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雷德里克·泰勒,曾在艾尔斯伯里文法学校受教,在牛津大学研读历史和现代语言学。在苏塞克斯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大众奖学金。做过出版商,创作过四部小说,编辑并翻译了《戈培尔日记1939-1941》;畅销书《德累斯顿:1954年2月13日,星期二》的作者。
On the morning of August 13, 1961, the residents of East Berlin found themselves cut off from family, friends and jobs in the West by a tangle of barbed wire that ruthlessly cut a city of four million in two. Within days the barbed-wire entanglement would undergo an extraordinary metamorphosis: it became an imposing 103-mile-long wall guarded by three hundred watchtowers. A physical manifestation of the struggle between Soviet Communism and American capitalism—totalitarianism and freedom—that would stand for nearly thirty years, the Berlin Wall was the high-risk fault line between East and West on which rested the fate of all humanity. Many brave people risked their lives to overcome this lethal barrier, and some paid the ultimate price. In this captivating work, sure to be the definitive history on the subject, Frederick Taylor weaves together official history, archival materials and personal accounts to tell the complete story of the Wall's rise and fall, from the postwar political tensions that created a divided Berlin to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pressures that led to the Wall's demise. In addition, he explores the geopolitical ramifications as well as the impact the wall had on ordinary lives that is still felt today. For the first time the entire world faced the threat of imminent nuclear apocalypse, a fear that would be eased only when the very people the Wall had been built to imprison breached it on the historic night of November 9, 1989. Gripping and authoritative, The Berlin Wall is the first comprehensive account of a divided city and its people in a time when the world seemed to stand permanently on the edge of destruction.
正在读这本书,很厚实,物有所值。而且故事描写的非常精彩,对柏林墙的了解逐步加深。 还没有看完,看完后会写详细的书评~
评分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人去民主德国,因为经费所限,许多人乘火车。由北京出发,经过莫斯科到柏林,一路上的“社会主义阵营”得走九天。从车窗看去,当时外蒙古比内蒙古好,在内蒙“风吹草低看牛羊”的景象很难看到了,草场遭到了严重地破坏,在外蒙却能够看到。进入前苏...
评分众所周知,《柏林墙》一书中所描绘的柏林墙在现实中是苏联在德国的一件作品,一件可能导致德国民族割裂的作品。 但是事物都是矛盾存在的,柏林墙的存在也不是有害无益。书中的描述在我们今天看来,柏林墙的建立应该利大于弊。抛开因为导致柏林人“偷渡”牺牲的因素,抛开...
评分阿登纳和艾哈德一手创造的“经济奇迹”使西德对东德人的吸引力急剧增加。尽管1957年通过的东德法律规定,未经允许逃离东德者将被处以3年的监禁,但截止到1961年,陆续有近300万东德人逃亡西方,占东德总人口的18%,其中大多数是医生、教授、工程师和政府官员。为了制止外逃...
评分阿登纳和艾哈德一手创造的“经济奇迹”使西德对东德人的吸引力急剧增加。尽管1957年通过的东德法律规定,未经允许逃离东德者将被处以3年的监禁,但截止到1961年,陆续有近300万东德人逃亡西方,占东德总人口的18%,其中大多数是医生、教授、工程师和政府官员。为了制止外逃...
Berlin is once again Berlin.
评分去柏林,在书店里看到了这本书,可是在在飞机上丢了,回来后又买了一本,在柬埔寨读完了它。 一堵墙象征了一个时代的开始和这个时代的结束--冷战时代。 无需关心谁到底站在了争议的一方,谁真的有理,一切战争都是利益之争。无论你想想看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红色高棉,古巴导弹危机,阿富汗战争,海湾战争,所有的冲突都在一堵墙上可以找到缩影。 在柏林的历史博物馆里,我看到了德国人对这段历史有着怎么样刻骨铭心的记忆。 苏联人永远不会重建德累斯顿,英法美国人也永远不会真心希望德国的统一,因为这个民族统一起来的力量太强大。德国人
评分去柏林,在书店里看到了这本书,可是在在飞机上丢了,回来后又买了一本,在柬埔寨读完了它。 一堵墙象征了一个时代的开始和这个时代的结束--冷战时代。 无需关心谁到底站在了争议的一方,谁真的有理,一切战争都是利益之争。无论你想想看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红色高棉,古巴导弹危机,阿富汗战争,海湾战争,所有的冲突都在一堵墙上可以找到缩影。 在柏林的历史博物馆里,我看到了德国人对这段历史有着怎么样刻骨铭心的记忆。 苏联人永远不会重建德累斯顿,英法美国人也永远不会真心希望德国的统一,因为这个民族统一起来的力量太强大。德国人
评分去柏林,在书店里看到了这本书,可是在在飞机上丢了,回来后又买了一本,在柬埔寨读完了它。 一堵墙象征了一个时代的开始和这个时代的结束--冷战时代。 无需关心谁到底站在了争议的一方,谁真的有理,一切战争都是利益之争。无论你想想看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红色高棉,古巴导弹危机,阿富汗战争,海湾战争,所有的冲突都在一堵墙上可以找到缩影。 在柏林的历史博物馆里,我看到了德国人对这段历史有着怎么样刻骨铭心的记忆。 苏联人永远不会重建德累斯顿,英法美国人也永远不会真心希望德国的统一,因为这个民族统一起来的力量太强大。德国人
评分去柏林,在书店里看到了这本书,可是在在飞机上丢了,回来后又买了一本,在柬埔寨读完了它。 一堵墙象征了一个时代的开始和这个时代的结束--冷战时代。 无需关心谁到底站在了争议的一方,谁真的有理,一切战争都是利益之争。无论你想想看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红色高棉,古巴导弹危机,阿富汗战争,海湾战争,所有的冲突都在一堵墙上可以找到缩影。 在柏林的历史博物馆里,我看到了德国人对这段历史有着怎么样刻骨铭心的记忆。 苏联人永远不会重建德累斯顿,英法美国人也永远不会真心希望德国的统一,因为这个民族统一起来的力量太强大。德国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