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墨留青

竹墨留青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世襄(1914—2009),号畅安,祖籍福建福州,生于北京。我国著名学者、文物鉴赏家,毕生从事文物研究,曾任国家文物局文物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等职。王世襄先生学识渊博,研究广泛,撰成多部专著,涉及书画、家具、漆器、竹刻、金石牙角雕刻等多方面。王世襄先生的舅父金西厓为民国竹刻名家,王世襄受其影响,对竹刻艺术产生浓厚兴趣。金西厓著有《刻竹小言》,后经王世襄整理、增补,成《竹刻艺术》,对竹刻的简史、刻技、传品及艺术价值均有细致深刻的记述与评价,在竹刻界影响极大。

范遥青,1943年生于江苏常州,当代竹刻家,中国留青竹刻五杰之一,江苏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受祖辈熏陶,自幼擅作鸟笼及竹雕刻,对竹刻艺术产生浓厚兴趣,刻苦钻研。早年曾得著名竹刻家白士风先生指导,学习留青竹刻,后在王世襄先生指导下,潜心研究陷地深刻技术。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王世襄 著
出品人:
页数:245
译者:
出版时间:2015-7
价格:42.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807680734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王世襄 
  • 竹刻 
  • 文化 
  • 生活 
  • 生活书店 
  • 民俗文化 
  • *三联@北京* 
  • 艺术史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竹刻艺术盛行于明清时代,到清末开始衰落,其后几至绝响。王世襄先生受家学影响,对竹刻历史及其艺术鉴赏深有心得。20世纪80年代,常州农民范遥青一边务农,一边摸索留青竹刻,王世襄先生赞赏其作品与精神,从此开始两人密切的书信交流。从1983年至2007年,二十五年时间中,通信一百余封。在信中,王世襄先生不仅向范遥青指点竹刻艺术的审美要求,更鼓励他用功刻苦,试恢复竹刻史上失传已久的陷地深刻、透雕、高浮雕等手法。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首次将王世襄先生的书信与手稿呈献给读者。通过这一百三十五封书信,我们不仅可以了解王世襄先生对后辈不遗余力的培养与提携,也可以深入了解竹刻这一艺术形式的文化内涵与魅力,以及范遥青是怎样从一个农民手艺人成长为一代留青竹刻大师的。

我认为刻十件寻常的不如刻一件极精的。刻平时常刻的技法,不如刻没有试过的技法。只有这样才有长进和提高。我认为这就是奋斗的方向。因此我劝你试陷地深刻及透雕或高浅兼有的浮雕。

——王世襄致范遥青,1987年12月1日

三蛙皆不够精神,比较好的一件是正身伏地的一件,因为它属于“拙”的一类。刻件要拙则越拙越好,要巧则越巧越好,此理应知晓。如在不拙不巧之间,则全无是处。

——王世襄致范遥青,1989年6月1日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感觉各方面都不错,前有范遥青的竹刻艺术作品插图与王世襄书信往来的插图,纸张不错。

评分

【在 @雨枫书馆 翻书449】想想80多岁的老先生冒雨去给他求字,参加交流活动不忘带着他们的竹刻作品推广,真不容易。今天在美术馆看纪念鲁迅逝世80周年美术展——只研朱墨作春山,鲁迅提携版画家也是如此,比如1934年2月26日鲁迅致罗清桢信中写道:《韩江舟子》的风景,极妙,惜拉纤者与船,不能同时表出,须阅者想像,倘将人物布置得远些,而亦同时看见所拉之船,那就一目了然了。

评分

评分

之前想不到这也是一个门类。 有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