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江苏高邮人,一九二〇年生。-九三九年就读于西南联合大学,为沈从文先生的及门弟子。约-九四〇年开始发表散文及小说。大学时期受阿索林及弗吉尼亚•吴尔夫的影响,文字飘逸。以后备尝艰难辛苦,作品现实感渐强,也更致力于吸收中国文学的传统。毕业后曾做过中学教员,历史博物馆的职员。一九四九年以后,做了多年文学期刊编辑。曾编过《北京文艺》、《说说唱唱》、《民间文学》。一九六二年到北京京剧院担任编剧,直至离休。著有小说集《邂逅集》、《晚饭花集》、《菰蒲深处》、《矮纸集》,散文集《晚翠文谈》、《蒲桥集》、《旅食集》、《塔上随笔》、《逝水》、《独坐小品》等。
我是个写小说的人,对于人,我只能想了解、欣赏,并对他进行描绘,我不想对任何人作出论断。像我的一位老师一样,对于这个世界,我所倾心的是现象。我不善于作抽象的思维。
我对人,更多地注意的是他的审美意义。
——汪曾祺
汪先生的好,是如今大多数中国作家身上没有的好。他那种夫子气,文士气,率性而真切,冲淡而平和,有大学而平易,阅人阅世深厚而待人待物随意。
——何立伟
汪曾祺先生的故乡是高邮,他写过很多与故乡相关的散文,像写故乡的食物,犹如张瀚的莼鲈之思,非常感人,而《孤蒲深处》这部小说集,也是描写故乡的人物,读起来也能感受到汪先生的思乡之情。 汪先生的小说都是短篇,读起来有时候会觉得意犹未尽,甚至有些突兀的结束了,比较感...
评分一 大概十年前了吧,刚到单位上班,人在异地,手上的业务又不很熟,我大约很是有些苦闷。 每天五六点钟下班,到食堂吃了晚饭,我就把自己关在单身宿舍里。出单位门一百多米是个十字路口,靠东路边上有对老夫妻摆的摊子,卖些水果、瓜子、粗制的点心,都装在长筒的厚塑料袋里...
评分汪曾祺先生写故乡高邮“本乡本土”的小说集。第一篇《小学校的钟声》,少作。以《受戒》(1980,此次未看)、《大淖记事》(1981)为最佳。次则《岁寒三友》(1980)、《八千岁》(不详,后一篇注明1983)、《异秉》(1980重写)。由此可见,80年代开头的二三年,可谓作为小说家的汪曾...
评分居然没书评。这么美的书。大概是别的集子里也收了这些文章,看这本集子的人不多? 作者说自己不是乡土文学作家,若硬要说,倒是“有点水气,却不那么有土气”。果真,篇篇是水。看着看着,仿佛见到了荷花、闻到了菱角的清香,听到了水声,踏上了田埂上的湿润的野草...... 看...
评分一 大概十年前了吧,刚到单位上班,人在异地,手上的业务又不很熟,我大约很是有些苦闷。 每天五六点钟下班,到食堂吃了晚饭,我就把自己关在单身宿舍里。出单位门一百多米是个十字路口,靠东路边上有对老夫妻摆的摊子,卖些水果、瓜子、粗制的点心,都装在长筒的厚塑料袋里...
筆下的人,全是活的
评分好喜欢这个书的装帧,好看。是汪曾祺的短篇小说集,给故乡高邮写的,第一次看他的书,感觉很不错。第一篇太奇怪了,让我对书的印象分大打折扣,之后的都是活灵活现,很有趣的。
评分手法是白描,人物却如水彩,见出异色,其构画的世相深沉老到,仿若汉画。乱世也好,太平也好,都写作成了一个清清白白的人世间。一切烟消云散,一支笔招魂成书。赤子之文,不无痛切。
评分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受戒》里的爱情,《岁寒三友》里的友情,其他许许多多作者把自己生活化到纸上的人情味,情真意切处会带来眼前一亮的欢愉跟感叹,命运捉弄处又几乎能润得我眼眶一湿雾蒙一片。汪老说自己的作品带水气而非土气,诚非虚言。
评分筆下的人,全是活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