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德拉•吉尔伯特(Sandra M. Gilbert)、苏珊•古芭(Susan Gubar)
均为西方女权主义和女性主义文学研究领域颇具影响力的学者。她们是当代美国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创始人之一。两人长期合作,撰写了《阁楼上的疯女人》《诺顿女性文学选集》《没有男人的地带》等女权主义批评论著。
杨莉馨
南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女性文学及中外文学关系研究。已出版学术专著《西方女性主义文论研究》《异域性与本土化:女性主义诗学在中国的流变与影响》《20世纪文坛上的英伦百合: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中国》《“我的河在向你奔来”:20世纪英语女作家在中国》等;译著有《葛特露和克劳狄斯——〈哈姆莱特〉前传》《通过身体思考》《阅读日记:重温十二部文学经典》《文尼莎与弗吉尼亚》等。
当简•爱和罗切斯特跨越身份地位的差异,终于站在神父面前要宣誓结合时,一个疯女人的出现粉碎了简•爱的一切梦想,这个疯女人就是罗切斯特的妻子——伯莎。这个疯女人毁掉了庄园,弄瞎了罗切斯特,自己也葬身火海,但也因此成全了简•爱与罗切斯特的姻缘。
本书问世前,大多数读者对伯莎这 个疯女人并不太重视,自从有了本书,人们忽而重新发现了一个类别。这些疯女人公然无视“妇道”,花枝招展、野心勃勃、作恶多端、自取灭亡……但本书作者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古芭告诉我们,每个温顺善良的女人背后,都或多或少拖着一个癫狂的影子。她们将这个疯女人从阁楼上请下来,就是为了抨击父权主义文化对女性的精神束缚。
《阁楼上的疯女人》被誉为20世纪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圣经》,也是当代美国文论中的经典。在这部著作中,作者重读了19世纪著名女作家如简•奥斯汀、玛丽•雪莱、勃朗特姐妹、艾米莉•狄金森等人的作品,打破了民族、地域与时间等多方面限制的疆界,将19世纪的英美女性文学视为一个整体进行了综合研究,梳理并归纳了构成19世纪英美女性文学传统中一系列重要的意象、象征与隐喻,如天使、魔鬼、月光、水、面纱、蛛网等等。
此书自问世以来,以其激进的批评姿态和对19世纪英美女性文学的全新阐释,对西方文学与文化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文译本读得如此坎坷,没有强制要求,我可能不会找原版再去读了。 标题的两个关键词:女性作家与19世纪文学想象。前者指涉简·奥斯丁、勃朗特、玛丽·雪莱、乔治·艾略特、艾米丽·迪金森。后者关乎囚禁与逃跑、王后的窥镜、孪生子与幽灵,等等。了解女性主义批评的必读之作。 ...
评分前两天重新翻这本书,忽然能够看得进去了。想起两个月前,对两位作者的研究方向有诸多不满,缠来缠去,使错了劲,那时候其实完全无法理解女性胸中之块垒——虽然我以为她们是女性,我也是女性,如果这个世界对待女性的方式真有问题,那对我来说必定也昭然若揭。但是我又忘记了...
评分当女人开始写作时 瓦当 在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施洁发现自己无法得到林静的爱,不禁吼叫道:“你可以找你的简•爱,你就把我当成你阁楼上的疯女人吧!”说罢,仰起头将一瓶安眠药倒进嘴里。简•爱与阁楼上的疯女人——罗彻斯特的前妻伯莎,两个形象看似相距...
评分站在女性主义的视角来解读十九世纪女性作家作品的文学理论书籍。 周云龙讲完课都好久了终于读完了???? 维多利亚时代的评论家们认为真正的艺术来自“男性特征”,所以说诸如简奥斯汀、勃朗特姐妹等女作家是握着“男人的阴茎”在创作????????? “阁楼上的疯女人”指的就是《简爱...
评分那些胆敢握笔的女人:阁楼上的疯女人与性别意识 风雨书馆,2015.6.6 嘉宾:戴锦华,孙柏 2015年6月6日。在风雨书馆,有一场围绕女性主义的讲座。来的是戴锦华和孙柏(戴老师的学生)。海报上的巨大题目——胆敢握笔的女人:阁楼上的疯女人与性别意识,...
我觉得当时没有读文学专业是对的
评分上本读毕,如果阅读完涉及作品再看,会是非常非常过瘾的阅读体验。 凝固了的精致的女性,被创造出的艺术品,死亡舞者,沉默着,舞。相对于父权文学史传统中的“影响的焦虑”,女性作家面对的是作家身份的焦虑,其文本的缝隙里是对自我定义的追寻。分裂的人格(用替身/重影表达愤怒、颠覆性的冲动;女性笔下的怪物是在寻求自我表达权力的女性,她有权从内部呈现;表里不一的负罪感,或戏拟)、监禁与逃跑(对子宫转为坟墓的恐惧;母性身份焦虑与对文学创造力的焦虑;注定被占有的客体被否定了获得精神超越的希望) 哈,今天读弥尔顿的女儿们部分,突然觉得之前困扰我的气质问题——“没什么女孩子气、跟谁都像兄弟”——仿佛也显得格外具有反抗性嚯!
评分上册的注释放到下册,反人类吗这是?!
评分看了上,主要看了JA的部分。有的分析一语中的,让我有了新的视界。但是下,关于CB的部分,以前听课听过。关于伯莎和Jane是一体双面的阐述,还是不太认同。反而是一册普及读物里关于JE和灰姑娘等童话的渊源,更加有特色。总的还说,很好的文论作品。中间有些章节,因为作家自己不太喜欢就跳过了。比如Eliot。所以有机会还会再读的。
评分本科的时候很吃这一套。现在长大了,觉得这样的批评方式空对空,没有现实意义。这本书带来的“坏”影响是,部分模仿者机械地批评,在文本中死命找寻一些父权压迫的影子,牵强附会。我理解两位作者作为女性的焦虑,也敬佩她们在应对各种批评(甚至直接冲淡/消解问题)时,坚持自我主张的勇气。可是,这都激不起我的触动,没啥共鸣可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