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以降,无论其地位如何,士人都处在一种旦夕祸福、动辄有杀身之虞的境地里。音乐之于他们于是有了特别的意义,它不再是宴享娱乐时助兴的工具,不再是颂君王祈天地敬祖先的工具,而更是士人逃灾避祸、安置精神的一种生存方式。这种悲哀而无奈的方式中包含了朝不保夕的迷惘和感伤,也包含了异常活跃、异常非富的自觉的哲学思索。那么,这种方式又是一种存在的方式。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郭老师年轻时做的学问。上大学时就想找了读一直没找到,也好,那时候肯定也读不进去。现在有了些文化上与琴上的基础,感触更深。“到底意难平”,中国文化中,始终最亲近屈子那条线索,魏晋风度显然更接近“骚”而不是那么“道”,当然,换了我显然是不会把鲁迅算上的。
评分郭老师年轻时做的学问。上大学时就想找了读一直没找到,也好,那时候肯定也读不进去。现在有了些文化上与琴上的基础,感触更深。“到底意难平”,中国文化中,始终最亲近屈子那条线索,魏晋风度显然更接近“骚”而不是那么“道”,当然,换了我显然是不会把鲁迅算上的。
评分【谢谢猫老师赠书厚意】翻开这本书的时恰逢心情波澜之际,读来颇有“于我心有戚戚焉”之感。内容铺排极好,材料、分析、赏析均有着力,是基于材料的对历代音乐接受与理论非常全面的描述,并透过一代代人的“音乐观”窥探他们的精神风貌。书序言的观念也很让人欣喜,“在书主题之外说一些别的什么”正是这些“别的什么”驱动着作者成就这部作品。
评分郭平老师的早年之作,探讨魏晋时期的士大夫音乐,与当时文化、社会氛围和士人群体心理之间的关系。作者采取的主要还是文学、文艺学、艺术学的文本阐释与分析的路径,并没有吸收太多的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然而文笔流畅深邃,分析精彩深入,对于新文化史、音乐史和音乐社会学、音乐人类学等领域的相关读者和研究者来说,都有参考价值。
评分【谢谢猫老师赠书厚意】翻开这本书的时恰逢心情波澜之际,读来颇有“于我心有戚戚焉”之感。内容铺排极好,材料、分析、赏析均有着力,是基于材料的对历代音乐接受与理论非常全面的描述,并透过一代代人的“音乐观”窥探他们的精神风貌。书序言的观念也很让人欣喜,“在书主题之外说一些别的什么”正是这些“别的什么”驱动着作者成就这部作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