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小说家、散文家、评论家、剧作家。1937年生,广西桂林人。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美国爱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室”(Writer's Workshop)文学创作硕士。他的小说被译成英、法、德、意、日、韩等多种语言文字,在海内外拥有读者无数。著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长篇小说《孽子》,散文集《蓦然回首》、《明星咖啡馆》、《第六只手指》、《树犹如此》,电影剧本《金大班的最后一夜》、《玉卿嫂》、《孤恋花》、《最后的贵族》等,重新整理明代大剧作家汤显祖的戏曲《牡丹亭》、高濂《玉簪记》,并撰有父亲白崇禧及家族传记。
正如同寓言故事中的主角往往代表着某一类型的人,本篇小说中的杨云峰是当今社会中许许多多心理不健全的青少年典型,亦即白先勇所说的「寂寞的十七岁」。什么样的孩子该得到赞美与掌声,又什么样
的孩子似乎就该走在「堕落」中,接收冰冷的目光;这期间不是特权的差异,而是我们该检讨家庭、学校及教育出了什么问题,并以包容的心重新去认识青少年的内心世界。
好书。 悠悠的民国风,文字颇有中国传统遗风,细腻精致,景色如同有质可感受之物,却不浮夸。 可以看成是早起白先勇文字发展之路,从自己幼时、少年,到国外之初的生活,从世家,少爷,同性之情,处处有自己的味道。 大学即可写出金大奶奶等篇,确实颇具功力。更期待纽约客了。
评分白先勇早期的短篇小说集结为这部《寂寞的十七岁》,大部分篇章除了文笔老辣超于他那个年龄之外,其他方面都也平平,甚至有些幼稚。而与集子同名的这篇《寂寞的十七岁》,读来却颇有感触,或许是因为其中有作者自己的影子,也读出来一些我自己的记忆。 这两天天气奥热,却读了...
评分先读了台北人,后读寂寞的十七岁,感觉到白先勇创作的圆熟,无疑,台北人与寂寞的十七岁一脉相承,人物都有一种甩不掉的悲戚的宿命感。或许文如其人吧,世家的没落,时代的更迭,国度的变迁,都是最使人落寂、伤感的,偏偏这些都集中在白先勇这一代人特别是他的身上。难怪夏志...
评分当我十五岁的时候,对十七岁有种莫名的向往。而且我特别喜欢张爱玲,我妈说白先勇和张爱玲很像。于是我就在十五岁的时候买了这本书,只是因为书名。我想我一定要留着等我十七岁的时候看。 我现在十七岁。其实对《寂寞的十七岁》这一篇并没有太多的感觉。还是喜欢那些描写旧家...
评分我在十七岁的那个暑假无比渴望自己十八岁的生日。因为这样,我就可以合法去网吧了。 于是,我只能和几个要好的同学徘徊与城市中心各个热门的小吃店里,我们穿着肥大的校服,聊八卦,聊电视剧,聊游戏,聊未来,就是不聊学习。 那时候正好处于叛逆期,和父母每天吵架。我还记得...
青春,有多寂寞,要多悲伤?
评分有些莫名的寂寞感……
评分看得我那个郁闷啊。。。
评分虽然我已快要老去,我仍然读得懂这种寂寞。¥%&……*&……(¥%……
评分17岁时读到的白先勇先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