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关系演变的制度逻辑和实践过程

城乡关系演变的制度逻辑和实践过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折晓叶
出品人:
页数:468
译者:
出版时间:2014-11
价格:86.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16151242
丛书系列:社会发展经验丛书
图书标签:
  • 社会学
  • 城乡关系
  • 城市研究
  • 经济学
  • 政治学
  • 改革的中國政治經濟
  • 当代中国
  • 农村研究
  • 城乡关系
  • 制度逻辑
  • 实践过程
  • 社会变迁
  • 政策演变
  • 地方治理
  • 空间重构
  • 经济发展
  • 制度变迁
  • 社会结构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城乡关系是中国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之一,这一关系的失衡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最大的结构失衡。本书的研究,聚焦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前后60年的长时段,重点在于从社会关系结构转型的角度观察这一关系的变化。通过对制度安排和日常生活实践逻辑的双重关怀,所呈现出来的城乡关系,与一般经济学、城市学、城乡规划学所论有所不同。

本书在分析上侧重于城乡关系演变的各阶段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变迁主体所采取的对策,既包括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制度和政策设计,也包括城乡基层单位和民众的应对策略。通过将社会结构与社会行动结合在一起观照,提出各时期不同的“机会结构”、“互动机制”和“行动策略”,既为城乡关系的演变带来一定程度上的推进,又给其发展带来新的更为复杂的难题。正是在这些新旧问题和压力的交替作用下,城乡关系在进入一个个新的阶段时,后边都拖着一条长长的问题尾巴,表现出诸种与一般城市化和现代化理论不相一致的路径和实践。

作者简介

折晓叶,1950年生,1981年兰州大学经济学本科毕业,1981年参加南开大学社会学班培训,1984年南开大学法学(社会学)硕士毕业。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和社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长期从事组织社会学、经济社会学、农村社区发展和城乡关系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其研究成果论文主要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等刊物上,专著有《村庄的再造——一个超级村庄的社会变迁》(1997)、《社区的实践》(合著,2000)、《城市在转折点上》(1989)等。

艾云,1981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博士后、助理研究员。201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社会学博士学位。2009.1-2011.1 斯坦福大学弗里德曼国际研究中心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组织与制度研究、经济社会学。曾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The China Quarterly、Research in the Sociology of Organization上发表论文多篇。

目录信息

第一章 导论
一 城市与乡村之关系何以成为问题
二 城乡关系的几个研究视角
(一)冲突-融合论
(二)结构转型论
(三)统筹和一体化论
三 研究路径和分析框架:一个“机会结构-互动机制-行动策略”的分析框架
(一)日常生活情景和逻辑中的“结构-机制-行动”
(二)研究视角、叙事线索和方法
第二章 城乡关系的历史演变
一 农本经济延续下相对开放的城乡关系(1949-1952)
二 总体性支配下城乡关系的国家性建构(1953-1978)
(一)汲取乡村的内向型资金积累
(二)工业上下马与劳动人口进出城
(三)粮食短缺、“盲流”与城乡隔离制度的开端
(四)替代家庭经济组织功能的合作化运动
(五)全面分隔城乡的户籍制度
(六)城市“单位制”和农村“集体制”
三 乡村自主性增长下的城乡关系(1978-1984)
(一)地方自主权扩大对于城乡关系的影响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劳动力冗余的非农化
(三)农产品价格双轨制与城乡要素市场化流动
(四)财政包干与乡镇企业和乡村工业化
(五)小城镇发展对城乡隔离格局的弱化
四 竞争型增长下的城乡关系(1985-2002)
(一)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农业“三要素”留乡还是进城?
(二)劳动力流动与城乡职业分工体系的改变
(三)双轨制与城乡工业竞争性增长
(四)分税制与地方分成性增长和竞争
(五)开发区建设与县际城市化竞争
五 城乡统筹模式下的城乡关系(2002年以来)
(一)“多予、少取、放活”、“反哺”与统筹城乡
(二)二次分税制与地方政府经营模式的转换
(三)民工潮与区域间城市化竞争
(四)城乡统筹:县域城市化议题的提出
第三章 要素流动中的城乡关系
一 国家主导下的土地要素身份化:国家所有与集体所有
(一)国家总体性计划体制下城乡土地功能差异
(二)市场化改革与农村民间土地市场的兴起
(三)土地市场兴盛与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
(四)“还权赋能”:破解土地集体制与土地身份化的改革试验
二 人口城市化:人口、土地和户籍三位一体的结构与解构
(一)人口、土地与户籍三位一体的治理结构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人地分离”
(三)农民工进城与“半城市化”
(四)行政主导下的农民城市化:“进城”和“上楼”
三 农产品市场兴起:土地收益权变革与市场结构变迁
(一)城乡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
(二)农村工业化与城乡商品流通
(三)农产品市场一体化:农户经济与资本企业
(四)居民消费结构变化与农产品市场转型
(五)网络时代与农产品市场
四 资源资本化与资本下乡
(一)城乡资本的单向流动:农村资源资本化的困境
(二)“资本下乡”与土地产权制度改革
第四章 制度控制与“反控制”下的城乡关系
一 将行动者引入观察和分析中心
二 计划控制时代的反向机制
(一)瞒产私分:对农产品剩余控制的抵制
(二)“磨洋工”:对集体制生产控制的逃逸
(三)外出:对谋生手段控制的挣脱
(四)“盲流”:对“职业-身份”控制的摆脱
(五)工业进社队:对城乡产业分割的突破
(六)“包产到户”:对占有和经营方式控制的变革
三 从双轨制到市场化:乡村的“反控制”空间
(一)要素市场化交换:乡村的竞争机会
(二)乡镇企业:乡村工业化的反向“拉力”
(三)劳动力市场化流动:农民工流动对制度控制的消解
(四)村庄自然城镇化:城乡关系壁垒的打破
(五)边缘社区:城乡二元结构在城市内的复制与竞争
四 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合作行动的“反控制”意涵
(一)“乡”-方的反向视角和应对策略
(二)输入和回应:农村再合作制度的缘起
(三)农民依靠合作的“反控制”行为
(四)农民再合作主要针对和解决的问题
第五章 行政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下的城乡关系
一 从“双轨”到“权力-资本-市场”三重机制
(一)双轨治理:行政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基础
(二)资本如何将权力与市场加以联结
(三)行政权力和资本双重推动下的城市化浪潮
二 县域城市化项目经营的统合模式
(一)县域政府“统合化”新倾向
(二)“项目平台”:中央管制政策约束下地方的应对策略
(三)城市化“土地核心项目平台”的运作
三 城乡“一体化”的诸面向和新议题
(一)国家战略和地方行动
(二)部门下乡,项目进村
(三)资本借“项目”进村,农民被“腾地”上楼
(四)资本下乡,农民进城
(五)社会性基础设施建设
第六章 结语
(一)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难题
(二)城市化还是城镇化
(三)主体性建构和农民自组织参与
(四)“结构-机制-行动”取向的分析潜力
参考书目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分析框架清晰,文献资料详实,理论提炼到位,文句专业严谨。 是一本了解新中国城乡关系变迁的好书。 感觉读完了一本中国农村被剥削的血泪史。

评分

时隔两三年,终于把这本书读完了,感觉更多像是大型系统的关于城乡关系的文献综述,以后写这方面论文的话,肯定会用的到,写的还是很扎实的,研究城乡关系土地是绕不开的一个话题而且是很主要的话题,设计到土地又和产权关系财政体制联系的比较紧密,对于这块我还是很薄弱的,需要系统的去学习和了解

评分

时隔两三年,终于把这本书读完了,感觉更多像是大型系统的关于城乡关系的文献综述,以后写这方面论文的话,肯定会用的到,写的还是很扎实的,研究城乡关系土地是绕不开的一个话题而且是很主要的话题,设计到土地又和产权关系财政体制联系的比较紧密,对于这块我还是很薄弱的,需要系统的去学习和了解

评分

“地毯式”的城乡问题综述。

评分

2017.4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