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纳德·马拉默德(1914-1986),美国作家,与索尔·1贝娄、菲利普·罗斯、艾·巴·辛格齐名。马拉默德出身于美国一个俄国犹太移民家庭,二十二岁毕业于纽约城市学院,二十八岁获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
马拉默德的主要作品有《魔桶》(1959年美国国家图书奖)、《修配工》(1967年美国国家图书奖、普利策文学奖)以及《抽屉里的男人》(1969年欧·亨利短篇小说奖)等。他的作品大多反映底层犹太人的困苦生活,风格幽默而含蓄,色彩浓重而明朗,笔端饱含着同情小人物的悲悯精神。
《魔桶》收录了马拉默德的十三个短篇故事,地点有纽约也有罗马。他以强烈的城市现实主义色彩融合意第绪谚语和少许艺术魔力,诉说着鞋匠、鸡蛋对光检查员、媒人等小人物的生活。主题承袭了一贯的失败、挫折、疲惫、孤独、衰老等元素。这是一份可悲的清单,然而每个故事都带上了充满讽刺意味的幽默感和果敢的幻想。
这是一本描绘纽约和移民经历的书,是现代美国短篇小说的亮点,其他类型的作品极少有能把挣扎、沮丧、心碎以如此愉悦和艺术的笔触描绘出来的。
——————————————————————————————————
一出小人物演绎生死悲欢的舞台剧
他们或被人凌辱,或堕落风尘,或蒙冤入狱
却依然寻求生活的真谛,热切地向往幸福
马拉默德用充满人道主义的眼光观察世界,以犹太人的坎坷命运来展现现代人共有的命运
你能爱一块石头、一把扫帚、一种虚无吗?他敞开胸膛,击打着一条条肋骨,咒骂自己为什么相信了那些根本不值得相信的东西。(《天使莱文》)
这本书给我开了第三只眼,在关于二战中犹太人的灾难这个问题上。一直以来,我只知这个民族在二战中遭受到的巨怆,有关他们的沉重,哭泣,哀伤,世界每个角落尽知。而关于他们在战后的恢复崛起,我们很多都将之归于他们的商业天赋。起码,这是我的认知。直到读完《魔桶》,才一...
评分马拉默德的这个短篇集子随便翻翻像极了欧容的电影《登堂入室》片尾的那个公寓的画面——每个带落地窗的阳台都能看出一些故事在上演,“每个房间都有办法进入”:只需要翻开这本书。逐篇读完后也不是这个画面了,倒像是亲手挖开了一个一个蚁穴,每一个cell里都有蚂蚁,因为突然暴...
评分 评分 评分3.5
评分一群悲惨可怜的小人物合集,没有谁比谁更幸运。
评分3.5
评分几年前,我头一次读马拉默德,读到他的长篇小说《伙计》,深深被这部作品所折服。他对于边缘人物的刻画,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对于内心活动的描写都堪称大师级,本是三流故事,硬生生被他写成了一流小说。马拉默德与同是犹太人的罗斯一样,只用“一招”就击中了我(罗斯靠的是《凡人》),两位作者虽然好的不同,但都有直指人心的力量。此次读他的短篇小说集《魔桶》,再次重温了马氏的魔力——所谓魔力,大抵可以等同于马拉默德对于底层人物以及他所属种族的同胞的关怀与反思。十三个短篇小说中,个人最喜欢的篇目有《头七年》《天使莱文》《湖畔女郎》《夏天的阅读》以及《魔桶》。相对而言,马拉默德较长的短篇(抑或是中篇小说)要比稍短的短篇写的更精彩,临到结尾处往往有让人意想不到的高潮出现,这既给人阅读上的快感,同时也引人思索。
评分一群悲惨可怜的小人物合集,没有谁比谁更幸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