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戈尔丁(William Golding,1911~1994)英国小说家。生于英格兰康沃尔郡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自小爱好文学。1930年遵父命入牛津大学学习自然科学,两年后转攻文学。1934年发表了处女作——一本包括29首小诗的诗集(麦克米伦当代诗丛之一)。1935年毕业于牛津大学,获文学士学位,此后在一家小剧团里当过编导和演员。 194o年参加皇家海军,亲身投入了当时的战争。 1945年退役,到学校教授英国文学,并坚持业余写作。1954年发表了长篇小说《蝇王》,获得巨大的声誉。1955年成为皇家文学会成员。1961年获牛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辞去教职,专门从事写作。
戈尔丁是个多产作家,继《蝇王》之后,他发表的长篇小说有《继承者》(1955)、《品彻·马丁)(1956)、《自由堕落》(1959)、《塔尖》(1964)、《金字塔》(1967)、《看得见的黑暗》(1979)、《航程祭典》(1980)、《纸人》(1984)、《近方位)(1987)、《巧语》(1995)等。其中《航行祭典》获布克·麦克内尔图书奖。此外,他还写过剧本、散文和短篇小说,并于1982 年出版了文学评论集《活动的靶子》。
戈尔丁在西方被称为“寓言编撰家”,他运用现实主义的叙述方法编写寓言神话,承袭西方伦理学的传统,着力表现“人心的黑暗”这一主题,表现出作家对人类未来的关切。由于他的小说“具有清晰的现实主义叙述技巧以及虚构故事的多样性与普遍性,阐述了今日世界人类的状况”,198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The Lord of Flies,在基督教传说中它是苍蝇之王Beelzebub,在某个著名游戏中它是大魔头Baal,在这部小说中它是一个叮满苍蝇的猪头。 “恶之出于人,犹如蜜之出于蜂!”Golding码了一生的英文单词,最后冷冷丢下这句话,不留一点余地;世人却早已见怪不怪。恶的故事,每天都已...
评分再一次回味《蝇王》,我知道诺贝尔有它永久的魅力。我十几岁时看的小说,其间翻腾了多少书籍,《蝇王》像一只叛逆而服贴的苍蝇一样粘在我胸口,时间越久,我越能回忆起当日看它的感觉。 最初是把它当儿童文学来读的,也许当时江南小城的书店营业员摆放的时候,不一留神把...
评分This book is about revelation of the dark side of the human nature, about how reason succumbs to savageness and how a civilised society dismantles into pieces of brutality. The chiefdom consisting school boys in the novel is an allegory of human society in ...
评分故事乍看起来没什么创意,古今中外都有的荒岛小说,一群孩子被空投到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岛,以及与之而来的民主文明与丛林法则的对抗。甚至在阅读过程中脑海里不断涌现的是HBO拍的那部lost,也恰巧与lost相仿,这部小说渗入了争夺领袖权、神秘主义等元素,虽然主角只是一群孩子,...
反乌托邦的经典作品 一开始完全是抱着一帮小屁孩在荒岛上上演《迷失》的心态去漫不经心的读这本书,等读到事态失控的情节部分时,才明白这本书究竟在讲什么。人的野蛮本能实在太根深蒂固,艰难建立起来的理智和文明可以轻易的随着群体的癫狂和错误领袖的胁迫而破碎。未知的虚幻恐惧可以被无限放大哪怕事实上它根本不是一个值得惧怕的东西。群体的错误会被人否认,然后否认久了大家都真的以为没有犯过错。最后大家得救了,虽然付出了两条生命的代价。
评分大学时读过。和余华的《现实一种》一起读,令人分外齿冷胆寒
评分初中时看过的小说,是老姨单位图书馆的书,借出来后她们厂子就倒闭了...当时就觉着儿童挺恐怖的,没有大人时好像禽兽一样~后来《启示》的结尾、还有《大逃杀》都有《蝇王》的影子...
评分政治文学。如此简单的道理,翻来覆去,拖拖拉拉,惨不忍睹。也算是有名气的作品了,看简介本以为是《大逃杀》或SURVIVOR或无人生还模式,结果大失所望。
评分我觉得我还没有完全领悟这本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