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贝尔·巴丹德:法国律师、政治家、作家。在法国,他因坚决支持废除死刑而闻名。他在弗朗索瓦·密特朗担任总统任期内任司法部长,促使国民议会和参议院分别通过了废除死刑的法案,从法律上规定死刑应予废除。罗贝尔·巴贝德还是众多历史和政治评论文章和书籍的作者,如《自由、自由》《一位知识分子的政治理想》(与其夫人伊丽莎白·巴丹德合作)《自由和平等》《共和国监狱》等,其中《为什么要废除死刑》一书于2000年获得费米纳评论奖。
任何一位坐下来阅读本书的人,都将为本书的故事所深深地吸引。本书作者具有三重身份及人格特征:1. 律师,辩护律师,民事案件大大超过刑事案件,然而却因数起对轰动全国的死刑案件的辩护而蜚声全国。2. 司法部长,由于他在律师方面的杰出成就和才干,以及他广博的法学知识,在密特朗担任总统期间,两度出任司法部长。3. 巴黎大学的法学教授。然而当他站在辩护席上的时候,他由一个文质彬彬的书生变成一个激情澎湃的辩护律师。直至最后,他站在国民议会的辩论席上,这时,他是作为共和国的司法部长。
法国是一个标榜自由、民主与博爱的国家,然而,当禁止对犯人包括未成年犯人实施死刑的条款已经被写入《欧洲人权公约》很多年时,法国仍然是西欧唯一一个保留死刑的国家,作者所投入的事业是从为一个个死刑犯进行辩护,直至在法国的刑法典里消除死刑条款的事业。这一事业注定要遇到极大的阻力,然而也为作者的职业生涯和本书增添了无数扣人心弦、险象环生的故事——人命关天的刑事案件、扑朔迷离的调查取证、 阻力重重的辩护之路、宣判死刑、上诉、撤消原判、总统特赦、总统竞选、总统组阁、出任部长、提出议案、国民议会辩论、参议院通宵达旦的白热化的辩论和表决……
本书是律师、司法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的最佳业余读物,读者不仅能被作者波澜起伏的职业生涯所吸引,更会为他执着的奋斗精神和激情所感染。而且,完全不同于以往严谨枯燥的法学专著或者晦涩难懂的翻译作品,这本由外语学院和旅欧专家翻译出来的通畅之作,会使读者感到阅读的极大乐趣,相信会使读者伏案往返。
事实上内容讲的是“死刑是如何被废除的”,与目前的书名有偏差,但是必须承认这个书名更吸引人一些……… 作者记录了亲历死刑废除前后的一段经历,整个过程是政治与司法共同合力推动的进步。书写的很个人化,像是日记一样的记叙,很易读。然而唯独没有深刻讨论“为什么废除死刑...
评分看书看得怀疑自己。 可能因为平时电视(?)里新闻里播得多一点的中国啊美国啊日本啊都是直到2018年都是有死刑的,我读这书的时候有点震惊,原来70年代的法国就已经是当时西欧国家里唯一存在死刑的国家了啊。 看书看得怀疑自己 看书看得怀疑自己。 可能因为平时电视(?)里新...
评分那是遥远的1914年,加缪的父亲要去看对杀人犯的行刑,这个杀人犯杀了一个农民的全家。加缪的父亲对这个杀人犯怒不可遏,有生以来第一次要去亲眼见识下砍头。天不亮,就兴冲冲地爬起来,大老远赶到了行刑的地方。然而行刑结束后,“他冲进家门,表情扭曲,话也不说,一...
评分书名不能更坑,明明写的是"死刑如何被废除",却取名叫"为什么要废除死刑" 。 细节冗长无聊,从一开始就只是在强调自己的主观情绪,写自己多么气愤啊多么反对死刑啊,那你说啊那你倒是拿出理由啊!!!拿出你的论述啊!!!当然我不否认在几十页的内容里可能有那么几句夹杂在其...
法国废除死刑的过程。也可以看做是巴丹戴尔的小自传。全书吸引我的是巴丹戴尔辩护的几个案子,联想起美剧boston legal的一些案子,毫无疑问巴丹戴尔作为律师的智慧是令人折服的。但是另一方面,注意到巴丹戴尔对中国的死刑的反对,因此而接见达赖喇嘛(书中没有)。我想这其中必然存在误会。
评分: D956.54/7774
评分法国废除死刑的过程。也可以看做是巴丹戴尔的小自传。全书吸引我的是巴丹戴尔辩护的几个案子,联想起美剧boston legal的一些案子,毫无疑问巴丹戴尔作为律师的智慧是令人折服的。但是另一方面,注意到巴丹戴尔对中国的死刑的反对,因此而接见达赖喇嘛(书中没有)。我想这其中必然存在误会。
评分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是人.何时我们才是完全理性人!?
评分可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