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文本诗学

超文本诗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厦门大学出版社
作者:黄鸣奋
出品人:
页数:644
译者:
出版时间:2002-6
价格:32.0
装帧:简裝本
isbn号码:9787561518830
丛书系列:鼓浪学术书系·文艺学新视野丛书
图书标签:
  • 超文本
  • 文学
  • 新媒体艺术
  • 黄鸣奋
  • 读书
  • 诗学
  • 文艺理论
  • 数码艺术
  • 诗学
  • 超文本
  • 文学理论
  • 数字人文
  • 后现代主义
  • 叙事学
  • 媒介研究
  • 文化研究
  • 文本分析
  • 网络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共有8章,包括:“超文本渊源与信息科技”、“超文本理念与社会思潮”、“超文本平台与文艺氛围”、“超文本范畴与文艺活动”等。

作者简介

黄鸣奋,男,祖籍福建南安,1952年生于安溪。学术专辑:中国作家协会、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中文系主任、教授。主要从事古代文论、文艺心理学、文艺传播学、电子艺术与计算机文化之教学研究。担任教育部中文学科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中国苏轼学会理事等多种社团理事,获国务院津贴。主持完成国家与省部级课题多项,目前主持国家社科课题1项,教育部社科课题1项、远程教育工程课题1项。出版独著《论苏轼的文艺心理观》、《艺术交往心理学》、《艺术交往论》、《需要理论与艺术批评》、《需要理论与文艺创作》、《厦门海防文化》、《传播心理学》、《英语世界中国古典文学之传播》、《电脑艺术学》、《比特与缪斯的碰撞--网络与艺术》、《中国古代的讽谏传播》、《超文本诗学》,教材《电子艺术学》;合著《价值批评与阿Q十八面》、编著《故事里的艺术心理学》和《厦门人物(古代卷)》,均为第一署名。主编《吉言丛书》、《网络狂飙丛书》,另有编写、编注多种。在《文学评论》等媒体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独立获得福建省人民政府第一、二、三、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中一、二等奖各1项),另获厦门市人民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项。曾任莱顿大学客座研究员。

目录信息

绪论 超文本发明与时代氛围
一、冲击波:比特与缪斯的碰撞
二、网络潮:科技与文艺的荟萃
三、超文本:历史与未来的桥梁
第一章 超文本渊源与信息科技
第一节 超文本与信息科技的发展
一、超文本与语言
二、超文本与文字、印刷术
三、超文本与电子技术
第二节 当代超文本的先驱
一、超文本的预言者范纳瓦·布什
二、超文本的开拓者道路拉斯·恩格尔巴特
三、超文本的命名者特德·纳尔逊
四、超文本的推广者伯纳斯-李
第三节 电子超文本的基本概念
一、电子超文本系统
二、电子超文本文件
三、电子超文本的形态转化
第二章 超文本理念与社会思潮
第一节 超文本理念的渊源
. 第二节 超文本理念的构成
第三节 超文本理念的研究
第三章 超文本平台与文艺氛围
第一节 西方网络精英的实验
第二节 网络华文文学的繁荣
第三节 超文本出版系统的崛起
第四章 超文本范畴与文艺活动
第一节 起文本写作
第二节 超文本阅读
第三节 超文本隐喻
第五章 超文本课件与文艺教育
第一节 超文本课件与文艺教育的建构化
第二节 超文本课件与文艺教育的集成化
第三节 超文本课件与文艺教育的远程化
第六章 超文本美学与文艺理论
第一节 超文本美学的背景
第二节 超文本美学的构成
第三节 超文本美学的发展
第七章 超文本网络与文艺规范
第一节 超文本网络与社会规范
第二节 超文本网络与版权规范
第三节 超文本网络与技术规范
第八章 超文本前景与科技进步
第一节 扩展交互:超文本与人工智能
第二节 沉浸身心:超文本与虚拟现实
第三节 追求漫游:超文本与通信技术
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对超文本的一般性概述过多,文艺学专业性不足,可读性不高。介绍的内容多指向“电子超文本”即“计算机超文本”“网络超文本”,对非线性叙事的美学阐释不足。

评分

对超文本的一般性概述过多,文艺学专业性不足,可读性不高。介绍的内容多指向“电子超文本”即“计算机超文本”“网络超文本”,对非线性叙事的美学阐释不足。

评分

对超文本的一般性概述过多,文艺学专业性不足,可读性不高。介绍的内容多指向“电子超文本”即“计算机超文本”“网络超文本”,对非线性叙事的美学阐释不足。

评分

对超文本的一般性概述过多,文艺学专业性不足,可读性不高。介绍的内容多指向“电子超文本”即“计算机超文本”“网络超文本”,对非线性叙事的美学阐释不足。

评分

对超文本的一般性概述过多,文艺学专业性不足,可读性不高。介绍的内容多指向“电子超文本”即“计算机超文本”“网络超文本”,对非线性叙事的美学阐释不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