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戈,1968年7月出生,在陕西、甘肃、云南等地乡村,军营度过童年和少年时代。19852年考入军校从军.曾在部队任雷达技师,宣传干事。1994年调入解放军出版社,现为《军营文化天地》杂志副主编,发表散文随笔、文化评论、报告文学类作品百余篇。2000年起,业余时间收藏抗战文物、研究抗战史。偏爱从技术、战术、军人生存方式等军事文化视角,进行“微观战史”的写作。
松山战役,可能是在中国最无名的地方发生的最有名的战役。
松山战役(包括密支那、腾冲战役)是中国军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取得全胜的攻坚战。
当时参战的官兵们,虽然对抗战的最终胜利抱有信心,但是看到日军如此疯狂地顽抗,都不敢相信自己能看到胜利那一天的到来。很多人的想法是,拼光自己这一代人,杀死全部日本男人,也许中国才能熬到胜利那一天!
——余戈(本书作者)
余戈的这本书,有两个“正视”:其一,正视国民党军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正面表现;其二,正视侵华日军在军事行动上的严密作风。这是历史的态度。
(本书)从军事的、战役的、战术的乃至具体的战斗过程、具体的战斗细节切入去研究战争史。详实、真切、细致、可感,有具体日期、具体人物、具体地点、具体景象、具体过程,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嗅到硝烟,如听到枪声炮声,如面对怒江滔滔翻滚的浊浪,和对岸高崖上日军碉堡黑洞洞的枪眼。
——朱增泉(中将,《观战笔记》作者)
真实战史的血腥拼图。
《1944:松山战役笔记》像一块厚厚的板砖朝我劈面拍来时,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它的质量和沉重,也让我长长地吐出了一口鸟气:总算在期待了如此多年之后,看到了一部中国人自己写出的、放在世界战史文学橱窗里毫无愧色的作品。
即使如我这种以读战史为己任的读者,也很少读过如此这般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烈的血腥、烧焦的皮肉、滚烫的弹壳和刺鼻的硝烟味的作品,以致我至今闭上眼睛,都能马上想象出那片寂静的战场下,被太多的鲜血浸泡过的钢铁和铜的腥气以及暗红色的泥土!
——乔良(空军少将,《超限战》作者)
日本人认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上,只有三次是他们所说的“玉碎战”,也就是日本人被全部消灭的战役,它们分别发生在滇西的松山、腾冲和缅北的密支那。这三个地方都是中国人打下来的。
—— 余戈
详细还原松山战役。尽量详细到每一天每个人。日军的资料比较详细,国军则军官团的名字都不全。第一次看到这么详细的战争史。 日军只有1500左右的士兵防守松山阵地,不过松山阵地修筑了两年,非常坚固,日军又都战斗到最后一刻,国军对日军的防御阵地不够了解,虽然有美式装备...
评分“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腊勐乡的大松山,属横断山系高黎贡山山脉,由大小二十余个峰峦构成,海拔2200米的主峰顶上,北、东、南三面可俯瞰气势恢弘的世界第二大峡谷——怒江峡谷。怒江东岸的高山峭壁与西岸的松山对峙,形成惊涛拍岸、飞峰插云的怒江天堑。著名的滇缅公路经惠通桥...
评分今天终于把松山战役笔记读完了,确实有颇多想说的。 首先是,因为之前也读了不少描写战争的书籍,但大多属于大战争,宏观的,很少有聚焦于某个具体的战役甚至某场具体的战斗的。比如王树增先生,他的《远东:朝鲜战争》和《解放战争》写的都很好,我十分喜欢。但与余戈这本书...
评分我读《松山战役笔记》,虽然里面多的是表格,数字和地图,以及近乎平直的战争描述,却似乎来到了那个时光倒流后满目血光,满耳厮杀的战场上。我想这就是真实的力量。作者给我们打开了一扇门,透过它,我们看到了以前从来没有太多了解过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战役,和战场上那些或敌...
评分很长时间了,关心着关于滇缅远征军的种种事迹,于是我知道了腾冲、高黎贡山、仁安羌、......这些地名有着不同凡响的传奇色彩,同时也苞含着岁月的沧桑和民族的悲恸。松山战役死了7000人,印象深刻的一个传奇(大概是邓贤的《大国之魂》中的记述)是松山久攻不下,副军长...
中国远征军新28师,中国远征军第八军血染山河,这本看到我放声痛哭,“桓桓将士,不顾艰危。十荡十决,甘死如饴。” 这段正面战场的历史曾被共选择性遗忘,但每当雷电交加的雨夜,当地人都能听到松山上国军将士的冲喊声,厮杀声,这点毫不亚于上甘岭战役,比上甘岭更惨的是,这次我军将士是攻坚方。
评分虽然尽可能地搜寻还原战斗细节,但很多都无能为力。语言平实细致,史料整理消化得好。十荡十决,方克松山,才知战争之无情可怖,日军之疯狂坚忍,国军之英勇无畏。
评分国军,日军的陋习都暴露无遗。
评分《序章 他们在寻觅什么》 可以入选高中语文教材
评分《序章 他们在寻觅什么》 可以入选高中语文教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