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治时期因军纪严明、遵守国际法等而在国际上受到很高的评价日本陆军,却在昭和时期因虐待俘虏、杀害平民等而臭名昭著。曾经走在时代前列的日本陆军为什么会异化成反近代的象征呢?日本防卫大学教授户部良一以“近代化”与“成长”为关键词,力图在历史的连续性中解明这一谜团。
户部良一,1948年生,日本历史学者。京都大学博士,专业为日本政治外交史。现为帝京大学文学部史学科教授、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名誉教授、防卫大学校名誉教授。
“下克上”三个字,左右了日本整个战国时代。在明治维新之后,军队尤其是陆军的近代化过程中,“下克上”的魔影依然若隐若现。 在近代化的大背景下,军队的职业化程度越高,其非政治化或者说国家化的程度就越高,这应该是政治学的常理。但是军队由过去藩属武士组成的这个命题在...
评分很有启发 户部是认为,日本军官的结构从明智以来到大正时期有个转变,以前是士族为主,所以在集权过程和近代化中,地方利益以及传统的士族(武士阶层)阶层利益受到触动,士族就动辄发起的骚乱,后面变成了平民构成军官的主要来源,当日本经济走向现代化,全球化,在这一经济...
评分作者对日本陆军的渊源和发展有比较理性的分析,指出军人通过暴力手段干预政治,是封建武士的精英意识使然,我想这或许也是近代日本由忠君向报国演进而形成“国民观”的结果之一。同时,作者认为帝国陆军的精神力量是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承认大本营本末倒置,以为精神力量能...
评分 评分“下克上”三个字,左右了日本整个战国时代。在明治维新之后,军队尤其是陆军的近代化过程中,“下克上”的魔影依然若隐若现。 在近代化的大背景下,军队的职业化程度越高,其非政治化或者说国家化的程度就越高,这应该是政治学的常理。但是军队由过去藩属武士组成的这个命题在...
倒幕成功后,各藩藩兵组成的御亲兵和镇台兵桀骜难管。为巩固权力基础,组建效忠明治政府的军队,向全民征兵,取消武士特权。西乡隆盛下野时出身萨摩的近卫兵不顾天皇两次挽留大举辞职,加上自由民权运动影响军队等诸多因素,军队进行改革,统帅权独立,直属天皇,本意是防止军人干政。 以尊王名义倒幕的明治政府领导人担心政敌同样利用天皇反对政府,故神化天皇并使其超然于政治。忠君爱国、武士道这些观念也是近代构建,明治初期农民同样抗拒征兵,多次暴动。天皇万世一系神话的真相不如说是因为日本近代以前未走出封建时代,有力诸侯没有足够权威取而代之。就如周朝也维持了八百年。 近代化改革中一面是构建民族国家的需要,一面是对自由过度和西化过头的忧虑。自身军国及愤青传统,对外军事冒险的成功,经济危机,诸多因素相互交织导致军国主义。
评分明治维新那代人之后的日本军人,可以说只会用打战的头脑考虑政治,最后带着国家暴走到那条不归路
评分写得不错,尤其是前半部明治维新到日俄战争部分。一般人写陆军史,恐怕只会看过现代化过程中军事现代化的方面,户部良一则看到了军事现代化倒逼日本社会现代化的一面。
评分理论框架清晰可见,对亨廷顿的理论也有基于实证分析的补充和挑战 我的日本陆军史入门读物 不过作者试图在序言中回应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 关于与日本整体现代化的互动、陆军的精神构造、转型过程中的陆军设计等内容都是精要所在
评分日本历史学家的水平确实不如英美,甚至不如中国大陆史学界水平,文笔枯燥宛如教科书,一味描述日本军事制度和法规演变,絮絮叨叨东拉西扯,对惊心动魄的战略决策、战术变化以及复杂的战争战役成败得失毫无剖析(我怀疑此作者压根不具备这种分析头脑和学术底蕴),只能靠繁多的图表体现小日本的细致,但三观全歪:对日寇历次侵略罪行轻描淡写,毫无道德观,甚至精心加以狡辩,公然为诸多罪行洗地,将责任推诿到中国方面(旅顺大屠杀都赖清朝,南京大屠杀都赖国民党)。PS:麦克阿瑟说小日本这个民族的“精神年龄只有12岁”真是至理名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