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湖南长沙人,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他长期从事文学、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著有《〈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等著作,并曾出版“易中天随笔作学术著作·中国文化系列”四种:《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和《品人录》。他信奉“读书明理做人不做秀,登科治国做事不做官”。他是央视《百家讲坛》“开坛论道”的学者,其主讲的“汉代风云人物”在2005年4月首播即获热评。
《汉代风云人物》是根据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谈》的讲稿整理而成的。西汉前期是一个英雄和人才辈出的时代。正是这些一代又一代的英雄和人才,辅佐高、惠、文、景数代皇帝,开天辟地,建功立业,最后帮助武帝造就了辉煌盛世。但是,这些功臣大多遭遇悲惨,这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又一个谜团。易中天用通俗的形式解读这些历史之谜,包括晁错之死与削藩、袁盎之死与士、窦婴之死与外戚、韩信被杀之谜。此外,作者还对刘邦的崛起和成功之谜进行了解读。从这些解读中,读者可以明晰汉代政治运作的奥秘。
其实喜欢历史的人还是应该看那种长篇的联系在一起的书,这种把人物单独分离的书我不是很喜欢。另一个是对易中天产生审美疲劳了。
评分汉初三杰中的韩信,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其作用并非无可取代的。首先,其作用在于大兵团作战,但在最终战功评定的时候,发现曹参,才是战功第一,而这样的战功评比,也反过来说明了汉在占领关中之后,迅速掌握,并运用了秦国的耕战制度。这么说来,楚汉战争是秦国与六国战争的一...
评分老易这组讲的最好的是晁错,但那都是和苏轼完全一样的话啊,翻译成白话文而已。苏轼的才华学问见识,自然是极好的了,老易跟着念念,也就错不到哪去
评分其实喜欢历史的人还是应该看那种长篇的联系在一起的书,这种把人物单独分离的书我不是很喜欢。另一个是对易中天产生审美疲劳了。
评分一直很喜欢读史学类的书籍,但是不敢妄加品读原本古籍,觉得自己的才智不足以揣度出那些完全可以掌控改变历史的风云风物,所以就一直依赖易中天 王立群 等学者用通俗的语言来诠释某段历史的风起云涌,惊涛骇浪。一幅幅历史长诗画卷随之行行文字缓缓展开。有人说他们是“...
初高中读的易中天《品三国》,后来就开始读更严肃的史学了,说来反讽,但易中天对我而言也确实起到了从以文学过渡到以史学看历史的作用。今天读完了这本,查了一下,才回忆起这正是05年他初上百家讲坛时的讲史内容。用易中天自己在《帝国的惆怅》里反思百讲时的话来说:有文学感的人一般也都有历史感。因为文学是人学,史学也是人学。没有人,就不会有历史,也不会有文学。所以,要理解历史,必须参透人性。历史是不能复原的。你顶多只能散乱地见到些秦砖汉瓦,依稀听得鼓击钟鸣。然而人性却想相通,正如今日之苍穹,正是当年之星空。因此研究历史也好,讲述历史也好,都必须以人为本,以民族的文化心理为核心。以人为本,历史才是有意义的。以民族的文化心理为核心,一个个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在我们面前才可能变得鲜活起来。反省的趣味之中就有了智慧
评分基本是百家讲坛原文整理编书,所以听/看讲坛比读这本书更有“阅读”体验。平民化的历史普及漏洞百出(比如讨论窦婴的“先皇诏书”,看似分类详尽,实则在分析时却没有自圆其说),百家讲坛这样的传播形式也常常受人诟病,这些当然是避免不了的问题。不过对历史的启蒙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这样的民间通俗讲解,像说书一样,没那么深刻又饶有趣味,然后兴趣所致再进行学术研究也不迟。“百家讲坛热”也好,“易中天热”也罢,毕竟一个巴掌拍不响。有人卖,也得有人买。但有人买至少是好的。
评分易氏风格,煮一杯浊酒论英雄,相伴到天明。
评分刘邦、萧何、韩信、项羽这些人在看了这本书之后丰满了不少
评分独到的观点,不同的思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