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尔诺贝利的悲鸣 在线电子书 图书标签: 切尔诺贝利 纪实文学 纪实 诺贝尔奖 灾难 S.A.阿列克谢耶维奇 外国文学 阿列克谢耶维奇
发表于2025-04-07
切尔诺贝利的悲鸣 在线电子书 pdf 下载 txt下载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2025
笔者结束语:书中人已经见过他人未知的事物。我觉得自己像是在记录着未来。
评分(No.23May4)在政治准确面前,谁都没办法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切尔诺贝利更像是一场“人祸”,与其说因为人类所发明的科技给白俄罗斯带来了灾难,更不如说在灾难之后政府对生命的藐视让人们蒙受更大的痛苦,为了维稳的消息封锁到特权阶级的辐射保护都在践踏着人民的利益。科技伦理是一个被忽视的话题,如果一个母亲连自己的婴儿都不能看一眼只是因为他/她辐射量过高,那人性何在。任何苦难都不能赋予意义,但讽刺荒诞的是,人们非要用苦难证明自己的价值和力量。切尔诺贝利比战争还要残酷,因为战争所带来的灾难有处可逃,战争可以有人承担责任,但切尔诺贝利找谁去背锅,在辐射云面前我们怎么逃?想想福岛就细思极恐,还有多少秘密没有被揭露…
评分最让人不寒而栗的是危难时直接被揪出地面的明晃晃的"链条": 国家利益与大过信息真实,政治力量大过科学诠释,外部维稳大过内部落实,人类与动物的生命价值以三六九等细分。普通民众面对全然无法理解的灾难表现出的无畏或恐惧都是弥散性的,而凭理性知晓实情的人没有话语权,执掌话语权的人不在乎什么实情。作者在后记中说认为"简单和呆板的事实,不见得会比人们模糊的感受、传言和想象更接近真相"。实际在阅读时也似乎隐约在接收感受的同时做着模糊的统计,在视角完全不同的叙述中累加起相似甚至重复的细节,使得整个事件上覆盖的马赛克细化了一些,色块变小,渐变愈发清晰。可这样的悲剧怎么会有尽头呢。
评分还是更喜欢这个名字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 关于死亡还是爱情
评分想起鲁迅先生的一段话“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斯韦特兰娜·亚历山德罗夫娜·阿列克谢耶维奇 Svetlana Alexandravna Alexievich
白俄罗斯作家,1948年生于乌克兰,毕业于明斯克大学新闻学系。她用与当事人访谈的方式写作纪实文学,记录了二次世界大战、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切尔诺贝利事故等人类 历史上重大的事件。
她曾多次获奖,包括瑞典笔会奖(1996)、德国莱比锡图书奖(1998)、法国“世界见证人”奖(1999)、美国国家书评人奖(2005)、德国书业和平奖(2013)等。因为独立报导和批判风格,她的独立新闻活动曾受到政府限制,代表作《锌皮娃娃兵》曾被列为禁书。1992年,她在政治法庭接受审判,后因国际人权观察组织的抗议而中止。她还曾被指控为中情局工作,电话遭到窃听,不能公开露面。2000年,她受到国际避难城市联盟的协助迁居巴黎,2011年回明斯克居住。
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目前她的作品已在19国出版,并创作有21部记录片脚本和3部戏剧(曾在法国、德国、保加利亚演出)。
★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真实记录切尔诺贝利核灾难事件
★“她的复调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
★“每一页,都是感人肺腑的故事。”
------------------------------------------------------------ -------------
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幸存者口述实录,每一页都是感人肺腑的故事
作者冒着核辐射危险,深入切尔诺贝利,采访当地幸存者
人类史上最惨烈的科技悲剧,今天的我们该如何避免灾难重演?
-------------------------------------------------------------------------
1986年4月26日,史上最惨烈的反应炉事故发生在切尔诺贝利。这是史上最浩大的悲剧之一。作者访问了上百位受到切尔诺贝利核灾影响的人民,有无辜的居民、消防员、以及那些被征招去清理灾难现场的人员。他们的故事透露出他们至今仍生活在恐惧、愤怒和不安当中。
本书将这些访谈以独白的方式呈现,巨细靡遗的写实描绘,使这场悲剧读起来像世界末日的童话。人们坦白地述说着痛苦,细腻的独白让人身历其境却又难以承受。
-------------------------------------------------------------------------
★《纽约时报》——每一页都是奇异而残忍的故事,就像那些残留在幸存者身上的辐射。
★《伦敦时报》——如同古希腊悲剧表演的合唱团,本书收录了众人的心声。短期之内,我们恐怕不会再有机会读到这般真实记录愤怒、愚昧、英勇和伤亡的文字。
★《每日电讯报》——从受访者的独白中,阿列克谢耶维奇创造了这样一种历史:无论离这些事件有多远,读者都能感同身受,如有切肤之痛。读完这本书,我才知道切尔诺贝利是欧洲的一场海啸,这场海啸不仅是由我们人类所造成的,而且还永无止尽。如果你对未来抱有好奇心,我强烈推荐这本书。书中的切尔诺贝利是个充满极端与未知的地方,一个现代科技发展造就的戏剧世界。
★《出版人周刊》——口语叙述的历史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充斥着面对命运时的无奈、艰苦卓绝的勇气,以及浓厚的黑色幽默……如同不可磨灭的X光透视着俄国人的灵魂。
★《国家》杂志——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这本杰出著作,忠实地记录着她那些白俄罗斯同胞的生命与死亡。本书终于将在美国上架……这是无与伦比的见证。
★《书目杂志》——书中记录着受污染的世界里骇人的生活。这些典型的故事分别传达出不同的声音:愤怒、恐惧、无知、艰苦、英勇、同情和爱。阿列克谢耶维奇冒着损害健康的风险,深入前线收集这些见证,把故事转化成令人难忘的精辟著作,我们只能期盼书中的灾难不会重现。
(刊于《晶报》深港书评·专题2015年10月18日 第A10版、A11版) 文/俞耕耘 S.A.阿列克谢耶维奇连续三年赔率领先,终获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这至少说明,这个名字虽不为国人熟悉,却自有得奖的道理。这位白俄罗斯女记者、纪实作家,1948年生于乌克兰,毕业于明斯克大学新闻学...
评分 评分切尔诺贝利的悲鸣 在线电子书 pdf 下载 txt下载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