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克·凯鲁亚克(Jack Kerouac,1922-1969),1922年3月12日,凯鲁亚克出生于马萨诸塞州洛厄尔,父母为法裔美国人,他是家中幼子。他曾在当地天主教和公立学校就读,以橄榄球奖学金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结识爱伦·金斯堡、威廉·巴勒斯和尼尔·卡萨迪等“垮掉的一代”。
凯鲁亚克大学二年级退学从事文学创作,并辗转于美国海军和商用航运公司等处。1950年,第一部小说《乡镇和城市》出版。1957年的《在路上》问世后,他成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言人,跻身二十世纪最有争议的著名作家行列。他还著有《达摩流浪者》、《地下人》、《孤独的旅人》和《孤独天使》等作品。
1969年10月21日,凯鲁亚克在佛罗里达圣彼得堡去世,享年47岁。
《垮掉的一代》是杰克·凯鲁亚克的一部剧作,它久被封存而今又首次被发现。
作品写于1957年秋天,正是凯鲁亚克的经典小说《在路上》发表的同一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位生前过着颠沛不定生活的作家,其未发表的剧作的节选却被登载在一份男性时尚杂志《最佳生活》上。
剧作叙述了凯鲁亚克文学作品中的著名人物,也是他的另一个自我——杰克及其朋友们酗酒、赌马与吸毒的一天,最大程度,最接近真实地体现了“垮掉的一代”当时的生活写照,真实、自然又不乏颓废,全剧本穿插着对宗教的讥讽和对现实的反叛。“《在路上》出版后,凯鲁亚克在回到佛罗里达家中的一个晚上写就了这个剧本”,凯鲁亚克的传记作者和朋友杰拉德·尼科西亚说。
虽然这个剧本从来没有出版或上演过,不过垮掉派经典电影《采雏菊》正是以其中的第三幕为基础而拍摄的。他的作品代理人斯特林·洛德说凯鲁亚克曾把这个剧本交给好几个制作人,不过都被退了回来。但斯特林觉得这个剧本“极其完美地传达了时代的气氛,其中的角色都依据真实人物而来。”
凯鲁亚克甚至把这个剧本交给当时的影帝马龙·白兰度,希望他来出演,但最终遭到对方的回绝。在《垮掉的一代》剧本被拒绝之后,凯鲁亚克要求把它封存起来。这样,这个剧本在仓库里一直被搁置了几乎50年。
《垮掉的一代》读起来像是一首爵士乐曲,有着快速转换的节奏。这也许不是凯鲁亚克最好的作品,但绝对是他的杰作之一。
对凯鲁亚克来说,没有出版的作品是罕见的。在他生前,他的许多杰作都没有出版,但是过去10年来他的作品大量出版乃至再版,以至成了一种热潮。虽然有《在路上》的成功,但凯鲁亚克死时,口袋里只有91美元。他生前曾经有一段辉煌,但是右翼保守势力对他发起了攻击。他们把他看做是对美国社会价值观的严重威胁。将近50年之后的今天,凯鲁亚克以及他的同伴们,已经成为美国文化中一个不可缺乏的部分,而这部名为《垮掉的一代》的剧作,所以没能在垮掉派当年最活跃的时期上演,但仍不失为一份迟来的文化遗产。
关于“垮掉的一代”的荒凉描述,我们已经见到了很多。我们再也无法摆脱它们那些关于自省,严肃,又奔跑着嚎叫的荒凉情节。没有人能逃脱“在路上”的命运,我们都是在荒原中行走的人——尽管这其中包含着戏谑、荒诞、颓废,但我们从未丧失过在每一场迷乱后的清醒与在某一...
评分绿色的封面,稍微粗糙的纸张,摸在手里,感觉异样. 却有一种抑制不住的吸引. 依旧有[在路上]的感觉,阅读还是能够给人带来快感. 依然仿佛是被下了药,一口气直到一整本书读完. 三幕生活般的剧场,只有无关紧要粗鲁的对话和低层工人们的表征. 生活中只有女人,赌马,酒精和信仰. 尤其是...
评分这本书并不是那样差,这本书只是在另一个维度上展现了精神缺失可以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创伤。 没有经历过垮掉的一代,当然很难知晓那种无言的阵痛,全输弥漫出的那股淡淡的戏谑之情,多少油蕴含着无奈与彷徨。 这样精致的剧本不禁让人联想起了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但是这两个...
评分我本来只是想在考试期间买本比较薄的书看看,后来买到本又薄,字又大,而且又是剧本的书。没法拆开包装看看里面,买到本剧本也只能无奈,Jack Kerouac的The Beat Generation。剧本是从来看不懂的东西,最早看《莎士比亚悲喜剧集》的时候,也是囫囵吞枣地咽下去,提炼些剧情,和...
评分中英文的语法存在巨大差异,所以就算凯鲁亚克原文本来就不断句,在翻译的时候也应该考虑可读性。但很显然,太多的逗号被藏起来了,导致了阅读困难。 另外我还是第一次看见把主人公的名字和他说的话分成两段竖着排版的,横着排然后用一个冒号分隔开不行么?内容这...
这书应该看原版 书里写的”尽量忠于原文“其实是给这烂翻译找借口吧 【这分只是打给翻译的....
评分这得排演才能看
评分这个剧本只涉及到两样东西,周而复始的赌博和对神圣的追问,压垮人们的无外乎就这两样东西
评分不懂……
评分【2014.11.28一天】凯鲁亚克的剧作创作理论是,截取生活的片段,生活是这个样子的,所以我的剧本也就这个样子。这种原生态式的剧作本来别有一番风味,典型的作家即是契诃夫。但前提是,这种看似漫不经心的撷取,背后是匠心独运,是有其妙味、趣味与况味,而非真的堆砌一堆生活的烂泥,让人丈二金刚。读这本书是浪费时间,即使仅有140页;如果《在路上》也如这本剧作一样不着四六,我实在不想再次尝试读这本小说。垮掉的一代垮了,这本书,也到了该掉垮掉封印的时候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