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當代作家。廣西桂林人。國民黨高級將領白崇禧之子。小學和中學時深受中國古典小說和「五四」新文學作品的影響。童年在重慶生活,先後隨父母遷居南京、香港和台灣,台北建國中學畢業後進入台南成功大學,一年後進台灣大學外文系。
1958年發表第一篇小說〈金大奶奶〉。1960年與同學陳若曦、歐陽子等人創辦《現代文學》雜誌,發表了〈月夢〉、〈玉卿嫂〉等多篇小說。
1961年大學畢業。1963年赴美國,到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室研究創作,1965年獲碩士學位後旅居美國,任教於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1994年退休。出版有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臺北人》;散文集《驀然回首》、《樹猶如此》;長篇小說《孽子》;為父親立傳《父親與民國》、《止痛療傷: 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等。 其中《孽子》、〈玉卿嫂〉、〈金大班的最後一夜〉、〈遊園驚夢〉、〈孤戀花〉、〈永遠的尹雪艷〉等作品被改編為電影、電視劇或舞台劇。小說作品有英、法、德、意、荷、希伯來、日、韓等多國語言譯本。
这部集子里是白先勇早年的作品。人在年轻的时候是会比较天马行空,想象力更丰富,也更敏感些。 这几个小短篇发掘了隐匿在人内心的一些幽微情愫。或者是同性之爱,或者是不被世人接受的姐弟之爱。有些感情置于社会制度的藩篱之下便被视为不伦,自然的情感脱离制度之囿岂不只是简...
评分人类情感渴求之艰难(以白先勇1960~1962年创作为例) 从白先勇早期作品的解读来看,我们可以发现他的主题是讲述人类情感渴求的艰难。从白先勇全集第一册《寂寞的十七岁》中的作品来看,《金大奶奶》讲的是金大奶奶的情感受骗:因为察觉不出金大先生对金大奶奶的...
评分十七岁的时候我在哪里。 暂别故乡的云影,一帆向阳,脚下的土地是那么陌生炽热,扑面而来的是风都夹咽着迷茫的叹息。 "Look at me I am only seventeen, It hasn't been too long but it's been lonely" 而时光倏忽,十七岁终究只是涩涩尝了一口的残果,皱着眉头抛向了脑...
评分先读了台北人,后读寂寞的十七岁,感觉到白先勇创作的圆熟,无疑,台北人与寂寞的十七岁一脉相承,人物都有一种甩不掉的悲戚的宿命感。或许文如其人吧,世家的没落,时代的更迭,国度的变迁,都是最使人落寂、伤感的,偏偏这些都集中在白先勇这一代人特别是他的身上。难怪夏志...
评分这本书又是如何会进入我书单的呢?美男子,年轻时。现在的话,有点奇怪。我不是学者,不需要研究。好久没看这种纯文学了,仿佛有种重温高中语文课本的感觉。想看他的《游园惊梦》,在现场。名家那么多,只消看过名篇即可,我想。 100511晚外公家
让我想起了那段最孤独无助而又挣扎彷徨的黑暗时代。而你们,连一句温暖的话都没有给我。所以,至今我都在怀疑,我到底是我还是我的成绩单和你们引以为傲的排名。
评分白先勇早期作品,最早幾篇在他臺大唸書時發於《文學雜誌》,另外一些則在他大三及留美以後發於他和王文興、陳若曦等人一起創辦的《現代文學》。早期的白先勇,處於對文學的好奇與熱忱中,聽了新奇的事,便編排成文。他說寫玉卿嫂是因聽了一個戴白耳環的女人和她乾弟的故事,想着這女人愛起人來一定死去活來;寫寂寞的十七歲是有個親戚,自己給自己打假電話,他便想這男孩一定是寂寞得發了昏,大概如此。他自己說這段時間「稚嫩得很,形式不完整,情感太露,不懂得控制,還在嘗試寫作階段,不過主題大致已經定型,也不過是生老病死,一些人生基本永恆的現象」。我讀來倒覺得,雖有生澀,玉卿嫂、金大奶奶等卻已頗純熟了。悶雷一篇,讀得心戰戰兢兢,大約早期不懂控制,情感反倒切膚,那種害怕和戰慄,須得是真正癡過的人纔寫得出,也須是癡人纔看得出好。
评分謫仙記 ,安樂鄉的一天,小陽春, 玉卿嫂
评分人的本質是寂寞的,我相信經歷過十七歲的人必有同感,但是否一人卻取決與自身。
评分需要第二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