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恩溥(1845—1932),美国公理会来华传教士。1872年来华,最初在天津,1877年到鲁西北赈灾传教。他在中国生活了50余年,熟悉中国的国情,了解中国民众的生存状况。他不仅帮助推动美国于1908年正式宣布退还“庚子赔款”的半数(计1160余万美元)给中国以作为资助留美学生之用,还促使赔款落实在与民众生活关系更为密切的领域,影响了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变革。明恩溥的代表作有《中国人的气质》、《中国乡村生活:社会学的研究》。
好面子、缺乏公共责任心、缺乏诚信、喜猜忌、保守、节俭过分等为现代社会所痛贬的毛病,早就存在于中国人骨子里了。这本成书于百年前的名作,今又译印,只为唤起人们对固有的“劣根性”进行自觉的反省和改造。
现在看来,明恩溥的这本书应该叫做《19世纪的中国人》,里面说到中国人的很多特点,现在都趋于消失了。当然,在某些贫困落后的地方可能还会看到。 比如说到中国人节俭,使用任何一块布料,都能充分使之物尽其用。但现在,即便一个不那么喜欢炫富的人,都不可能节俭至此(家中...
评分讨论中国人的民族性的声音多少年来不绝于耳,咱不说远的,就说说近一些的。无论是鲁迅、胡适、林语堂,还是柏杨、龙应台、三毛,当然,这都是明着说的。放在作品里说的就更多,金庸老先生从古代说,莫言从乡村说,钱钟书从知识分子身上说等等等等,但是,关起门来咱自家人...
评分作为一个在中国山东生活了多年的美国传教士,他对中国人素质的评价可谓贴切而中肯。读过这本书会发现,中国国民素质中最基本的一些因子,在今日仍然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解释很多现象和问题。 另外,明恩傅在痛批中国人各种陋习的同时,也深爱中国这一方土地和人们。...
评分刚刚看到这本书还是在图书馆闲逛时不经意看到的。没想到翻开就难以放下,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看了大部分。看过之后的感觉是不解渴。 抛开作者的某些主观偏见,研究对象的久远,基础资料的完备性,以及其他影响作者结论的因素;其书本身是一个将问题呈现的书,但未提出解决办法...
评分讨论中国人的民族性的声音多少年来不绝于耳,咱不说远的,就说说近一些的。无论是鲁迅、胡适、林语堂,还是柏杨、龙应台、三毛,当然,这都是明着说的。放在作品里说的就更多,金庸老先生从古代说,莫言从乡村说,钱钟书从知识分子身上说等等等等,但是,关起门来咱自家人...
如果只看观点,未免会觉得偏激片面,并且很多的例证其实都是中国人与外国人打交道时的表现,并不具有说服力;但书中的很多视角都十分有意义,过了100年许多现象都还没有丧失意义,可见我们的民族性里面的某些劣根性多么难以根除。
评分一百年前写的对中国人性格的剖析,到今天依然发现七八成并未改变。#2019-085-8.8分
评分傲慢与偏见
评分虽然写的是一百三十多年前的中国,现在,许多因贫困而存在的陋习已经随着人们的富裕而消失,但是依然有许多东西还存在在中国人的身上。不过,相较于那些似是而非的“正面评价”,这些“揭短”更能让我们正视自己,反思自己。
评分一百年前写的对中国人性格的剖析,到今天依然发现七八成并未改变。#2019-085-8.8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