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

我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尤金•扎米亚金(1884—1937),俄罗斯著名作家,因写出《我们》一书而被官方排挤打压,后迁居国外悒郁而终。《我们》一书成为人类反乌托邦文学的开山之作,影响巨大。

出版者:漓江出版社
作者:[俄] 尤金·扎米亚金
出品人:
页数:304
译者:殷杲
出版时间:2013-2
价格:29.8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40761455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反乌托邦 
  • 小说 
  • 俄罗斯 
  • 扎米亚金 
  • 外国文学 
  • 科幻 
  • 俄罗斯文学 
  • 文学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全书采用笔记形式,假借生活在未来世界中的一个模范公民之口,戏拟了一个高度数字化、采用集中统一管理的“联众国”中各色人等的生活和心态。 在这个攀上了“人类文明的最高峰”的联众国,所有公民一律被冠以数字为名。主人公便叫“D-503号”。D-503号是一名联众国培养成人的数学家,他对联众国满怀忠诚,特地记起了笔记,想借之赞颂威哉壮哉的联众国。 怎料,联众国再发达文明,也仍旧奈何不了残留的人性。某个美艳过人的女性号码I-330突然出现,完全震撼了D-503号的纯洁心灵。在I-330的引诱下,D-503号一步步解放了本性,由小说开始时恨不能化身为机器的极端忠诚分子渐渐转变为有恨有爱,有血有肉有“灵魂”的凡人。不过,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I-330之所以接近D-503号,自有她的秘密计划。…… 《我们》的写作风格直接影响了后来的《1984》、《美丽新世界》,更是开创了反乌托邦这一文学作品类型。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这书看的时间早,偶然看到有人提起,就忍不住凭着记忆写一些我最在意的东西。虽然大家都在强调它反乌托邦三部曲的名号,但和另两部比较的话,在我的排名中本书列倒数第一。 并非不喜欢,只是比起另两部这本有些东西更让我介意。也许是作者的背景和信奉的理想,与资本主义教育下...  

评分

看完书,最能让我反对乌托邦的原因只有一个——乌托邦里没有爱情。 “多么洁白尖利的小牙齿啊!”他第一次见她时就感叹道。 “我又有点不知所措,不由得左看看,又右看看”他对面前的她感到迷惑,像“X”一样未知而“不清楚” “这女人使我不安” “令人难以忍受的甜唇” “因...  

评分

我们是谁?是26世纪大一统王国的号码们,我们以失去自由的代价获得幸福。我们在大恩主的领导下,过着理性划一的生活,我们是人类的终极梦想。 是一部预言式的小说,其中关于人类的乌托邦?毋宁看作是一部反观现实的书更适合些。 如同叙述者“我”,号码D503担心的那样,写给前...

评分

我们。有的时候,这是一个温暖的词,不只是我,还有我们。 但是,当“我们”吞噬了“我”的时候呢? 大三的时候看了《一九八四》,震撼。原来一段历史是可以这样被提前讲述的。我想所有对那段荒唐岁月有所认知的中国人都会以一种不一样的心态去看《一九八四》。奥...  

评分

在书店收入《我们》,绝对是因为其与《一九八四》和《美丽新世界》一起被称为三大“反乌托邦”小说,断断续续,用了两周时间,也只是粗率得看了一遍,远不像最初看《一九八四》,让我在除夕和年初一中用了两天就看完。 也许是我对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不太习惯,或者是因为之前看...  

用户评价

评分

为什么三大反乌托邦的小说最后都是以极权者的胜利作为结束?

评分

虽然意义和思想很深远,单就文学性来说,这部小说真心太没有阅读的快感了,不知道是翻译还是原著的问题。对于那个高度理性社会,是一种简单粗暴的告诉你他是怎样怎样,而不是通过渲染描述让读者感同身受它是怎样怎样。人物的塑造也是不明不白的,情节发展也各种混乱,就一行一行一页一页的看下来完全感觉不到情节的高潮点重点在哪里,甚至到了要回头看才知道发生了什么剧情的程度【我的错咯】

评分

读《我们》拖了很长时间。扎米亚金大概比奥威尔和赫胥黎都更有诗人气质,机械感的意象描述和第一人称的精神独白共置充满跳跃感的叙述中,营造了一种很前卫的美学效果,即奥威尔说的“焚书年代的奇品”。都是描写极权社会,无所不能者没有big brother那么强烈的存在感。他在故事的后半部分才出现,给人的人格化观感和压迫感都不算太强。对他的塑造有点虚弱。《我们》强调无所不在的秩序感,理性,逻辑,写了一个军事化社会。它的政治性与理念性甚至平分秋色。但是结局实在不能算是让人意外。故事的整体逻辑是比较简单的,看了一半可以猜到结局了。主人公是一个比较单纯、涉世未深的理工男,有时我为他看人世的幼稚态度感到些许着急。预期中的《我们》,是一个更复杂的故事。但若如此,小说的诗性光芒或被掩盖。

评分

这是反乌托邦三部曲的第一部小说。个人觉得较之乔治奥威尔的《1984》逊色不少。不喜欢这种以第一人称述说的日记体。觉得表达的太过个人化,不像《1984》那样带来各种共鸣。(可能与扎米亚金本身是专制社会的亲历者,而奥威尔是一名冷静的旁观者,作为读者的我也是“旁观者”有关系)。另外做为一名文科僧,对于书中的一些数学术语,表示理解无力。期待另一部同系列小说《美丽的新世界》。

评分

有想法。但稚嫩,拙劣,一如儿童文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