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桑(1804—1864),美国19世纪后期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作家。他的代表作《红字》一经问世,便引起了巨大轰动,在时隔一个半世纪后的今日仍是不朽的经典名著。小说以深邃的主题,象征、隐喻等艺术手法的运用而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其中象征手法影响了《白鲸》的作者麦尔维尔、法国的波德莱尔以及现代派文学的象征主义。此外,霍桑对美国文学史上一批卓有成就的作家诸如海明威、菲兹杰拉德、福克纳等都产生过影响。
赫丝特因犯通奸罪而受到教会的惩罚,却坚决不肯说出孩子的父亲是谁。7年过去了,她用善行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使胸前那本来代表耻辱的红字变成了美好德行的象征。而经过多年的窥探,赫丝特的丈夫齐林沃斯发现与妻子通奸的原来是“品德高尚”的牧师。对齐林沃斯的恐惧和隐瞒罪责的煎熬使牧师的健康每况愈下。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终于在全体信徒的面前,用以生命为代价的忏悔换取了道德上的新生。
《红字》被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作家海明威列入“提高艺术水平的文学书目”。该书为霍桑的代表作,取材于1642年至1649年在波士顿发生的一个恋爱悲剧:一个年轻美丽的女子,赫丝特,她怀里抱着一个三个月大的女婴——珠儿,站在刑台上,等待政教合一的加尔文教(即清教)政权在大庭广众面前宣布对她的判决。那么,受审的女罪犯是什么人?她又犯了什么罪?…… 本书“外国文学经典”系列中的一本,保持了英文版的原汁原味,值得一读。
这是一部有关心灵罪恶的忏悔录,而非简单的隐忍的爱情史。尽管霍桑曾经极力想要摆脱父辈遗留(参与了1692年的驱巫案)的罪恶,而其世界观中的清教徒意识依然存在并因此影响着他的创作,书中苦于挣扎的主人公并没有表现出过多超越于历史的自省意识,几乎所有人都沦陷在犯罪与...
评分最喜欢开篇的“狱门”那章。灰黑中鲜红的玫瑰,为死囚奉献温馨与妩媚。从开头就开始了鲜明的隐喻色彩。很像《肖申克的救赎》的开头,从一开始就是关于一场爱与恨得“罪与罚”有时会非常喜欢这种小说。它就像是巨大的黑洞,里面滋养着很多东西,百看不厌。 红字,即“A”字。...
评分第一次知道这本书是大三,那阵子我选了一门美国文学,我的教授是一个Middle age的女人,留过洋,带过许多博士,喜欢穿绸缎真丝。从她神采飞扬的作品评析中我大致听出了她对这部作品的喜爱。但当时我对它并不留意,看完那几页英文选段也作罢了。不过我记得它的的名字《红字》和...
评分这是一部有关心灵罪恶的忏悔录,而非简单的隐忍的爱情史。尽管霍桑曾经极力想要摆脱父辈遗留(参与了1692年的驱巫案)的罪恶,而其世界观中的清教徒意识依然存在并因此影响着他的创作,书中苦于挣扎的主人公并没有表现出过多超越于历史的自省意识,几乎所有人都沦陷在犯罪与...
评分挺无知的,一度莫名其妙地把霍桑、《红字》同侦探小说联系在一块儿。(大概是由程小青笔下的霍桑和福尔摩斯中《血字的研究》在我脑中乱七八糟的综合吧……) 《红字》不愧为经典,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看罢的感受——惊心动魄。对于带有宗教色彩的文学作品我向来有隔膜之感,但...
故事很简单,人物的心理也很简单,多少有些一目十行地扫过了大段的描述段落,但是一些情绪激烈冲突的地方是真的动人,真的有感染力。另外,完全可以作为对一个时代的剖面来读。没有基督教的背景,跨文化跨时代地去读它,我不敢妄论善恶是非,只想安静地注视一切上演又落幕。
评分故事很简单,人物的心理也很简单,多少有些一目十行地扫过了大段的描述段落,但是一些情绪激烈冲突的地方是真的动人,真的有感染力。另外,完全可以作为对一个时代的剖面来读。没有基督教的背景,跨文化跨时代地去读它,我不敢妄论善恶是非,只想安静地注视一切上演又落幕。
评分霍桑带有很浓的赎罪和反思意识,所以《红字》的宗教意义更浓厚一些——并没有完全反对宗教,而是带我们去思考。以现代的文学角度来看,《红字》的写作方法比较普通,故事与人物都很简单,作者实际上将赫斯特当angel来写,牧师的形象可以讨论,他的懦弱很可能是受加尔文教的影响。老罗杰的复仇揭示爱与恨的关系,小珠儿精灵般的形象是对赫斯特与牧师感情的一种合理化。文章以难以解决的冲突到了高潮,也就到了结局,但人们对A字象征意义的探讨仍在继续。
评分因为电影而读,隐忍
评分(2018年第16本)看的是双语版。犯错者因为忏悔而成为“先知”,受害者因为仇恨而堕落成魔鬼。人会被悔恨,屈辱,懦弱侵蚀,也会被仇恨毒噬心灵,勇敢忏悔面对才能救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