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臨朐人,一九五八年三月生於高雄鳳山。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曾主編《三三集刊》,並多次榮獲時報文學獎及聯合報小說獎,現專事寫作。著有《方舟上的日子》、《擊壤歌》、《昨日當我年輕時》、《未了》、《時移事往》、《我記得……》、《想我眷村的兄弟們》、《小說家的政治周記》、《學飛的盟盟》、《古都》、《漫遊者》、《二十二歲之前》等書。
文學世家的背景使得朱天心在文壇出道甚早,初試啼聲的《方舟上的日子》、《擊壤歌》為她帶來廣大的忠實讀者,而近年來作品風格的轉變、涉及敏感的政治題材、尖銳犀利的筆調,以及近於議論和散文體的小說形式,則讓她的作品每一出版即引起諸多討論甚至爭議;許多評論者將她與張愛玲相提並論,文化研究學者柯裕棻更說:「朱天心是我們這個世代不能不知道的一個名字」。
延續了貫穿《想我眷村的兄弟們》中關於記憶與死亡的主題,是近年完成的最精彩作品,1997年出版時引發讀者與學界的熱烈討論,並由日本北海道大學國際傳播媒體研究科及語言文化部助教授清水賢一郎翻譯,於2000年發行日文本。
書中包含5個中、短篇小說作品。〈威尼斯之死〉以反諷中帶有嬉謔的語氣描寫作家充滿偶然、虛實掩映的創作情境;〈拉曼查志士〉像是〈預知死亡紀事〉的續篇,虔敬地銘刻一生一次的死亡儀式;〈第凡內早餐〉大張旗鼓地鋪陳一個簡單的消費行為,凸顯高度資本化社會中一名上班族女性卑微的自我滿足(或者說被催眠)慾望;〈匈牙利之水〉藉氣味與記憶的結合,抒情地紀錄對死亡充滿焦慮、兩個相濡以沫的老靈魂;〈古都〉則以空間、時間、人物上相互對照的敘事手法,探討共同記憶的荒謬,可說是城市書寫的經典之作。
書中散布的典故與學院知識目的並不在令讀者汗顏,那些其實是老靈魂不被理解的焦慮,是希臘神話中特洛伊公主卡珊德拉不被相信的預言,朱天心的書寫既非想要消去也非置換所有人的記憶,而是像清水賢一郎所形容:「類比式」的儲存方式,留下重疊的塗改痕跡。以背對讀者的寫作方式展現對讀者的尊重,朱天心執著面向過去,堅持選擇眼中所見的差異為題材,以文學捕捉人生中最真實的片段。她正站在邊緣,用最孤單但有力的筆向群眾發聲。
最近囫囵吞枣读了一些书,很失落的是:没有了少时缺少读物所逼迫而成的见字即囍的如获至宝的感觉。现时,读差的文字是对生命的浪费掺和着对自己的不负责任;而彼时,是可以将差的小说读成一篇好的。 拜“台港文学选刊”所赐,初中时就读朱家姐妹的文字,还有张爱玲的"沉香屑”...
评分好久不见这样的女子,坚强独立、不畏惧任何眼光的探索,亦绝不屈服于任何俗世的权威和命运的捉弄,飞扬而肆意地追随梦想的召唤,生命短暂如昙花一现,却又似她的一生已替很多很多的女子经历过种种她们不可能的轮回。这样的女子带着遗憾离去,却似无可遗憾,就像她所说的,“...
评分 评分《古都》有一种别致的韵味。 那时候的天空还很蓝,路边的树还很有个性,转角杂货铺的阿妈每次都摇着扇子微笑点头,“上学去啦”。回想起来,《古都》大概是这种风格,不,她给人的感觉更闲适、更无忧无虑,淡淡的,似有若无,却又真实存在。 《古都》采用的是一种对话的叙述方...
评分我喜欢“时移往事”,平静的笔调勾勒出浓的化不开的爱与眷恋。 我喜欢“拉查曼志士”,由衷写下的文字,值得思考的东西。 一种警醒和提示,我想习文的女人始终是敏感不安的内心。
都市意识流,男男女女分不清
评分這種筆調的真心看不下去
评分KINDLE上读的台版,朱天心用恣意流淌的意识、回忆、与历史构筑的故事迷宫,一个时代的光彩与苦难、过去与将来,时代中个体的记忆与眷念、惨痛与哀伤。故事中面目不同的A来了又走,最难忘的是《古都》中的A,本以为可以“放心等待、结伴以终”的A,可以“等到地老天荒,等到天下黄雨,直到不见不散”的A,随着记忆和时光一同老去了。
评分去过台北回来再读最好.
评分前四篇唇齿留香,尤其是威尼斯之死和匈牙利之水。一个老灵魂,慢性子的女人,讲城市与乡村、讲创作中虚实交替的映射,讲对待死亡的态度,讲籍由香味而织成的绵密回忆之海。《古都》很梦幻,仿佛是放纵自己的想象力的一场流动的盛宴,我读来有点犯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