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曼(Thomas Mann),是20世纪德国文坛最耀眼的巨星,他的作品具有广泛的世界影响;他于192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托马斯·曼于一八七五年六月六日生于德国北部吕贝克城的一个富商家庭,父亲托马斯·约翰·亨利希·曼(1840-1890)是经营谷物的巨商,后任参议及副市长;母亲尤莉亚·曼(1851-1923)生于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出身富贵,有葡萄牙血统。父亲严肃、冷静,富于理智,而母亲则热情奔放,爱好艺术。他有一个哥哥、一个弟弟和两个妹妹。哥哥亨利希·曼以后也是一位举世闻名的大作家。一八九〇年十月,父亲去世,商行倒闭,全家遂于一八九二年迁至慕尼黑定居。翌年,他在文科中学毕业,后即在一家火灾保险公司当见习生。托马斯·曼早年即爱好文学艺术,博览群书;学习期间,他曾用保尔·托马斯的笔名在《春风》及《社会》杂志上发表诗歌与论文,但并不为人注目。在保险公司当见习生时,他仿效法国作家布尔热和莫泊桑的风格写了一篇以女演员和大学生的恋爱为题材的故事,这就是一八九四年十月在《社会》杂志发表的中篇小说《堕落》。
一八九五年,他离开保险公司,在慕尼黑高等学校学习,当一名旁听生。他不但旁听了艺术史和文学史等课程,而且对经济学也甚感兴趣。与此同时,他为哥哥亨利希·曼主编的《二十世纪德意志艺术与福利之页》审稿,并撰写书评。
Celebrated novella of a middle-aged German writer's tormented passion for a Polish youth met on holiday in Venice, and its tragic consequences. Powerful evocation of the mysterious forces of death and disintegration in the midst of existence, and the isolation of the artist in 20th-century life. New translation and extensive commentary.
我看《死于威尼斯》 译文10年出版的精装版《死于威尼斯》收录了《死于威尼斯》和《特里斯坦》两个中篇。在我看来,这两个中篇都是在探讨“美”与生活、与艺术家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死于威尼斯》:美的追寻与生命的失落 《死于威尼斯》主要讲述生活紧张严肃的作家阿申巴...
评分这里不存在什么天大的困难,使他落笔艰难的是由厌倦而生的怀疑,而这种怀疑又表现为永不满足。 情感容易不求甚解,容易心满意足。 要使伟大的精神产品产生深远的影响,作者的个人命运和同代人的普遍命运之间就得存在一种不期而遇的相似甚至相同。人们不明白自己为什么...
评分菲德拉斯这个名字,感觉译者没译好。按我的阅读量看来,菲德拉斯应该翻译为 斐德若。柏拉图的对话集里 《会饮》《斐德若》都主要有他的观点。“神在有情人身上”(见于施特劳斯《柏拉图的会饮》)。扯到柏拉图,这个话题就大了,本人功力也不够。
评分托马斯·曼是个同性恋,虽然他对此采取低调的态度,但至少他的日记里写得很清楚。不过为了体面和对家族的责任感(也许还有1895年王尔德案件的影响?虽然我没看到资料明确这么说明,但王尔德案件对当时风靡整个欧洲的同性恋风气有很大的打击),托马斯·曼还是选择了和一位富商...
评分毫无疑问,威尼斯这座城,是“美”这一概念在世间的化身,然而它必然沉沦的命运,却给了原本无限的美一个有生的期限。拜伦说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那么威尼斯是否属于宿命? 我是因为对这座城的兴趣,才知道有一部电影叫《威尼斯之死》,因为这部电影,又去找了这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