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以《新周刊》400期特刊为基础,重新增补了未发表的八十年代专题访谈,以及全景式的生活文化经济资料。魂在八十年代,头脑在九十年代,身体在新世纪。这是中国人的三段论。八十年代回不去了,正因为回不去,才越发地想家。灵魂,故乡,一代人的爱与怕,都纠结在一个绕不开的时空节点上,全面盘点系统整理八十年代的中国,一部属于中国 人的断代史,全新的八十年代辞典,带您重回熟悉的八十年代,采访400位八十年代的启蒙者,艺术家,企业家,学者,八十年代与80后真诚对话,重新审视一个时代与它的潜在影响,八十年代是否会成为中国人面对现实困局的新动力?
《新周刊》,“中国最新锐的时事生活周刊”,创办于1996年8月18日,十二年猛进,已成为中国社会变迁最敏锐的观察者与记录者。《新周刊》是读者眼中畅快淋漓的“观点供应商”,它始终给读者带来新鲜的撞击与概念,引导读者关注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趋势。阅读着《新周刊》成长的新锐青年,如今已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中坚力量。
又临春节,大量的外出人员开始返乡,这是一种对故土的思念。可身体回到故乡容易,心灵却仍在四处漂泊。何处是灵魂的回归处,《新周刊》的专题访谈——《我的故乡在八十年代》给了我们答案。原来我们这一代人的梦逗留在了八十年代,那种种价值观的百家齐放、那种种思想的万紫千...
评分细想起来这几年“八十年代”记忆热销的缘由无它,就是拥有它的这一代人终于上了年岁,有了回忆的资本。这道理如同儿时读伤痕文学和“红彤彤”故事时只是看个热闹,而大人们却每每热泪盈眶。一个年代的人有专属一个年代的G点。 《我的故乡在八十年代》是本彻头彻尾的“杂拌儿”...
评分这本书因其强烈的让人怀旧的功能让我深深入迷,手不释卷,一口气读完,真是一本属于我的书。只是书评写得太随便,对不起本书作者了。 真的很喜欢“大学”的原始含义,虽如今它变成了权利场与名利场,也很喜欢西方大学的精髓:“独立、民主、自由、质疑、批判。”而这样美...
评分笔记: 1.报告文学充分发挥真实快捷反映现实生活的文体优势,在剧烈变革期的八十年代,赢得了文坛和社会的极大关注。 2.《大众电影》曾创下965万份的发行神话,成为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刊物,至今仍无人超越。 3.1972年,在金庸宣布封笔的时候,中国大陆还没多少人知道他和他的...
评分这是一本汇总讲述八十年代政治经济文化人物面貌的书籍,通过书写八十年代最具代表性的那些事件和人物,这本书既是对八十年代时代精神的一次总结,同时也是那些奋斗在八十年代的人们对自己青春起点的一次缅怀。 然而正如封新城总编在前言中所写,这只是一群流浪汉在假装自己拥...
虽然回忆拼凑不全,但是为了这份认真,给打个五星吧,里面提到的名字几乎全部都耳熟能详,我是有多热爱八十年代啊!
评分八十年代扫盲读物,知道了很多事件和人物的概况。如同美国的六十年代一样复杂深刻自由,却终结于一个不可说的点。图书水平就是杂志特稿的水平,中信出版社么,急功近利的代表。不过有些话还是很有启迪,单独拎出来可能会被禁吧。另外一个点是书中那些牛逼的人,不是死了,就是去了美国。
评分16书58。八十年代,属于父辈。那时他们,风华正茂。然而时间,毕竟东去。流到今天,只是回忆。
评分里面的文章水平参差不齐= = 有些采访很有趣 那是个太有魅力的年代 到处都是问题多多的新尝试
评分这本的内容比九十年代那本扎实多了,莫非九十年代真的是个弃儿……一直觉得自己的气质很八十年代,明明跟它没半毛钱关系,却觉得故乡就在那儿。我想,这是一片精神上的归属地,一种精神上的朝拜。不过话虽那么说吧,全本读下来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反而是冯仑的那篇讲小时代的,居然觉得他也讲得挺在理。而且作为一个出身八十年代的人,有这种觉悟可真不容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