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第一章 我不是“天生顽劣”:没有难搞的男孩,只有教育方法有问题的父母 1
很多父母为自己的“问题男孩”伤透脑筋,甚至认为自己的孩子天生顽劣。其实,没有一个男孩天生就是“坏小子”,问题大多出在父母对男孩的教育上。也就是说,只要父母找对方法,那么还有“难搞的男孩”吗?
没有问题男孩,只有方法有问题的父母 2
想改变男孩,不如改变自己 5
爸爸是偶像——养育男孩,父亲的关键力量 8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母亲是教育的半边天 11
别让教育偏航,错爱等于错误 14
给男孩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 17
第二章 我想要征服世界:理解男孩的“男子汉”野心和特性 21
男孩天生喜欢竞争和挑战,具有征服世界的男子汉野心,父母不要事事阻拦,处处控制,应该鼓励孩子去探索,从小培养他们勇于冒险和竞争的个性。当然,父母不能对男孩不闻不问,更不能拔苗助长。在引导男孩勇往直前展现男子汉风采的同时,父母应当重视在日常生活中对男孩的教育。
我要打败你——男孩的竞争心理 22
我不怕,我就要去——男孩的冒险心理 25
我想拆开看看里面是什么——男孩的探索心理 27
我是邦德,詹姆斯邦德——男孩的英雄情结 30
我要创造一个世界--男孩的创新欲望 33
第三章 我也能成为你们的骄傲:金质男孩必须要养成的个性习惯 37
好的个性习惯可以帮助男孩成长为人格健全、能独立行走的男子汉。所以,父母一定要注意这方面的培养。当然,在对男孩的教育中,父母要多一些引导,而不是一味的要求。不要用要求、命令束缚了男孩的个性,这样他们才能在将来面对困境时超越自我,走向卓越,真正成为父母的骄傲。
坚强:打造永不言败的男孩 38
乐观:让男孩的未来充满阳光 41
机智:遇到突发状况男孩更应懂得机变 44
自信:让他明白自己的核心优势 47
宽容:像男人一样拥有广阔的胸襟 51
诚信:做言出必行的“大丈夫” 54
主见:男孩不能总是依赖、盲从 58
第四章 我要见识更广阔的天地:撒开双手,男孩更需要独立自强 63
温室里的花朵永远长不成参天大树。男孩需要历练,需要见识更广阔的天地,才能成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把决定权交给男孩,让他自己做主 64
藏起一点儿爱,过度保护只能让男孩更软弱 68
别让你的“小男子汉”太听话 71
给他机会,让他勇敢表达自己的见解 75
信任他,也是一种尊重 79
如果可以,尊重他的自主选择 82
舍得让男孩碰钉子,让他在挫折中成长 86
第五章 我是男子汉,就该有担当:从小培养小男子汉的责任感 91
男人需要有担当,而这种品质需要父母从小培养。有担当的小男子汉才能具有真正的竞争力,才能有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避免成为男孩的“避难所” 92
给男孩承担责任的机会,让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96
别让男孩习惯为错误找借口 99
允许失败,不做扼杀男孩责任感的杀手 102
让男孩当当家,适当参与到“家庭动员”中来 106
适度让男孩承受他们造成的“恶果” 110
第六章 你们的理解,就是我的整个世界:男孩不善表达,更需要父母的理解 113
亲子沟通中,最重要的是父母要无条件地付出爱,但是真正懂得表达爱的父母也一定不会忘记投向男孩肯定和尊重的目光。对于男孩来说,父母的理解就是他的整个世界,男孩身上所产生的种种向上的动力都是在与父母平等交流中发展起来的。
不要总是把孩子当孩子看待 114
消除“代沟”,走近男孩内心 118
不要把男孩的逆反看成无理取闹 120
学会倾听,让孩子敞开心扉 122
往好处想——积极地理解孩子的动机 125
平等交流,不要用“老子”的身份压“小子” 128
第七章 别再叫我“坏小子”:赏识教育,好男孩是夸出来的 131
父母的赏识是对孩子最好的引导,也是对孩子最好的鞭策。而赏识教育则可以调动孩子学习的热情,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从而帮助男孩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人生之路。
赏识男孩,让他在掌声中成长 132
无论多忙都别拖延赞美的时间 134
为孩子的第一次成功干杯 138
明确告诉孩子他哪里做得好,他才会更加好 140
不以分数论成败,多角度赏识孩子 143
第八章 打骂,只会让我更加逆反:不打不骂教男孩,不做“狼爸”“虎妈” 147
“棍棒底下出孝子”,这是千百年来中国家庭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观念。但是,作为父母,我们要知道,打骂只会让男孩更加逆反,成为真正的“问题男孩”。如果父母能把孩子当成知心的朋友,对孩子循循善诱,以理服人,更有可能培养出人格健全、积极上进的孩子。
棍棒底下难出“孝子”,打骂男孩只会让教育变得更糟糕 148
控制自己的情绪,掌控整个局面 151
孩子也有自尊心,要学会给孩子留面子 153
不要当众批评男孩 157
唠叨是沟通大忌,千万别让男孩“过唠死” 160
威胁恐吓会让孩子变得胆小怕事 162
第九章 别再满足我的无理要求:穷养,让男孩成为山一样的“硬汉” 167
溺爱是害不是爱,一个在溺爱中长大的男孩,当生活的挫折和挑战来临时,往往会表现得不知所措。家长要有意识地为男孩创造一个吃苦的环境,以期培养他们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意志,让男孩能够在步入社会后,成为山一样的“硬汉”。
溺爱是害不是爱,穷养才能培养出有出息的男孩 168
挫折教育,有意识地让男孩吃点苦 171
强健体魄,舍得让男孩多锻炼身体 174
淡化物质欲望,别给男孩太多的物质享受 178
创造机会让男孩体验挣钱的艰辛 181
告诉男孩,坐享其成是男子汉的耻辱 185
再富也要苦苦孩子 188
现在吃点苦,是为了将来少吃苦 191
第十章 青春期不是危险期:读懂青春期男孩的叛逆内心世界 195
青春期的男孩往往觉得自己已经是个大人了,因而有了更强烈的独立自主的愿望,渴望更多的自主权利,希望能主宰自己的生活,不希望父母干涉、管制太多。家长不必把男孩青春期的叛逆行为“妖魔化”,试着用一颗理解、包容、关爱的心去看待他们出现的一些问题、一些行为。在这样一个融洽的沟通环境下,男孩的逆反心理和叛逆行为就会逐渐消失。
顶嘴、耍脾气,正确对待青春期男孩的叛逆 196
网络不是洪水猛兽,指导男孩健康上网 199
帮助男孩走出早恋的“迷宫” 202
“性教育”是青春期男孩的必修课 205
别让男孩掉入“追星”的漩涡 209
帮助男孩解决心理问题 212
精彩章节截取
前言
一些家长常常抱怨:男孩真是个“难搞”的角色。他们天生顽劣,生性好动,家里的小电器被他们拆得七零八散;总是像猴子一样爬上爬下,弄得自己遍体鳞伤;还爱出风头,逞英雄,动不动就和别人打架……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证明他是男子汉。
有过教育男孩经验的父母都知道,养育一个男孩要比养育一个女孩的难度大许多,因为男孩有用不完的精力,总是把父母们搞得不得安宁。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曾经说过:“在所有的动物中,只有男孩是最难以控制和对付的。"
其实,家长们不用担心,这些只是男孩性格中的一部分。对于父母的育儿烦恼,或是让父母头疼的“问题男孩”,家长们有没有思考过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正确呢?男孩虽不像女孩那样乖巧,却也有很多女孩无法比拟的优势:
他们逻辑性强,总是喜欢探索;
他们精力充沛,始终保持斗志昂扬;
他们喜欢创造,总是让大脑充满幻想;
他们勇于承担,一心致力于成为国家的栋梁;
……
家长只要正确地引导,就一定能够将男孩的所谓“劣势”转化为真正的优势,那么,男孩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一定能够成为最棒的男子汉。
本书结合当今教育情况,根据男孩的性别特征以及心理特征,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为家长们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案,用典型的实例,言简意赅地剖析了家长的言行,帮助父母们及时修正自己的不妥之处,并给大家提出一些科学合理的教育理念,希望能够对父母教育孩子有所帮助。书中内容虽不是金玉良言,但是对于想要搞定难搞的男孩的父母而言,此书一定是您最好的朋友。
可怜天下父母心,衷心祝愿普天下的男孩的父母,能够通过有效的教育方法使男孩成为家里幸福的幼苗,并成长为值得骄傲的下一代!
第一章 我不是“天生顽劣”:没有难搞的男孩,只有教育方法有问题的父母
很多父母为自己的“问题男孩”伤透脑筋,甚至认为自己的孩子天生顽劣。其实,没有一个男孩天生就是“坏小子”,问题大多出在父母对男孩的教育方法上。也就是说,只要父母找对方法,那么还有“难搞的男孩”吗?
没有问题男孩,只有方法有问题的父母
很多家长总是将自己与孩子对立起来,抱怨男孩的对抗情绪和叛逆心理。事实上,只要多换位思考,多进行沟通,我们就会发现,“问题孩子”其实没有问题。
当今社会,多数男孩的成长是积极向上的,他们发奋学习,健康成长,成为品学兼优的孩子。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任性叛逆、颓废厌学、上网早恋、自私冷漠、贪图享乐、缺乏诚信等。
这时候,“问题男孩”的家长就会感叹:我为孩子提供了这么好的条件,创造了这么好的环境,付出了这么多的心血,为什么孩子总是不争气呢?其实,家长不应一味地指责孩子,而应静下心来,找出这些“问题男孩”问题的来源和引发点。笔者在多年的教育工作后总结后发现,孩子出现问题与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当有很大关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作为父母,要想让自己的孩子成长为品学兼优、听话懂事的孩子,就得先看看自己是不是一个教育方法得当的好父母。
××市的张小波与××市的李芸通过网络开始了闪电般的网恋,而在QQ和邮件上,他们谈论最多的是张小波的儿子——张明。由于张小波和他的前妻工作非常忙,没时间照顾儿子,儿子从小性格孤僻,很少与人交流。但张小波又对儿子提出严格的要求:无论是学习还是课外活动,必须样样争第一。
张明读三年级时,有一次考试只考了95分,他害怕父亲责骂,就一直骗父亲说试卷还没发下来。当张小波知道儿子撒谎后,一怒之下将试卷撕得粉碎。
小小年纪的张明不堪重负,曾和父亲说:“我不想念书了。”张小波赌气说:“那好啊,楼下有个卖肉夹馍的老大爷,明天你就跟他卖肉夹馍去。”说罢就将张明的书包从5楼扔下去,吓得儿子拼命大哭……
后来,长期的学习压力加上父母突然离婚,终于让张明崩溃了。医生建议张小波把儿子送进精神病医院接受治疗。这时,与张小波相恋的李芸得知这个消息后,对张小波说很可能不是孩子有问题,而是张小波的教育方法出现了问题。于是,她提议请假来照顾张明。见到张明之后,李芸24小时陪在张明的身边,给他讲很多开心、有趣的事。坚持了3个月后,张明的病情开始好转。
在后来的日子里,张小波和李芸经常带儿子到河边钓鱼,还坐在地里吃烤得黑糊糊的玉米棒子……很快,张明和李芸便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李芸发现性格内向的张明其实在文学方面很有天赋,就鼓励张明将自己的想法和经历都写出来。
于是,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张明便写出了一本11万字的小说。几个月后,他又完成了一本7万字的小说。后来,张明被国内的××大学破格录取。
很多父母会有这样的疑问:“我们为孩子付出那么多,为什么他不听我们的话?" “小时候那么乖,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叛逆?”实际上,问题就出在家庭内部。父母的人格及素养是孩子成长的钙质支撑,对孩子的心灵和为人处世有着巨大影响。
那么,父母该用什么方法应对问题较多的男孩呢?
(1)父母要有正确的人格取向。
孩子的人格取向,大部分是由其父亲和母亲的人格取向支撑结构决定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素质问题其实非常明显,它会集中体现在父母提出要求、陈述观点的言语中,只有父母具备正确的人格取向,孩子才能健康茁壮地成长。
(2)父母要清算自己的人格障碍,修补自己的人格缺损。
概括地说,父母人格素养缺陷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人格障碍,二是人格缺损。“自以为是”是最普遍的人格障碍,它很容易使下一代产生人格紊乱。
据调查,大多数休学少年的父母存在人格障碍和人格缺损。他们当中,有职位不低的公务员,有资产不菲的企业家,还有知名主持人。所以,父母应认真清算自己的人格障碍,修补自己的人格缺损。
(3)不要用话语强权腐蚀孩子的人格。
家庭氛围好似一只木桶,桶能够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同时,“最短的木板”不但决定了家庭氛围的最好状态,还会使家庭的优势资源流失。因此,做家长的要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不要做话语强权的“独裁者”。
想要孩子听父母的话,父母就应该先做出表率。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个全面发展、努力上进的男孩。
想改变男孩,不如改变自己
作为父母,我们要多寻找自身存在的问题,试着改变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待解决了这些问题,孩子的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每个阶段都会或多或少地犯错,犯错同样是一种学习、一种成长。作为家长,我们要做的是正确引导而不是代替孩子思考,是尊重孩子的意愿而不是对孩子的行为严格限制。千万不要把“应该这样,不能那样”挂在嘴边,要给孩子一些自己体会对与错的机会。在试图改变男孩之前,不如先改变自己,只有让他们体会到错误带来的后果之后,才会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但是,有部分家长并不会心平气和地帮孩子想办法,而是火冒三丈、大声呵斥,还有的家长甚至翻旧账,唠唠叨叨没完没了,以图把孩子改造成自己想要的模样。这样不断批评的结果是:孩子越来越胆怯,不敢再轻易尝试,一旦出现纰漏就陷入深深的自责,甚至有一种耻辱感……这里不得不说,这种教育方式是非常不理智的,尽管家长的初衷是好的。
正确的批评方式应该是:先描述孩子的行为,然后清楚明白地告诉他这样做的后果,同时表达家长的感受和痛苦。只有按照这样的方式批评,才能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一天中午,保罗带家人出去吃饭。落座后,儿子萨姆看到桌子上放着牙签,就拿牙签拼起了字母。先拼了A、B、M、N等,而后又拼了S和F。当萨姆陶醉于自己的创意时,保罗脱口而出:“你的N和F拼反了!"
当保罗打算伸手更正儿子的牙签拼写时,他的妻子瞪了他一眼,阻止了丈夫的行动。好在萨姆挨着妈妈坐,没有听清桌子对面爸爸说的话,依旧是一副洋洋自得的样子。
事实上,从萨姆开始试着写字的时候,他就经常把N、F、E等字母以及2、5、6等数字弄反。他写自己的名字,也时常写成Asm (s和a弄反了)。但萨姆的妈妈从不告诉儿子他写错了,也不去纠正,因为她知道,大多数孩子都会经历一个正反“混淆”的时期,这很正常。这个时期孩子的大脑还没有发育完全,尚不具备完美地纠正视觉差的能力(我们看到的一切都是反着的、倒着的,靠大脑纠正过来)。只要耐心等待一段时间,一切自然会变好。
事后,保罗的妻子还提醒保罗,在伦敦的家里,公公给他们展示其小时候的作业,都8岁了,他的g还常常是反的;某篇作文里,girl写得像pirl, pig写得像pip,但从没有人笑话过他,也没有人为他做过纠正。老师更不会因为他的g有时是反的而否定这篇精心创作、一笔一画写下来的作文。
作为父母,要改变自己的教育态度,包容孩子的一些细小、正常的“错误”,相信到了一定的年龄,他自己自然会更正过来。如果像保罗一样急于求成,每次都去纠正孩子,那无疑会让孩子的自信心受损。
家长呵护孩子,关爱孩子,教育孩子,对孩子而言是其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但现如今有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不得要领,甚至为此头疼不已。实际上,我们需要的是一种“颠倒”过来看事情的思维。
也就是说,在教育子女的时候,我们不能自以为是地制订一些所谓的“标准”要求子女应该怎么去做,怎么做是对的和符合标准的。试着多为孩子考虑,在要求他们努力改变的同时,反过来思考我们的行为方式是不是存在问题,自己需不需要改变。
一些家长的问题就在于,总是将自己的经验凌驾于孩子之上,让孩子自卑、紧张、畏首畏尾,丧失原动力和创造力。这对于孩子的个性发展而言,简直是一场灾难。因此,为了孩子的成长,我们一定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
(1)改变教育方法和教育观念。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大多数家长都将目光集中在孩子身上,很少考虑自身的问题,然而现实中的很多问题都是由家长错误的教育方法、教育观念引发的。
为了更好地与孩子沟通,我们可以多读一些教育书籍,或者寻求教育专家的帮助,在教育专家的指导下,逐步改变自己错误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观念。
(2)改变态度,要有耐心。
没有耐心是家长们另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人一着急生气,就冲孩子嚷嚷。而孩子毕竟是孩子,你限制他一小时,他可能会用一个半小时来对抗。所以,对待生性倔强、自尊心很强的男孩,一定要有耐心,要以和善的态度进行引导。千万不能生拉硬拽,让他很没有面子。
(3)多换位思考。
有的家长说话直白,而且非常生硬,让孩子很难接受。所以,和孩子说话的时候,一定要先想一想,多换位思考,以他能接受的方式去说。当他实在不想听的时候,要尽量少说,等孩子情绪稳定后再说。
要做到以上几点,确实有些困难,但正所谓“百炼成钢”,只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就不怕经受孩子给我们的千锤百炼,而且还能因此练就宽厚的胸怀、坚强的神经、敏锐的目光和智慧的头脑。
要想改变男孩,不如先改变自己,不管家长的内心多么生气,多么愤怒,都要让自己冷静下来。只有等自己的情绪渐渐平稳后,才能和颜悦色地给孩子讲道理,这时候,孩子才有可能接受父母的建议,进而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爸爸是偶像——养育男孩,父亲的关键力量
爸爸是男孩的朋友、玩伴、师长,是他们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关键力量……一个男孩如果将自己的父亲作为榜样,对他的心理成长最为有利。
每个男孩的成长都离不开家长的爱,但父爱和母爱又是完全不同的。母爱柔和、细腻,可以给男孩带来满足感;父爱粗犷、博大,能够让男孩找到方向。他们可以从父亲身上看到自己的定位,同时还会模仿父亲的行为,让自己一步步成长为真正的男子汉。因此,为了男孩的健康成长,父亲千万不要以“工作太忙”为借口忽视对儿子的教育。如果一个小男孩长期接触不到父亲或是感受不到父爱,就会缺乏安全感,进而迷失方向。
做父亲的应该明白,自己的语言、行为以及思想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儿子,他会不自觉地将你当作榜样。所以,作为父亲,首先应做到诚实守信,坚忍不拔,且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能够承受人生的失败和打击,不随便发脾气,不推卸责任,不轻言放弃……成功的“父教”可以赋予男孩自理能力、自信心理、骁勇精神,可以培养男孩独立、自信、果断、豪爽的性格,可以让他们远离自私自利、羞怯自卑、沉默寡言、感情冷漠、害怕失败等消极个性和品质。
谈到家庭教育和孩子的问题,40岁的侯先生并没有表现出焦虑和不安,他始终保持着顺其自然的心态。他认为,对孩子的教育要有一定的规划,然后循序渐进、分步完成,切不可太心急、太功利。
足球是侯先生最大的业余爱好,不管是“世界杯”、“欧锦赛”、“欧冠”、“亚冠”还是“中超”的比赛,只要时间允许,他场场不落。做过体育老师的侯先生,不仅爱看足球,也酷爱踢足球。他觉得踢球既能强健体魄,又能陶冶情操,所以平时看比赛的时候总会带上儿子。耳濡目染之下,侯先生的儿子也自然而然地爱上了足球。
父子俩一起在球场挥汗如雨,一起切磋球技。在父亲的指点下,儿子的球技进步很快。2011年,儿子侯世铎在温州市首届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上荣获三等奖;2012年,儿子又参加了第三届长三角城市中老年、少年足球邀请赛,同样取得了少年组第六名的好成绩。
现在,侯先生的儿子每周都坚持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参加三天正规、专业的青少年足球培训。
一个男孩崇拜父亲,可以让他变得更健康、更有目标、更有安全感。所以,即使你觉得自己并不是最优秀的父亲,也应该坚信,对于儿子而言,你就是他最好的老师。
父子之间有一种特殊的语言,他们时常会在一起不分长幼地打闹,不断触碰对方的身体……行为学家也表示,这些打闹是父子之间的一种深层次沟通,可以让男孩意识到,他将来要成为一个像父亲那样的男人。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在男孩成长的每一个阶段,他们所需要的榜样是不断变化的。
所以,要想做好男孩的榜样绝非易事。如果你对做男孩的榜样还不是很有信心,不妨借鉴下面几种观点和方法:
(1)幼儿期的男孩,帮他们缓解对母亲的依恋。
如今的很多小男孩,总是寸步不离地跟着母亲,有的男孩即使到了上学的年龄,也成天跟在妈妈后面,不肯去学校。除了妈妈,他们拒绝与任何人在一起,这其中当然也包括爸爸。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这样的男孩长大后总是很难融入集体,而且无论是做事情,还是与人相处,都很容易被强烈的自卑心理包围。母亲的爱固然令人迷恋,但过度的母爱就会使男孩永远停留在小男孩的状态。
对幼儿期的男孩而言,父亲最主要的心理任务之一就是,帮助男孩完成对母亲的亲密分离,即让他们不再依恋妈妈,逐渐接纳爸爸和其他人。作为父亲,在这一时期要多抽时间陪男孩,鼓励他与自己沟通。
(2)儿童期的男孩,让他们明确规则,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
一位幽默的父亲曾说:“我们要想与儿子很好地相处,一定要学会摔跤!”确实,男孩们都喜欢与自己的父亲打成一片。可别小看了这些打闹,通过打闹,男孩可以学到很多对他们以后成长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
在打闹的过程中,男孩总会不计后果地去搞破坏、去攻击别人,这时候,爸爸就应让他们明白,任何事情都是有规则的。通过明确规则,男孩还能提高自己的自控力,开始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3)青春期的男孩,让他们感觉到道德约束的力量。
青春期的男孩容易变“坏”,而早有心理学研究表明,青春期的男孩是否会变“坏”,与他们是否和父亲在一起有很大的关系。
男孩进入青春期后,自己的身体会在很短时间内发生巨大变化:他们的身高猛增,力气也变大了很多。面对温柔或暴躁的妈妈时,即使很乖巧的男孩也不免产生“这下,妈妈再也不能强迫我做任何事情了”的想法。
有了这种想法后,男孩就开始不拿妈妈的教育当回事,甚至故意向妈妈挑战。这时候,如果让他们的行为不断得逞,男孩就会变得自高自大,甚至目中无人。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父亲的权威能让他们保持清醒。
男孩总是喜欢把爸爸视为偶像,因为爸爸是男孩最亲近的人,在爸爸身上,总是能够轻易地联想到自己的未来。所以,父亲在孩子面前要起到表率作用,要及时告诉男孩,要想成为真正的男子汉,必须把握自己行为的“度”.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母亲是教育的半边天
作为与儿子接触最多的人,母亲对儿子性格、习惯的形成影响最大。恰当的母爱会给予孩子十足的安全感,促使孩子去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
从嗷嗷待哺的婴儿,成长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在这个过程中,母亲的教育任务有很多。除了要保护他不受外界和自己的伤害之外,还应努力做到下列几点:
(1)赋予儿子心灵的力量。
无论是正在成长的小男孩,还是已经成家立业的男人,或是已经年过半百的中年人,母亲永远是他们心灵停泊的港湾,母亲的存在能给他们带来最大的安全感。
母爱是神奇的,男孩对母爱的追随并不是迷恋,而是寻求一种心理的支撑和精神的寄托。这种力量的给予者只能是母亲。
(2)塑造儿子的性格。
行为学家通过对部分少年犯的研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大多数犯有偷窃罪的男孩有一个共同点,即他们都没有母亲,或是没有和母亲生活在一起。行为学家给出的解释是,偷窃行为大多是由在情感上对别人的财产和所有权缺乏应有的尊重而引发的。换而言之,是由于这些男孩在小的时候没有得到过母亲的爱和尊重,没有学会尊重别人,更没有能力爱别人。
由此可见,母爱对男孩性格的形成有着多么大的影响。
有一次,翰翰因为在学校和同学打架,被老师狠狠地训斥了一顿,非常难过。放学回到家,妈妈发现孩子的脸色不对,就耐心地询问他。于是翰翰把在学校发生的事情告诉了妈妈。原来,他在课间和一个同学闹着玩,不小心弄疼了那位同学,一来二去就“升级”成打架了。
妈妈听了翰翰的描述,不急不慢地说:“妈妈可以理解你的心情,别多想了,老师批评两句也是很正常的。下次和同学玩耍时注意分寸就行了,你看这样弄得大家都不高兴,不是吗?好了,洗洗手,吃点儿水果吧!"
听了妈妈的话,翰翰觉得心里舒服多了。
翰翰被老师批评了,他回到家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安慰。如果这时候父母还要因为孩子做错事而大声斥责他,那他一定会感到很无助,会更加难受。因此,我们一定要用柔和的态度来化解他在学校的“遭遇”。
俗话说:“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那么,母亲应该如何做好儿子人生的“总设计师”呢?假如现在你的答案还太明确,不妨参考下列几种方法:
(1)开发儿子的智力。
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3岁之前是孩子智力发展最关键的时期。如果家长没有在这一时期及时地引导和开发孩子的智力,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孩子智力开发的潜能将逐渐递减,甚至出现萎缩。这就是心理学家所说的“智力递减定律”.
而在开发孩子的智力方面,母亲的作用极其重要。母亲的关怀与爱护,是婴幼儿身心健康发育以及智力发展的基础。如果在孩子生命的头几年,母亲没有在旁边呵护其成长,那么这个孩子的智力发展很可能会出现障碍。
(2)让儿子感觉到被爱。
科学家们经过研究证明,小男孩要比小女孩更需要母亲的关注。当他们察觉到母亲不在身旁时,就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进而用哭闹来提醒母亲。假如男孩长期得不到母亲的关爱,这种不安全感很可能会伴随他一生。
(3)去除男孩的坏习惯,养成好习惯。
男孩到了一定年龄,妈妈就会发现他们身上有这些坏毛病:常常把自己的房间搞得一团糟,而且很不爱干净;如果没有妈妈提醒,他们可以很长时间不洗澡;有时很粗心,将文具盒、课本等忘在家里也是常事。
这时候,我们就要转移一下教育的重点了,即由“细心地照顾儿子、爱护儿子”转变到“纠正儿子的坏习惯、培养儿子的好习惯”上来。不要认为那些小毛病微不足道,总帮他们收拾烂摊子,不忍心对其“动怒”,这样做对儿子将来的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
对于男孩而言,“妈妈”和“老师”都是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我们应该明白,无论老师多么重要,都无法替代妈妈。一个好妈妈确实能胜过一个好老师,而善解人意的妈妈可以胜过10个好老师!
这里并不是刻意拿“妈妈”和“老师”作对比,只是强调好妈妈的重要性。男孩从呱呱坠地到上幼儿园,妈妈时时刻刻都陪伴着他,妈妈的一言一行都深深感染着他。其实男孩到了走进校园、跟着老师学习的时候,他早就在妈妈的影响下,养成了固定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
也就是说,妈妈是男孩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师,正确的教育方式能为其打下良好的做人与做事的根基。所以,不要总是把教育孩子的希望寄托在老师身上。老师每天要管理几十个人组成的班级,精力毕竟有限,很难对每一个孩子进行非常细微的关怀。而且,孩子会遇到什么样的老师,我们根本做不了主,但我们能成为什么样的母亲,却完全可以做主。
男孩的生活除了学校就是家庭,他们犯错的时候,最怕的就是妈妈不分青红皂白的吼叫。其实,只要柔声细语地和他讲道理,减少大吼大叫斥责他的次数,男孩自然会越来越听你的话,你在他心中也会越来越有威信。所以,男孩遇到什么样的老师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定要受到好妈妈的正确引导。
别让教育偏航,错爱等于错误
爱可以帮助孩子成长,错爱却只能阻碍他们成长。
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什么是爱,什么是错爱,也许很多家长都没有认真思考过。古人说“严父出孝子”,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孩子没有很强的是非分辨能力,他心目中的“对”与“错”,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如果这时候不严格要求孩子,不加强对孩子正确的是非观教育,孩子长大后,很有可能就会误入歧途。
当然这种“严格”也是一种爱的表达方式,但只有做到严中有慈、严中有爱、严中有度、严中有方,孩子最终才会心悦诚服并从中受益。如果严格过度,则会适得其反,甚至发生不该发生的悲剧。
小谷奇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但他亲手毒死了自己的母亲、爷爷和奶奶。家庭惨剧的根源在家庭教育方式上。家里对他寄予了太大的希望,对他的教育极为严格,每一次考试都要求他必须考出好成绩,否则就会遭到责骂,甚至还会挨打。
小谷奇渐渐对家人产生了一种反叛心理,觉得自己必须摆脱他们的束缚。一天,刚满15岁的他买来毒鼠强,悄悄将它放进家中的米粥里。结果,他的妈妈、爷爷、奶奶吃后毒发身亡。小谷奇陷入了悔恨与恐惧的深渊,但这一切都已经无法弥补了。他被判无期徒刑,一朵还没有开放的花蕾就这样凋谢了。
在很多家庭里,父母太严厉了,孩子会怕,这样孩子在家长面前就会表现得很听话,家长看到孩子这么乖,自然非常高兴。可是,在家长得意地认为自己的“严”发挥了作用时,却不知道,因为“严”,他们对孩子的爱被蒙蔽了。很多孩子可能觉得父母不爱自己,从心底里有一种排斥感,甚至生出仇恨。小谷奇的家长如果稍微接受一点现代家庭教育的学习和指导,这样的悲剧就不会发生。
其实,自由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一旦被约束过久,就会利用每一个机会去争取自由,尽情放任自己。由于受管束太久,一下子得到解放,可能对自由的真义会有所误解,从而滥用自由。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并不是越严越好,越苛刻越好,要放与管相宜,不能走极端。正如小树的成长需要自由的空气和灿烂的阳光一样,孩子的成长也需要宽松的环境和热情的鼓励,否则,再好的树苗也不能长成参天大树,再聪明的孩子也不能茁壮成长。中国有句古训--“严师出高徒”。这句古训本身并没有错,但很多父母在理解和运用时过了头,不仅伤害了孩子,有的甚至毁了孩子一生。为此,教育专家为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严厉之余,还需温情。
负责任的父母会对孩子严格要求,但是严厉不能过度,而且严厉之余还需温情,即当父母对孩子进行严厉批评之后,还需给孩子讲一些平和的道理,让孩子明白父母的心情;或者当父母的严厉伤害了孩子之后,父母应主动向孩子承认错误,请求孩子的谅解,让孩子感到父母的温情。
要想做到这一点,父母首先要有与孩子平等的意识,不能总是高高在上地俯视孩子。此外,教育孩子必须有融洽的亲情关系作基础,关系的影响力大于教育的内容。
(2)爱之深,不要责之切。
孩子在犯错之后往往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已经开始感到后悔,这时如果父母再非常严厉地指责孩子,就会使孩子在犯错之后又遭受伤害。或许很多父母会说:“我也是为了孩子好啊!我是爱之深,责之切!”其实爱之深,并不一定要责之切,以宽容、理解的心态帮助孩子改正错误,反而会事半功倍。
(3)藏起教鞭,露出微笑。
暴力会使孩子产生畏惧心理,会使孩子疏远父母;微笑则会使孩子更爱父母,能拉近彼此的距离。如果你希望孩子快乐地成长,希望和孩子有融洽的亲子关系,那么请藏起教鞭,露出微笑,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和赞赏。
总之,帮助孩子成为健康、快乐、独立的个体,应该是家长最基本的教育目标。要创造宽松自主的家庭氛围,把孩子当作跟自己一样平等的人来理解他、尊重他,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使他能够自由、主动地成长,同时还要怀着一份平和、适度的期望去看待他、欣赏他。
别用所谓的爱拿走孩子的幸福。爱固然是好的,但是错爱却是伤。父母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爱的灵魂、教育的价值观、教育的出路、教育的方法这四大范畴的至理心法与技巧,改善同孩子的关系,达成美妙的沟通与幸福。
给男孩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温馨和谐的家庭是其身心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父母只有为他们提供一个好的家庭氛围,才能让其健康快乐地成长。
在男孩眼中,家不仅仅是生活的地方,更是他们学习和成长的地方。在一个快乐幸福的家里,男孩会学会如何感恩、如何爱人、如何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那么,要创造什么样的家庭环境才有利于男孩的成长呢?
一对夫妻在接儿子放学回家的路上,忽然大声争吵起来,最后居然扬言要离婚。等怒火渐渐平息下来,他们才意识到孩子还跟在身后。这时,他们看到儿子在画板上画了一幅画,画面上有两个表情扭曲的大人,中间躺着一个小孩。
妈妈看了画后,很好奇地问:“地上怎么会有个小孩,他怎么了?"
“死了!”儿子回答。
“他为什么死了呢?"
儿子沉默了半晌,说:“因为爸爸妈妈总是吵架、分手……"
儿子的话深深地震撼了这对夫妻。原来,儿子看到班上很多单亲孩子都神情忧郁,害怕加入他们的行列。他们看过画之后,再也没有吵过架。
男孩在成长中最需要的就是安心、安定、安全的家庭环境和父母完整的爱。所以,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互体贴和信任,千万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吵架,给孩子带来精神上的苦闷。
那么,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该如何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呢?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在男孩面前表现出快乐的一面。
根据儿童心理学家的研究,在快乐幸福的家庭中长大的男孩,其情商与智商的发育都更为全面。原因在于,愉快的家庭氛围可以促进男孩大脑细胞的发育,缓解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同时还能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
如果家长们每天都能把欢声笑语带回家,那么,这个家就是一个放松身心的地方;反之,如果家长们每天带着烦恼回家,那么这个家将逐渐成为一个让人消沉的地方。试想一下,一个在消沉的、处处充满危机的家庭中长大的男孩,怎么能够身心健康呢?
(2)在家里多放一些有意义的书籍。
如果你的孩子非常调皮,时常做“坏事”,不妨将家里布置成一间书屋,让家里处处散发出书香气,孩子无聊的时候,就可以随手拿来一本书看。他会很自然地学父母的样子,从刚开始只看一两页就放下,到后来可能一看就是一下午,从而自由自在地在书海中遨游。
时间长了,男孩会时不时地与父母分享读书的心得,最后真正地爱上阅读。
(3)营造民主的家庭氛围。
中国大多数的家庭是不够民主的,爸爸妈妈动辄就会对儿子说:“你不能这样,你要那样……" “按我说的办……”诸如此类,这无疑是对他们的一种打击,容易使其形成自闭的心理,甚至关上与他人交流的心门。所以,家长要为男孩营造一个充满民主的氛围,试着把其当朋友、伙伴对待。
这样,男孩就会逐渐明白,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并非父母的附属品,从而逐渐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意志。所以,父母们应尽快摒弃“孩子还小,很多事情没有必要让他知道”的心理,让你的儿子更独立。
(4)吵架不要总是当着孩子的面。
“成天什么事儿都不干,以为往家拿回点钱就了不起了?" “你看看人家×××又弄了套房子,你看你!" “又出去和那个狐狸精吃饭了吧?" ……这是夫妻吵架时经常用的台词。我们争吵的时候肯定没觉得有什么不对,权当是一场发泄,然而这些恶意伤人的话,却很可能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
家庭是男孩成长的摇篮,父母是男孩的一面镜子。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给男孩的成长带来很大影响。正如同那个大家熟知的公益广告:一个小男孩在无意间看到忙碌了一天的母亲在为奶奶洗脚,双方非常融洽地聊着天,他也突然端来了一盆水给自己的妈妈洗脚……
孩子虽小,却对家庭氛围十分敏感。甚至是两三岁的孩子,他都能非常准确地分辨出家里父母感情的好坏。所以,为了孩子的未来,一定要给孩子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