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南,首位在全球有影响的考古纪实文学作家,擅长将历史与考古新发现融进自己的文学中,让掩埋于历史尘埃的人物,重新陈立于读者眼前。他以严谨认真、处处有典的态度书写史着,勤于笔耕的他,为读者在古今交织与中外错综的叙事宏构里,重现古帝国文明。他的《天赐王国》、《遭遇兵圣》、《西汉亡魂》、《复活的军团》等数部作品被译成日、英、韩、德等国文字出版,在全球已达数百万册。杨仕,1934年生,喜好京昆、文史。北京作家协会会员。着有《风雪定陵》(合着)、《横跨欧亚大回归》等。
1958年9月6日,新华通讯社向世界播发了这样一条消息:
明十三陵中的定陵已被打开。陵墓是一座地下宫殿,全部用大块青白石砌成的拱券,有两层楼高、八十多公尺长。在后殿里放着三口一人多高的朱红色棺材,明朝第十三个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个皇后都躺在里面。尸体已腐烂,骨架完好,头发软而有光,尸骨周围塞满了无数的金银玉器和成百匹的罗纱织锦。这些锦缎时经三百余年,有的还金光闪闪。织锦品的发现,对了解和研究久已失传的明代特有的丝织技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震惊、愕然、猜疑……这条被封锁了两年多的消息一经播出,立即使各国考古界为之哗然,无数惊愕的目光骤然投向东方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
当时的中国正是政治风云突变的多事之秋,发掘工作尚未结束,地宫外却开始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民族大灾难。考古人员被迫停止工作接受改造,主持发掘工作的吴晗也含冤而死;更可悲的是,大批文物被毁,出土织锦霉烂,万历帝后的棺椁被毁尸骨无存……这无疑是中国考古史上最惨淡悲怆的一页。新中国第一座皇陵的发掘以严肃的正剧开始,又以凄壮的悲剧结束了。
“我们的民族之根很深,根深必叶茂;文史同源,文明之源很远,源远流长。”定陵考古队队长赵其昌如是说。
《风雪定陵》作为一部全景式、多侧面反映定陵发掘过程的考古纪实文学,不仅披露了定陵地下玄宫洞开的详细经过、帝后棺椁及陪葬珍宝的真实情况,同时还追述了定陵鲜为人知的建造始末和与之相关的朝野上下、君臣后妃之间的无情争斗,揭示了大明帝国日暮途穷以及最后沉沦的必然趋势。
作者岳南擅长以文学的笔法描述考古发掘过程,将历史与考古新发现融为一炉,既不同于枯燥的考古发掘报告,也有别于传统的纪实文学,被誉为“中国举证文学第一人”。作者以严谨的态度和富有条理的写作手法,将考古发掘过程与史海钩沉尽遣笔端,为读者重现了古代中国文明,使考古过程成为了大众阅读的对象。
本书不仅是台湾《中国时报》1996年十大好书排行榜冠军之作,还曾荣获美国《世界周刊》畅销书排行榜冠军。
1966年,姚文元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揭开了文革序幕,《海瑞罢官》的创作者吴晗,也随之被逼到时代的刀口下,为这场举国疯狂的运动开刀祭旗。但时间往前推八年,回到1958年的春天,景象则大不一样。 那时吴晗任北京市副市长,春分得意,正连同郭沫若等人苦心筹划...
评分高中的我,基本上是一个喜欢猎奇的小孩。那时候对所有神秘事物痴迷不已,自然而然去读了这套丛书,从法门寺到定陵。突然觉得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未知之谜,并不比UFO少。 基本上,我所有这种刨根问底的基因都来自老爸。我们曾经面红耳赤地争过一个论题:在老祖宗黄帝开始创建父系...
评分1. 所参考历史资料大多为其他当代作者研究明史后的二手资料,非参考一手历史资料。 2. 大段出现《万历十五年》原文,且未注明引用,有抄袭嫌疑。 3. 所谓使用“拐钉钥匙”打开玄宫大门,与央视当年现场纪录片不符,纪录片中为木板+铁丝套索的方式。 4. 文中所引用《关于发掘明...
评分在那样的年代里,对于这样一个敏感的皇家陵园,在它的身上必然写满风霜! 今天我们回头看那些大师们的回忆,对他们的经历,他们在定陵发掘中所奉献的一切都是充满了无限的敬意。也许今天依旧有很多人在质疑当年的发掘是对还是错,但这些无论是当事人还是我们后来人都无从定论,...
评分穿插着定陵发掘和万历历史的纪实文学书,本来只是抱着了猎奇心理来看,没想到作者文笔很好,一想原来是之前看的《南渡北归》的作者,看来有必要收一收全集了
评分在这本书里读出了复制的嫌疑。或者是,黄仁宇与岳南都参考某部历史进行了书面化的改写,而黄仁宇的文笔明显略胜一筹。
评分太啰嗦
评分时而古代时而现代的手法有点混乱,关键是到处还充斥着对社会主义的无限赞扬的气氛,但是塑造了一批伟大的考古工作者形象。值得一提的是,说到吴晗曾经动员胡适留下,两人都认为对方选错了道路,至少胡适最后还没家破人亡。。。
评分作者明史说的比考古多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