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1906年出身于德国汉诺威一个犹太人家庭,在马堡和弗莱堡大学读哲学、神学和古希腊语;后转至海德堡大学雅斯贝尔斯的门下,获哲学博士学位。1933年先是流亡巴黎,1941年到了美国,1951年成为美国公民。同年,《极权主义的起源》一书出版,为她奠定了作为一个政治理论家的国际声望。
流亡之前,阿伦特以一个犹太人的身份协助犹太组织工作,为此曾被纳粹政府关押过。去美国之后,她为流亡者杂志《建设》撰写评论等;做过肯舍出版社的编辑;1952年担任过“犹太文化重建委员会”的负责人。自1954年开始,阿伦特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社会研究新学院、纽约布鲁克林学院开办讲座;后担任过芝加哥大学教授、社会研究新学院教授。随着《人的状况》、《在过去与未来之间》、《论革命》等著作的出版,使她成为二十世纪政治思想史上的瞩目人物,近年来声誉日隆。1975年12月阿伦特因心脏病突发去世。
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 is an indispensable book for understanding the frightful barbarity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Suspicious of the inevitability so often imposed by hindsight, Hannah Arendt was not interested in detailing the causes that produced totalitarianism. Nothing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indeed, nothing in human history—could have prepared us for the idea of political domination achieved by organizing the infinite plurality and differentiation of human beings as if all humanity were just one individual. Arendt believed that such a development marked a grotesque departure from all that had come before.
In 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 Arendt sought to provide an historical account of the forces that crystallized into totalitarianism: The ebb and flow of nineteenth-century anti-Semitism (she deemed the Dreyfus Affair a dress rehearsal for the Final Solution) and he rise of European imperialism, accompanied by the invention of racism as the only possible rationalization for it. For Arendt, totalitarianism was a form of governance that eliminated the very possibility of political action. Totalitarian leaders attract both mobs and elites, take advantage of the unthinkability of their atrocities, target “objective enemies” (classes of people who are liquidated simply because of their group membership), use terror to create loyalty, rely on concentration camps, and are obsessive in their pursuit of global primacy. But even more presciently, Arendt understood that totalitarian solutions could well survive the demise of totalitarian regimes.
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 remains as essential a book for understanding our times as it was when it first appeared more than fifty years ago.
【按语: 《极权主义的起源》是一部优雅而丰厚的思想史作品,用被抛弃的人、权力、阶级、种族等几个音符,巧妙精微地编织出了19到20世纪的西方思想-政治变迁的某一历史轮廓(反犹主义-帝国主义-极权主义),是一曲接续大革命到极权主义这一癫狂顶峰嘎然而止的悲歌。这里阿伦特...
评分张汝伦:极权主义的病理诊断书 2008-8-8 23:48:10 东方早报•上海书评 http://www.dfdaily.com/node2/node31...1ai108281.shtml 《极权主义的起源》决不是一部肤浅的对极权主义的意识形态的批判,而是要从根本上探讨这个现代特有现象的深层历史原因及其结构因素。 《极...
评分【按语: 《极权主义的起源》是一部优雅而丰厚的思想史作品,用被抛弃的人、权力、阶级、种族等几个音符,巧妙精微地编织出了19到20世纪的西方思想-政治变迁的某一历史轮廓(反犹主义-帝国主义-极权主义),是一曲接续大革命到极权主义这一癫狂顶峰嘎然而止的悲歌。这里阿伦特...
评分□ 韦芈 据说这是中国人期待了几十年的好书,这本好书是《极权主义的起源》,作者为汉娜.阿伦特,没错,就是中国人中的知识分子,热衷八卦的那位海德格尔的阿伦特。阿伦特是独立的思想家,与哈耶克、布热津斯基等人并驾齐驱,当《极权主义的起源》一书引进中国后,这个女...
评分这个女人太厉害了.有个变态要灭绝她的民族,她还去想这个变态的行为有着历史的复杂性,并与她自己民族的选民心态有着相似的压迫逻辑.这种反思的力度,我一辈子也无法企及. 第三部讲的实在太像我读的有关我们的历史,记下了一些笔记. 第三部 极权主义 第十章 无产阶级社会 一、 ...
本学期读得最用力的一本书。语言不甚流畅;最熟悉的当然是第三部分,回过头来惊叹于1984可以用小说的笔力表现阿伦特的现实观察。貌似有更深的东西在。现代人的孤独感与多余感是极权主义的根源?肯定要再读的一本书,尤其是第一和第二部分,反犹主义和帝国主义。
评分本学期读得最用力的一本书。语言不甚流畅;最熟悉的当然是第三部分,回过头来惊叹于1984可以用小说的笔力表现阿伦特的现实观察。貌似有更深的东西在。现代人的孤独感与多余感是极权主义的根源?肯定要再读的一本书,尤其是第一和第二部分,反犹主义和帝国主义。
评分本学期读得最用力的一本书。语言不甚流畅;最熟悉的当然是第三部分,回过头来惊叹于1984可以用小说的笔力表现阿伦特的现实观察。貌似有更深的东西在。现代人的孤独感与多余感是极权主义的根源?肯定要再读的一本书,尤其是第一和第二部分,反犹主义和帝国主义。
评分本学期读得最用力的一本书。语言不甚流畅;最熟悉的当然是第三部分,回过头来惊叹于1984可以用小说的笔力表现阿伦特的现实观察。貌似有更深的东西在。现代人的孤独感与多余感是极权主义的根源?肯定要再读的一本书,尤其是第一和第二部分,反犹主义和帝国主义。
评分本学期读得最用力的一本书。语言不甚流畅;最熟悉的当然是第三部分,回过头来惊叹于1984可以用小说的笔力表现阿伦特的现实观察。貌似有更深的东西在。现代人的孤独感与多余感是极权主义的根源?肯定要再读的一本书,尤其是第一和第二部分,反犹主义和帝国主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