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边地移民史

云南边地移民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作者:苍铭
出品人:
页数:198
译者:
出版时间:2004-10-01
价格:18.8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105063512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历史
  • 云南历史
  • 迁徙
  • 少数民族
  • History
  • 云南
  • 移民史
  • 边地
  • 历史研究
  • 民族迁徙
  • 地方史
  • 清代移民
  • 西南史
  • 边疆史
  • 社会变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作者简介

目录信息

绪论
一、选题的意义
二、研究现状评述
三、研究方法
四、本书的主要观点
第一章 边地移民的历史过程
第一节 探索民族迁徒踪迹的几种方法
第二节 秦汉时期的边地移民
第三节 唐宋时期的边地移民
第四节 地明时期的边地移民
第五节 清代至民国时期的边地移民
第六节 疟疾对汉族移民及边地民放分布的影响
小结
第二章 20世纪下半叶的边地移民
第一节 50-70年代的橡胶移民
第二节 80年代后的自发性移民
第三节 80年代前山同地族的迁徒与定居
第四节 90年代山地民族的异地开发迁移
小结
第三章 边地移民的特点
第一节 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迁徒
第二节 向南方迁徒
第三节 从山地到山地的迁徒
第四节 同族相聚的迁徒
第五节 递进式迁徒
第六节 迁进时间的选择原则
第七节 迁徒距离的选择原则
小结
第四章 迁徒的社会文化影响
第一节 迁徒对移民社会的影响
第二节 文化移入与文化多样性
第三节 迁徒文化
第四节 物质文化的传播
小结
第五章 民族迁徒与边地民族关系
第一节 山、坝民族经济依存关系的形式
第二节 边疆与内地民族的依存关系
第三节 民族迁徒与民族融合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如果忽略关于民族的各种建构v.s原生以及民族识别的争论,把民族实打实地与历史上记载的,以及自我宣称是谁谁谁的后人当做事实来看,历史上的民族迁徙还真是一个有意思的事情。 傈僳族先民唐代的时候都还在西昌一带活动;傣族、景颇族、阿昌族的先民们在高黎贡山一带来回地迁徙...

评分

如果忽略关于民族的各种建构v.s原生以及民族识别的争论,把民族实打实地与历史上记载的,以及自我宣称是谁谁谁的后人当做事实来看,历史上的民族迁徙还真是一个有意思的事情。 傈僳族先民唐代的时候都还在西昌一带活动;傣族、景颇族、阿昌族的先民们在高黎贡山一带来回地迁徙...

评分

如果忽略关于民族的各种建构v.s原生以及民族识别的争论,把民族实打实地与历史上记载的,以及自我宣称是谁谁谁的后人当做事实来看,历史上的民族迁徙还真是一个有意思的事情。 傈僳族先民唐代的时候都还在西昌一带活动;傣族、景颇族、阿昌族的先民们在高黎贡山一带来回地迁徙...

评分

如果忽略关于民族的各种建构v.s原生以及民族识别的争论,把民族实打实地与历史上记载的,以及自我宣称是谁谁谁的后人当做事实来看,历史上的民族迁徙还真是一个有意思的事情。 傈僳族先民唐代的时候都还在西昌一带活动;傣族、景颇族、阿昌族的先民们在高黎贡山一带来回地迁徙...

评分

如果忽略关于民族的各种建构v.s原生以及民族识别的争论,把民族实打实地与历史上记载的,以及自我宣称是谁谁谁的后人当做事实来看,历史上的民族迁徙还真是一个有意思的事情。 傈僳族先民唐代的时候都还在西昌一带活动;傣族、景颇族、阿昌族的先民们在高黎贡山一带来回地迁徙...

用户评价

评分

当初看这书只是想了解外婆的先人,只当是本休闲书、类似于在云南旅游点买的宣传介绍彩图书,没想到里面不仅有理论论争,还都是熟悉的理论,而且是完全按照博士论文的写作方式来写的。在休闲读书时能随机遇到一本学术书,也算是出于意料之外吧。

评分

20世纪当白、彝、壮等民族已定居使用沼气,苦聪人还在海拔1800米山林溪水边刀耕火种。三年一迁徙,边吃边走。刀耕火种虽然生产力不足,但确实为一种潇洒生活方式,林子砍烧为田,天然草木灰不用施肥,杂草在灰下无需除草,火烧万物无需除虫,何况玉米产量还高。相比水田耕作工序又多,太累人,远不如刀耕火种方便省力。

评分

我们互相迁徙,所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评分

20世纪当白、彝、壮等民族已定居使用沼气,苦聪人还在海拔1800米山林溪水边刀耕火种。三年一迁徙,边吃边走。刀耕火种虽然生产力不足,但确实为一种潇洒生活方式,林子砍烧为田,天然草木灰不用施肥,杂草在灰下无需除草,火烧万物无需除虫,何况玉米产量还高。相比水田耕作工序又多,太累人,远不如刀耕火种方便省力。

评分

20世纪当白、彝、壮等民族已定居使用沼气,苦聪人还在海拔1800米山林溪水边刀耕火种。三年一迁徙,边吃边走。刀耕火种虽然生产力不足,但确实为一种潇洒生活方式,林子砍烧为田,天然草木灰不用施肥,杂草在灰下无需除草,火烧万物无需除虫,何况玉米产量还高。相比水田耕作工序又多,太累人,远不如刀耕火种方便省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