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斯年

傅斯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汎森(1958— ),历史学家,台湾中研院院士。曾任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2003—2009) ,特聘研究员。台湾云林人。就读于台湾大学历史系、历史研究所。 1993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同时升任史语所副研究员、研究员任教于台大历史系及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主要从事思想史、学术史及史学史研究。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王汎森
出品人:
页数:385
译者:王晓冰
出版时间:2017-6
价格:CNY72.00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108059567
丛书系列:当代学术
图书标签:
  • 傅斯年 
  • 王汎森 
  • 传记 
  • 思想史 
  • 知识分子 
  • 近代史 
  • 历史 
  • 学术史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那是一个解放的时代,那是一个失范的时代;那是一个充满着无限可能的时代,那是一个让人无所适从的时代。这样的时代,将一代知识分子陷入了种种的两难。傅斯年便是身处其中的个体。

作为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学者、政治家、社会批评家以及学界领袖的傅斯年,是20世纪中国最有影响、色彩最 丰富的人物之一。作者利用台湾史语所珍贵的“傅斯年档案”和《傅斯年全集》等第一手材料深入研究,在整个时代思想、学术的脉络下看傅斯年的人生道路,更是借由傅斯年一窥一代知识人的思想、心态的起伏变化,以求将傅斯年的个案带到中国现代思想史中两个更广泛的主题上来,即五四青年的文化反传统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在中国建立一个学术社会进程中的成功与挫折。

增订本新增附录一篇,讨论1920年代中国思想界的论争。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去年端午渡口书店放了一次中研院史语所的纪录片我才第一次知道傅斯年的名字。片子讲成立于1928年的史语所因时代动荡,历九次迁徙,最终于1954年定址台北南港。 1928年国民政府决定筹设全国性最高学术研究机构——国立中央研究院,请当时的大学学院院长蔡元培兼任中央研究院院长...  

评分

张耐冬/文 随着“民国热”在大陆日盛,有一批曾被历史书写隐去的人物日渐成为话题的中心。当然,“民国热”只是一种折射现实的思潮,本身不具有深入研究时代与人物的目的,此风浸染之下,被热议的人物为人所知往往是通过掌故或轶事之类的片断记载。 从乐观的角度来看...  

评分

“我本以不满于政治社会,又看不出好路线来之故,而思遁入学问,偏又不能忘此生民,于是在此门里门外跑来跑去,至于咆哮,出也出不远,进也住不久,此其所以一事无成也。”——傅斯年 12月20日是傅斯年忌辰,1950年,一生好抨击政府的傅大炮在议会被质询台大行政管理时,悴死于...  

评分

话说,三十年前,毛主席还是个图书管理员,受五四文化影响,来到北京。 这时的傅斯年,已经是知名学生运动的领袖,而且并非不学无术,学业也非常好。 毛崇拜傅斯年,可惜傅斯年太忙,没时间和这个湖南佬聊国家,世界,哲学和未来。 两个人的命运就此错开。 傅斯年来自孔孟之乡...  

评分

“近代的歷史學只是史料學,利用自然科學供給我們的一切工具,整理一切可逢著的史料……我們最注意新資料的獲得……我們最要注意的是求新材料。……總而言之,我們不是讀書人,我們只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頁86) “史學即史料學”一語,後人有贊成,有反對...  

用户评价

评分

本书很好体现了王汎森学问家的特色,还不像后期作品那样炫技式地跨学科杂耍。他把傅斯年放在“后传统”、“后科举”、“后古史辨”的时代下来讨论。通过傅斯年看这一代知识人的思想、心态的起伏变化。那一代知识分子常常陷入所谓的“两难”中,这种“两难”的主要来源是由于傅斯年这一代人正处于一个传统秩序全面崩溃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中,旧的规范已经失去了约束力,但新的规范和伦理尚未建立。这样的时代既是解放的时代也是无所适从的时代,各种论述在争夺话语场,企图成为领导性论述并获取群聚效应,从而建立新秩序。那么,为何胡、傅等人会使实证色彩的历史考证派成为文化界的一时主流?一方面是与西方的科学精神接榫,另一面也是受清学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在后传统时代,人们心中急切地想掌握客观而确定之物,拒绝韦伯般充满问题和紧张的体系。

评分

还是罗志田的胡适传写的好啊‖评文笔好的,真读了吗,浓浓的翻译腔

评分

值得载入本人史册的时刻

评分

读如是著作,使人常存自惕自励之心。即使是近人评传,也予人穷尽史料之感。

评分

本书很好体现了王汎森学问家的特色,还不像后期作品那样炫技式地跨学科杂耍。他把傅斯年放在“后传统”、“后科举”、“后古史辨”的时代下来讨论。通过傅斯年看这一代知识人的思想、心态的起伏变化。那一代知识分子常常陷入所谓的“两难”中,这种“两难”的主要来源是由于傅斯年这一代人正处于一个传统秩序全面崩溃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中,旧的规范已经失去了约束力,但新的规范和伦理尚未建立。这样的时代既是解放的时代也是无所适从的时代,各种论述在争夺话语场,企图成为领导性论述并获取群聚效应,从而建立新秩序。那么,为何胡、傅等人会使实证色彩的历史考证派成为文化界的一时主流?一方面是与西方的科学精神接榫,另一面也是受清学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在后传统时代,人们心中急切地想掌握客观而确定之物,拒绝韦伯般充满问题和紧张的体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