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蘭·德波頓(Alain de Botton),英倫纔子型作傢,生於1969年,畢業於劍橋大學,現住倫敦。著有小說《愛情筆記》(1993)、《愛上浪漫》(1994)、《親吻與訴說》(1995)及散文作品《擁抱逝水年華》(1997)、《哲學的慰藉》(2000)、《旅行的藝術》(2002)。他的作品已被譯成二十幾種文字。
在他人眼裏,我是怎樣一個人?我是個成功者還是失敗者?每個人的內心,潛藏著對自身份的一種難言的“焦慮”。可有誰曾真正的審視過這種身份的焦慮呢?睿智的德波頓做到瞭,他首次引領我們直麵這一人心深處的焦慮“情緒”。德波頓援引藝術傢、思想傢及作傢的觀點與作品,抽絲剝繭地剖析身份 焦點的根源,並從哲學、藝術、政治、宗教等各個角度探索舒緩和釋放這種焦慮的途徑。
這本書並非一本充滿學術語言的“高深”著作。它用通俗、有趣的語言,為現代人解讀瞭“身份”的前世今生,以及我們為什麼會為“身份”而焦慮。“身份”這個詞在這本書中更多的還是指一種社會地位,一種當代人追求的功名利祿。為什麼我們渴望得到彆人的認同?是什麼讓我們變得“勢利”,對於金錢和時尚的欲望之壑為何總也填不滿?我們到底怎樣纔能剋服這種身份的焦慮呢?在閱讀這些文本的時候,一方麵,你會驚嘆於德波頓廣博的知識,那信手拈來的典故和風趣的點評,為你從多個視角展現瞭人類的“身份”觀念;另一方麵,你會漸漸審視自我,發現許多已經在你腦海裏根深蒂固的東西,開始動搖和解體。
这篇不是书评,是翻出来的旧作,将就贴这里了。反正前面有很多书评了,也不在意谁看。当然,贴出来是给某些想看的人看的。:) ------------------------------------------------ 我在寻找《旅行的艺术》的时候,朋友推荐的是他的《身份的焦虑》。当我拿到两本书的时候,我...
評分孙仲旭 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这个名字,总是和“才子”联系在一起,没读他的书可能人觉得不以为然,然后一读之下,必然会体会到“才子”一词所言不虚。读德波顿的书很有阅读快感,他的文笔天马行空,旁征博引,而且往往一语中的、新见迭出,而且借助图表、插图等,让书整体上...
評分这篇不是书评,是翻出来的旧作,将就贴这里了。反正前面有很多书评了,也不在意谁看。当然,贴出来是给某些想看的人看的。:) ------------------------------------------------ 我在寻找《旅行的艺术》的时候,朋友推荐的是他的《身份的焦虑》。当我拿到两本书的时候,我...
評分这篇不是书评,是翻出来的旧作,将就贴这里了。反正前面有很多书评了,也不在意谁看。当然,贴出来是给某些想看的人看的。:) ------------------------------------------------ 我在寻找《旅行的艺术》的时候,朋友推荐的是他的《身份的焦虑》。当我拿到两本书的时候,我...
評分沒有比當代中國更容易産生“身份的焦慮”的民族瞭。中國沒有藝術,沒有哲學,沒有宗教,沒有悲劇文學,沒有波西米亞文化(有也是斷層的)。而心靈雞湯類文學又是這麼無力。中國人對抗身份焦慮的唯一辦法就是竭盡全力取得優越感,多麼無趣。
评分讀他的書有一種奇怪的感覺就是,讀的時候總是每每拍大腿贊同,但掩捲後細想起來並沒有令人印象十分深刻的點。
评分我們經常處於一種自虐過程當中,在沒有搞清他人觀點是否值得關注之前就去尋求他人的贊賞;但隻要我們對某些人的思想稍加研究,就會發現他們根本不值得我們尊敬,然而我們往往在弄清楚這一切之前就竭力想得到他們的愛戴。我們應該停止這一自虐過程。“一旦我們充分瞭解瞭他人思想的膚淺和空洞的本質、他人觀點的狹隘性、他人感情的瑣碎無聊、他人想法的荒謬乖張,以及他人錯誤的防不勝防,我們就會逐漸對他人大腦中進行的一切活動變得漠不關心。……然後我們就會明白任何一個過度重視他人觀點的人給瞭他人過高的尊嚴,”哲學遁世主義的代錶人物,阿瑟·叔本華如此說道。
评分德波頓的隨筆準確的來說不是寫作而是“現象”,是以一種隱藏著的“快餐大中和”姿態,達到討巧的目的。看看德波頓嘲諷的笑吧,他自己早就一清二楚,這個英國的餘鞦雨啊。
评分焦慮起因:可就身份、勢力傾嚮、過度渴望、精英崇拜、製約因素,實質是對愛的渴望。 解決方法:哲學(理性循世)、藝術(繪畫尊重)、政治(身份理想)、宗教(眾生皆苦)、波西米亞(心靈態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