在线电子书 pdf 下载 txt下载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2025
此书可解以《走向共和》为正史的史学爱好者之毒。
评分算是解毒吧 大概明白了有段时间被封确实是因为史观不正确
评分此书可解以《走向共和》为正史的史学爱好者之毒。
评分此书可解以《走向共和》为正史的史学爱好者之毒。
评分算是解毒吧 大概明白了有段时间被封确实是因为史观不正确
“走向共和”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大事,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电视剧《走向共和》,顾名思义是要反映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告诉观众近代中国是怎样“走向共和”的,是谁领导中国人民“走向共和”的。然而看完了这部长达59集的大制作,却不能不令人感到愕然,历史竟然被如此随心所欲地颠倒、歪曲。该剧的编创者声称,这部电视剧是“以历史事实为主”,是“历史真实,情节的真实”。其实并非如此,该剧呈现给观众的是:真正领导中国人民“走向共和”的革命领袖孙中山边缘化;封建统治者慈禧太后、李鸿章、袁世凯中心化,占据了全剧的中心地位。
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的伟人。人们纪念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中国人民推翻腐败的清政府,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国的丰功伟绩。但是在电视剧中,孙中山和他领导的革命运动居于边缘地位,被淡化、矮化。在电视剧的前半部,李鸿章是主角,孙中山只是一个小配角。他出场的次数不多,先后在康有为万木草堂的课堂上,李鸿章的餐桌上纵言革命;在广东巡抚衙门前、在清兵阻拦下楞剪辫子;打算依靠会党发动起义,却被会党头目骗去两万元,起义未成;重返檀香山找其兄闹着要钱,准备再发动起义,等等,给人的印像是幼稚、不切实际的空论、暴躁、蛮干、情绪化而缺少理性。对于孙中山和同盟会领导的共和革命运动,也是轻描淡写,或避而不写。如1905年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是共和革命进程中的一件大事,然而观众从屏幕上所见到的画面,只是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商量将兴中会、华兴会合并组成同盟会,草草了事;1911年的广州起义,是同盟会领导的历次武装起义中最重要、影响最大的一次,孙中山说过:“事虽不成,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轰轰烈烈之概已震动全球,而国内革命之时势实此之造成矣”,剧中也不予反映;整个革命形势的发展,包括湖北革命党人在新军中的深入工作,都没有展现,武昌起义就让人觉得太突然,一哄而起。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这样庄严的大事,剧中也没有给予应有的地位,只表现了孙中山坐在汽车里在街道上开着,车旁女青年拿着鲜花摇晃,画外音朗读孙中山的就职誓词;其后,宣传车在大街上宣布临时政府法令,要国民剪辫子,废除跪拜礼,其施政仅此两件。这些无非告诉观众,所谓“走向共和”,建立共和国,如此而已。难怪剧中的杨度批评孙中山搞共和革命是“不适时宜”,搞糟了。
至于普通群众,在这部电视剧里更是没有他们的地位,难得出现过的是义和团民在烧香、画符的愚昧、迷信的场面,而遍布于全国各地的群众反清斗争却没有任何反映。《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了维护统治,不得不作一些变革,实施“新政”,“预备立宪”,从而加捐加税,勒索人民,贪污腐败,民不聊生,民怨鼎沸。广大群众纷纷起来反对清政府的腐败统治,抗捐抗税、抢米风潮、会党和农民起义等各种类型的反清斗争,遍布全国城乡,连绵不断。据不完全统计,从1902年至1911年,全国各地民变多达1300余起,遍布全国城乡的反清斗争,削弱了清政府的统治,使清王朝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境中,成为孙中山领导的共和革命有利的客观社会环境和群众基础。共和国的建立,离开遍布全国的群众反清斗争,是难以实现的。
电视剧的名称是《走向共和》,事实上贬抑的是共和革命和领导走向共和的人,赞扬的是慈禧太后、李鸿章、袁世凯等所谓“悲剧英雄”。这些左右中国政局,控制中国社会而使中国半殖民地地位越陷越深的统治者,却被打扮成都在“辛苦地为中国找出路”。他们不是民族罪人,而是“有能力”、“有作为”的“改革家”。他们要找的出路是君主立宪,这是比共和革命更适合中国“国情”的。正如杨度说的,共和革命“不合时宜”,君主立宪才适合“国情”。编创者蓄意美化这些封建统治者,颇能说明问题的是段祺瑞对隆裕太后说的一段话。他说:“你是赞成君主立宪的,君主立宪与革命共和只是国体之争,都是为了救国”。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压迫者和被压迫者,革命对象和革命者,都成了“救国志士”,大家都一样,都是“人”,都有“人性”。这就是编创者所标榜的以唯物史观“指导创作”的结果?!
编创者说,该剧的创作是“以历史事实为主,存在合理的虚构”,剧中所提到的中国经历的几大历史事件和李鸿章、慈禧太后、袁世凯、孙中山主要人物都是真实的,是“历史真实、情节的真实”,“要把这部剧写得像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教科书”。那么,我们就以李鸿章为例,看看是否果真如此。
李鸿章是这部电视剧前半部的主角,是编创者所着力塑造的,也是引起观众和评论者议论最多的人物。不论编创者有的说是“历史真实”,有的玩弄词汇,说是“以历史真实感,不是以历史真实性”,可以断言,李鸿章不是“历史真实”。
“以历史事实为主,存在合理的虚构”,对这样一部重大历史题材的正剧来说,这个创作原则无疑是妥当的。但是,电视剧播映出来的却与此相去甚远。为了美化李鸿章的需要,编创者随心所欲地对待历史,或随意裁剪历史,或作不合理的虚构,玩历史于掌中。
电视剧告诉我们,李鸿章要添置军舰,但因主持户部的翁同和作梗,致使经费支绌,北洋舰队不能发展,以至甲午战争中失败。实际上,海军经费支绌,主要不在于户部作梗,而在于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修颐和园,其主谋者是醇亲王奕和李鸿章。李鸿章除帮助奕挪用海军衙门开办费、常年经费等外,还以“购舰设防”的名义劝各省督抚集款,总共筹集白银260万两,陆续解至天津发存生息,所得利息专归颐和园工程使用。
李鸿章自组建淮军参加镇压太平天国后,扶摇直上,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20余年,成为清政府的重臣、权臣,掌握了军事、政治、外交大权,于朝政举足轻重。他一向主张“避战求和”,先是依靠英、俄的“调停”,“以夷制夷”,不作战备。“调停”没有指望,日本开衅,又是消极防御,“避战保船”,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时任北洋水师学堂总办的严复在给友人的信中批评说:“推求厥咎,太半皆坐失先著,绸谬之不讲,调度之乖分,合肥(指李鸿章)真不能辞其责也。”李鸿章绝不像有的人说的那样是什么“悲剧英雄”。曾经是曾国藩亲信幕僚的赵烈文,在1875年(光绪元年)的日记中记载了淮军腐败的情况说:“合肥公养尊处优,不为未然之计,而前后左右无一骨鲠之士,佞谀者进,朴勤者退。”甲午战争失利时,严复也于用人方面批评李鸿章:“合肥用人实致偾事,韩理事信任一武断独行之袁世凯,则起衅之由也;信其婿张篑斋浸润招权,此淮军所以有易将之失;欲同邑之专功,所以有卫汝贵之覆众;任其甥张士珩,所以致军火短给,而炮台皆不足以毙敌。以己一生之勋业,徇此四五公者,而使国家亦从此殆,呜呼,岂不过哉!”李鸿章在与被他视为“通家子弟”的吴永(曾国藩的孙女婿)的谈话中,虽不无为自己辩解之处,但也袒露了一点心声:“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及必欲爽手扯破,……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李鸿章绝不像电视剧美化的那样忍辱负重,忧国忧民,对国家民族负责,顾大局,不求私利。李鸿章的直系子孙于1904年分家时订立了一份遗产分配“合同”,这份“合同”不含金银财宝等动产,只涉及房地产之类的不动产。这些房地产分布于安徽、江苏两省,有数可稽者,计田产26处、房产22处,上海价值4万5千两白银的中西合璧房产1处、当铺1座,以及在安徽六、七个州县未注明数目的田产、房产还有多处。仅此可以看出,李鸿章堪称巨富,他究意是如何忧国忧民、顾全大局、不求私利的?
电视剧为了塑造一个好形象,对李鸿章不无“隐恶扬善”,突出了某些事实,抹去或虚构了某些情节。例如,甲午海战后,李鸿章被闲置,电视剧写他有一日去见慈禧,提出要到欧美游历,以增见识。其实李鸿章此次出国,并不是由他主动提出,而是沙俄驻华公使喀西尼奉俄政府之命点的名,让他代表清政府使俄祝贺沙皇加冕。对沙俄来说,参加沙皇加冕典礼不是目的,目的是借此机会与李鸿章签订包括中国允许俄国通过黑龙江、吉林修筑一条铁路以达海参崴(即中东铁路)在内的《中俄密约》。通过中东铁路的修筑,沙俄把势力伸入我国东北地区,加强了对中国的控制。据俄国参加谈判的财政大臣维特等人的记载,李鸿章在谈判中让步并在密约上签字,同沙俄的重金贿赂有关。办完这件事后,李鸿章才去欧美游历。把前面不光彩的事实抹去,变成他主动要求去欧美游历,形象自是不同了。又如电视剧描绘了孙中山向李鸿章上书,李不仅接见他,还同他共进晚餐,听他宣讲“革命”。其实孙中山的8000余字上书,只是希望通过李鸿章劝使清政府实行“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改良,未及革命。但李鸿章借口军务繁忙,拒绝接见。孙中山很失望,看见天津、北京的情况,深感清廷腐败无可救药,用和平的办法解决不了问题,于是赴檀香山组织兴中会,准备以武装革命推翻清政府。再如电视剧展现《辛丑条约》签订会场的情景时,庆亲王奕劻看到条约上的内容后,手一直在抖,以致写不了字。这时李鸿章把笔拿了过来,对庆王说:“天下最难的,就是把自己的名字签在卖国条约上,你还年轻,还是我来担这个罪名吧!”随后李鸿章慷慨陈辞,义正辞严地训诫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等人,说:“中国人为什么闹义和团,就是因为你们外国侵略引起的,你们现在要瓜分中国,告诉你们,那就会有更多的义和团。你们德国的军队在娘子关不是被打败了吗?”李鸿章视义和团为“匪”,主剿灭,但在电视剧中,他完全改变了对义和团的态度,不仅不认为是“匪”,而且正确认识到为什么会发生义和团的原因,称赞义和团抗击侵略军所起的作用,人们难免感到有点滑稽,禁不住会问:这还是李鸿章吗?李鸿章临终之前,形象是这样的高大,完美地画上了句号。只不过这是编创者欺骗观众的任意捏造。
电视剧和历史教科书不同,历史教科书要完全根据史实,不能虚构,电视剧则必须有虚构,不然就不成为历史剧,拍摄出来也没有人看。但是,既然是历史剧,就要受历史时代的制约,受历史事实(包括人物)的制约,不能随心所欲地捏造,任意修改历史。不论写历史教科书也好,编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也罢,都要对历史负责,对民族、对子孙后代负责。历史不是历史工作者的专利,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炎黄子孙们所共有的,大家都有责任,谁也不应该糟蹋我们民族的历史。
这两天都在看《走向共和》 不管是电视剧还是原著。 很震撼、很激动,没有经历过那场一百多年前的历史,但是我好歹也是个接受了这么多年教育的所谓新世纪青年,最基本的判断事实的能力还是有的,那些曾经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难道都是我们历史课本里面的无能迂腐之辈,那...
评分只看了简介,我就已经对这本书很失望了。本来想看看是如何走向共和的,没有想到这本书是批判《走向共和》的。 御用文人的文笔总是想以一些激进的语言来吸引眼球,或者利用批判《走向共和》达到自己出名的目的。 御用文人竟然以孙中山在前半部电视剧中出现的次数开始批判,不由...
评分这两天都在看《走向共和》 不管是电视剧还是原著。 很震撼、很激动,没有经历过那场一百多年前的历史,但是我好歹也是个接受了这么多年教育的所谓新世纪青年,最基本的判断事实的能力还是有的,那些曾经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难道都是我们历史课本里面的无能迂腐之辈,那...
评分这两天都在看《走向共和》 不管是电视剧还是原著。 很震撼、很激动,没有经历过那场一百多年前的历史,但是我好歹也是个接受了这么多年教育的所谓新世纪青年,最基本的判断事实的能力还是有的,那些曾经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难道都是我们历史课本里面的无能迂腐之辈,那...
评分这两天都在看《走向共和》 不管是电视剧还是原著。 很震撼、很激动,没有经历过那场一百多年前的历史,但是我好歹也是个接受了这么多年教育的所谓新世纪青年,最基本的判断事实的能力还是有的,那些曾经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难道都是我们历史课本里面的无能迂腐之辈,那...
近代中国是怎样走向共和的 在线电子书 pdf 下载 txt下载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