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電影的魅力
第1章 電影的魅力
電影中的顏色
電影的時空脈絡
電影的氣勢
電影的象徵
感官刺激的極限
電影的聲音
劇情的張力
電影是一部時光機器
電影的風格
電影的幽默感
第2章 電影的人道關懷
對權威的控訴
電影製作者的良知與氣節
第3章 電影對心理的影響
電影的氣氛
移情作用
電影作為一種宣泄
完美的結局
電影為觀眾帶來希望
以電影彰顯人性良善麵
電影中的性與暴力
同理心
角色衝突
觀察學習
第二篇 e化電影式生命教育之理論與實踐
第4章 e化電影式生命教育之理論與實踐
e化電影式生命教育課程的三個嚮度與視角
e化電影式生命教育之理論分析架構與立體模型
具體而言,e化電影式生命教育是什麼?應如何實踐?
第三篇 e化電影式生命教育之理論分析架構
第5章 社會學的視角
結構功能論
衝突理論
社會交換論
象徵互動論
意義與象徵的學習
戲劇分析
第6章 教育學的視角──杜威
進步主義 做中學
教育即生活
教育是終生的歷程
全人教育
統閤
觀察學習與自我規範
後設認知
第7章 心理與輔導學觀點
精神分析論
人本論
第四篇 影評
第8章 春風化雨──把握今朝
良心也可能違反人性
「符應原理」──選擇性地將意識型態閤理化與大眾化的歷程,不管此意識型態的本質或傳遞過程是否正當
教育是一種文化的選擇與傳遞──文化是活動的,會因人、因時、因地而有不同的風貌與解讀
迴歸教育的本質
以破壞教育來建設教育
愛孩子就不要一味的把孩子推給學校或補習班
颱灣教育追求錶相而喪失實質
以批判思考破除教育的迷思,在行動中重建全人教育 自我認同對角色混淆
自由不是放任,而是在管教與自由之間組成和諧的韻律
以創造力來豐富教育內涵並促進學習
破壞是為瞭超越
教師應如何解讀權威?支配─從屬或批判─重建?
個人如何在集體的架構上盡情的開展?
第9章 心靈點滴──超越問題本身
在醫療體係與病人的對立中醫師升格為神
「移情作用」──醫療體係以自己「人性本惡」的防衛心態來解讀眾生
「反製約刺激」──打斷冷漠的習性,再接上溫暖的人性
問題通常是由主觀與客觀因素交之而成
錶相不等於實質
預設立場,以及「二分法」是僵化的思考
自逼絕境──多數煩惱是自找的
超越問題本身──從不同(或正麵)的角度看問題
「情境釋義」──用創造力破除命定,以尋找生機或閤理化自我的存在
人因為感覺自己重要而覺得存在是有意義的
順其道而行則民從之
一個人也可以改變全世界
第10章 鋼琴師──再度閃耀 存在是一種荒謬
「良心」不一定都是善的
中庸不是執著於「成人」的理性,而是能夠在「父母」、「成人」與「兒童」的自我狀態中,視情境靈活的運用各種人格狀態
不變的父母(排斥)
「高峰經驗」──生命的活水
退化──試圖以小孩的純真狀態抗拒現實世界的冷酷
創傷經驗──生命中難以承受之重
「再傾洩」──打破原來被(創傷)壓抑與限製的能量,使轉嚮正麵
以溫暖溶化冰雪
自我實現──個人潛能發揮至極限,是生命的終極意義
自我實現者傾嚮於孤獨
危險的自我實現
動機
人類的動機是複雜的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慾求
走齣生命的幽榖
第11章 真愛伴我行──在跌倒的地方站起來
人無法遁逃於天、地之間
越被禁止,越想嘗試
道德偏見的代罪羔羊
活著纔有希望
指責別人比指責自己容易 偽裝是人的天性
為生存而放棄自我將導緻自我的毀滅
每個人都需要「傢」
以不變應萬變
絕望導緻重生
以人格分裂來維護自我的完整
窗外有藍天
雖然客觀的情勢無法更改,但人可以選擇反映的方式
絕對的自由也錶示絕對的孤獨
人其實是善惡同體的
不患寡而患不均
女人作為「第二性」(比男性差的性別)
女人安於「第二性」以確保自己的存在不受威脅
以幻想來滿足不可能達成的慾求
弱者以壓迫弱者而成為強者
群眾是盲目的
偽善──人的悲劇性格使人無法做自己
「他人就是地獄」──人之悲劇源於其所存在的社會結構
在跌倒的地方站起來
第12章 美夢成真──有時輸瞭,卻是贏
愛的本質──愛的色彩繽紛,包含各種正、負麵的情緒
專注──價值觀的重組與定位
超越時空──真愛是超越地理與時間的限製的,即使是死者,仍將因為愛而存活於生者的記憶中
「否認作用」──藉由扭麯現實來保護自我的完整
「結晶化」──思想的沉澱與轉化
「第一印象」與「銘印現象」──剎那就是永恆
愛與控製──真愛是保存對方的完整性
愛的滋養──親密關係的轉變、妥協與維護
死後餘生──確有其事或隻是人渴求永恆的心理投射?
中陰與輪迴──宗教的進(淨)化觀
活在當下──勿悲過去,不貪未來
無常與當下──輪迴就在日常生活中顯現
無常其實是一種常態
失落感──對存在與執著之撞擊
真愛是唯一的,永遠無法被複製或取代
「老士官長癥候群」──嚴重失落後的冷漠(心死)
矛盾感──愛中潛伏著恨
生命迴顧──以反省來超越痛苦,達到淨化
在「執著」與「放下」間以智慧找到平衡點
孤獨──一種暫時的隱退,以重新涵養生命力
活著就是不放棄希望
絕望也可以是重生的契機
「放下」纔能自在
倖存者罪惡感──沉痛中的鑽牛角尖與自虐
積極的死亡態度與消極的死亡態度
盡興而活──每一天就是最後一天
以創意、智慧與勇氣超越生命的重複與無聊
自殺是否不道德?
放棄生命不一定都是違反自然或自私的
失之東隅,收之桑隅
《附錄》影片資料來源
參考書目
索 引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