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威廉斯(John Edward Williams, 1922—1994),美国作家,诗人,学者。辍过学,当过电台播音,从过军。退役后入大学就读并获博士学位。
于1945年-1985年间在母校丹佛大学任教,教授大学英语及创意写作。曾编辑出版学术文集《文艺复兴时期的英语诗歌》,也创作过两本诗集。
一生只写了四部小说:《惟有黑夜》(1948)、《屠夫十字镇》(1960)、《斯通纳》(1965)、《奥古斯都》(1973,本书当年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
对约翰·威廉斯的写作,英国作家朱利安·巴恩斯评论:“当我称之为‘绝佳’,我的意思是它们(《屠夫十字镇》《斯通纳》)已经超越了各自类型范围内的评价标准。”
失落的经典被重新发现,从销量仅千本到几十万册的现象级畅销书,《斯通纳》在五十年后成为评论家津津乐道的一则传奇,名人纷纷撰文推荐,带着点悲壮,也有些解气,既遗憾彼时读者的眼光,又欣慰21世纪的读者终于读懂了约翰·威廉斯写在字里行间的心灵自白。 翻开美国文...
评分(原载《财新周刊》,有改动) 约翰·杜尔在为IBM工作了36年后,厌倦了为赚钱奔波,决定退休,和妻子在纽约上东区开了家小书店。上东区寸土寸金,一年光地租就要六位数,普通书籍销售自然很难维持营生。于是杜尔找了些不常见的旧版书来销售,其中有一本绝版书杜尔很喜欢,每次...
评分库布里克在谈论他的电影《巴里•林登》的原著小说时说,在这部“没有英雄的小说”里,巴里•林登是一个很真实的角色,他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反角……在我看来,这段评语放在斯通纳身上也是贴切的。 斯通纳的一生是平淡无奇的,学业、工作和婚姻都...
评分上大学的时候,我们都会遇到一种典型的大学老师:明明在教一门必修又基础的课却把内容、作业和考试的难度上升到让所有人都痛不欲生的地步;似乎对某些学问有着极为深入的研究和领悟,可上他们的课却很难从中感到被震慑的魅力;绝对不是系里的“红人”,搜索他们的名字,除了担...
评分多年以前我听一个老奶奶讲她的人生故事。她说,在收到女儿车祸噩耗的那天,她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没有哭,只是静静坐着。当门再次打开时,已是神色如常,前来吊唁的人什么安慰的话都说不出来,只能叹口气回去。 她解释在那间屋子里发生了什么,说:“我把我自己的一部...
开始觉得以人与人之间无法弥合的鸿沟为切入 太过悲观 但是后面几处落泪 也许诚实面对无法建构的意义 看清楚终其一生也无法改变的事业、家庭、人际的失败没什么不好 生命的意义并不在此
评分开始觉得以人与人之间无法弥合的鸿沟为切入 太过悲观 但是后面几处落泪 也许诚实面对无法建构的意义 看清楚终其一生也无法改变的事业、家庭、人际的失败没什么不好 生命的意义并不在此
评分语言高冷又晓畅,尽显英文之美。Stoner质疑Walker那一场真是精彩,当然,这一幕也是Stoner一生的转折。S的坚持难能可贵,在他眼中,大学是一个与“社会”不同的地方,一个过于“社会”的人当了老师是教育的灾难。S在当上大学老师那一刹,眼前的一切变得似乎都那么确定了:那些充满趣味的知识,那图书馆一排排的书,都成了等待他探索的领域。而他的一生,就在看似平淡的节奏下度过。S的一生,究竟是否幸福?他的婚姻生活失败,或许是导致他不够幸福的关键。但,S以他的坚持告诉我们:即便没有理想的生活,也要追求完美的自我。S终于遇到了一个懂他的小情人,但这种恋情终究无法被社会认可。小情人走后,S迅速衰老。那位学术领导屁大点事记仇记了一辈子,心胸狭隘得够可以。S的死去是作者重笔描写的,死得好孤寂。人这一生啊!
评分学校图书馆里借到的版本。是本好书,很读的进去,但终究只是个象牙塔里的故事,视野有限,对主角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结尾他似乎发现了最后的宁静和满足,可回望这样的一生他真的能甘心吗? And we can't let him in. For if we do, we become like the world, just as unreal…… 只有这一句尽现理想主义者的勇敢,也是全书最感动到我的部分
评分John Williams的文字非常干净,在叙述中保持绝对的坦诚,带着一点疏离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