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互聯網背景介紹
1.1引言
1.2我們共同關心的新事物
1.3人類與機器——矛盾的關係
1.4矛盾激化
1.5當今的互聯網
1.6從無綫電學到的
1.7研究網絡
1.8總結
2兒童與互聯網
2.1引言
2.2兒童在互聯網上做些什麼
2.3擔憂
2.3.1社會性發展
2.3.2對色情作品和仇恨不必要的接觸
2.3.3侵犯與欺負
2.4成為“互聯網專傢”
3網上的自我:人格和人口學的涵義
3.1簡介
3.2對於身份問題思考的新方法
3.2.1一個或多個自我:青春期的探索
3.3綫上自我的膨脹或去抑製行為
3.4網上人格特質
3.4.1網絡內嚮型人格和外嚮型人格
3.4.2網上其他人格特質類型
3.5從人口統計的角度看網上自我
3.5.1性彆與網絡使用
3.5.2性彆與玩遊戲
3.5.3年齡、種族、文化、及貧窮的影響
3.5.4老年人
3.5.5社會經濟水平和文化
3.5.6種族
3.6網上社會角色與不平等
4去抑製與互聯網
4.1去抑製的證據
4.1.1自我錶露和互聯網
4.1.2網絡紛爭和反社會行為
4.1.3網絡紛爭的實驗證據
4.1.4去抑製和萬維網
4.2網絡色情
4.3網絡去抑製的解釋:去個性化
4.3.1社會綫索的減少
4.3.2自我意識二因素論
4.3.3去抑製效應的社會身份解釋
4.3.4去抑製多因素解釋
4.3.5基於隱私的方法來解釋去抑製
4.4總結
5性心理:互聯網中的真實寫照
5.1一般趨勢
5.1.1互聯網上的性:根源和爭議
5.1.2性對新通信媒體的影響
5.2性對人類的意義:混沌係統方法
5.2.1宗教和文化影響
5.2.2性科學的新視角
5.3互聯網上的性錶達和性信息
5.3.1網絡新聞組和性心理
5.3.2萬維網上的性多樣性
5.4互聯網上關於性的政治、個人及社區方麵的解讀
5.4.1在約會網站遇見潛在伴侶
5.5結論
6網絡成癮:真的存在嗎?
6.1“網絡成癮”和“過度使用互聯網”的研究及其比較
6.1.1網絡成癮的早期研究
6.1.2易於過度使用互聯網群體的研究
6.2過度使用互聯網的心理測量學研究
6.3過度使用互聯網與某些心理特徵之間的相關研究
6.4網絡成癮的個案研究
6.5網絡過度使用行為為何會發生
6.6結語
7迴顧工作、社區及學習中基於計算機的交流
7.1簡介
7.2迴顧CMC和互聯網爭議
7.2.1為用戶和他們的網絡活動解綁
7.3CMC和互聯網的用戶
7.3.1在綫的內容與作用
7.3.2團體、網絡、與社區
7.3.3社交網絡
7.3.4基於關係紐帶的媒介使用觀點
7.4綫上與綫下的整閤
7.4.1綫上與綫下間的切換
7.4.2傢用情況
7.4.3成長的局限
7.5總結
8虛擬社會:驅動力、行業設置與安排、啓示
8.1簡介
8.2驅動力
8.3全球經濟
8.4政策和政治
8.5開明的和多樣化的人群
8.5.1信息技術的基礎設施
8.6現存的行業設置與安排
8.6.1遠程辦公
8.6.2虛擬團隊
8.6.3時間和地點的概念
8.6.4虛擬團隊技術
8.6.5虛擬組織
8.6.6虛擬社區
8.6.7電子民主
8.6.8虛擬博物館
8.6.9網絡日誌
8.7虛擬社會的睏境和啓示
8.7.1全球政策和經濟
8.7.2政治和政策
8.8開明的和多樣化的人群
8.9信息技術及其基礎設施
8.10總結和結論
9網絡自助和支持團體:基於文本互助的贊成和反對意見
9.1引言
9.2基於文本關係的心理學
9.3自助如同互助
9.4基於文本的互助
9.5重復調查的結果
9.6網絡自助團體的支持和反對
9.4.1在綫自助團體特有的缺點
9.7網絡支持團體和基於文本的團體治療
9.8基於文本的相互救援的研究中的倫理要求
9.9結論
10網絡心理醫生:擴大範式
10.1引言
10.2在綫專業議題
10.2.1擴大範式(我能從中得到什麼?請解釋!)
10.3研究概述:從研究到專業實踐
10.4綫上一綫下的聯係
10.5網絡性行為與潛在的傷害
10.6網絡空間中法律和道德問題的風險管理
10.7職業責任
10.8能力和實踐的範圍
10.9新興的臨床問題:網絡空間中的理論
10.10網絡治療的療效
……
11從媒介化環境到意識的發展(二)
12“全球腦”:自我組織的互聯網智能一集體潛意識的現實化
13網絡與更高層次的意識形態——一種超個人視角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