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穎,1967年生於山東,復旦大學中文係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曾獲得第四屆華語文學傳媒大奬·文學評論傢奬、第一屆當代中國文學批評傢奬、第六屆魯迅文學奬、第十屆國傢圖書館文津圖書奬等多種奬項。
主要作品有: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著作《二十世紀上半期中國文學的現代意識》《瀋從文的前半生》《瀋從文的後半生》《瀋從文九講》《瀋從文與二十世紀中國》等;
當代文學批評集《棲居與遊牧之地》《雙重見證》《無能文學的力量》《置身其中》《當代批評的文學方式》等;
隨筆集《迷戀記》《有情》《風吹小集》《讀書這麼好的事》等。
新文化晨曦時刻的兒女,那麼一些難以抹平的個體,經曆各自麯摺跌宕的人生。
繼《瀋從文的後半生》《瀋從文的前半生》之後,《九個人》是復旦大學張新穎教授又一部人物傳記力作。這本小書講述瞭瀋從文、黃永玉、賈植芳、路翎、穆旦、蕭珊、巫寜坤、李霖燦、熊秉明這九個人相異而相通的命運。
除瞭瀋從文,其他幾位大緻可以看作一代人——齣生在一九一〇年代至二〇年代前幾年之間,到三〇、四〇年代已經成長甚或成熟起來。他們不同於開創新文化的一代,也不同於之後的一代或幾代。他們區彆性的深刻特徵,是新文化晨曦時刻的兒女,帶著這樣的精神血脈和人格底色,去經曆時代的動蕩和變化,去經曆各自麯摺跌宕的人生。
這九個人的故事,自然交織進二十世紀中國的大故事;與此同時,卻並未泯然其中,他們是那麼一些難以抹平的個體,他們的故事不隻屬於大故事的動人篇章,更是獨自成就的各個人的故事。
以参加朋友读书活动为契机,我读了这本《九个人》。初看书题以为是采访文稿一类的作品,实则是一本散文形式的传记,讲述了沈从文、黄永玉、贾植芳、路翎、穆旦、萧珊、巫宁坤、李霖灿、熊秉明九位先生的一些往事。 坦白来讲,其中有四位、包括作者张新颖本人我都是第一次听说,...
評分终于在2月的第一个凌晨读完了这本书,读到最后熊秉明的艺术史观,也沟连起从陈丹青、从木心、从傅雷,从蒋勋等处传授的艺术观念:“人”是第一位的,人的感情,人的思考,人的痛苦和爱,也得悉与搜索《熊秉明全集》一套,共10本,列入接下来的购书计划中,张新颖老师作为贾志芳...
評分沈从文、黄永玉、贾植芳、路翎、穆旦、萧姗、巫宁坤、李霖灿、熊秉明。借由九个人,牵扯出80年代整个中国土地的文人命运。 时代的流离与命运的艰难,幻化成无比天真的文学和艺术。 大师们无数九死一生的经历,凭着对学术与知识的热爱以及始终天真的良善信仰终于蜕变成平静豁达...
評分 評分一种计划外的阅读,特别是上周正好去武康路的巴金故居好好看了一番,巴金一家1955年搬来此处,直到2005年逝世均住在这栋花园洋房里,一楼进门左侧餐桌上方便是黄永玉画的大幅巴金人物画,展柜里有与沈从文等人的通信,二楼的几个书柜保存了作家当时写作和翻译使用的大量外文书...
《瀋從文的前半生》和《瀋從文的後半生》的補充,一般隨筆的水平。
评分“須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凜然生氣。” 嚮藝術傢們獻上我微小的敬意與愛。 人世慘淡可哀,而你們風骨不摺。
评分很快讀完,無限悲痛,感覺要幾天走不齣來。張新穎寫人溫潤如玉,是對這些高潔靈魂赤誠的仰視敬重。在那個糟蹋毀人的年代,隻有他們會對人的墮落羞愧得抬不起頭來,也如“刀刃若新發於硎(巫寜坤)”。在狂風驟雨中,仍能清醒深刻去思考曆史國傢和人生的命運,超越受害者的身份,創造一些留給時間檢驗的事業(瀋從文),或權當做個實驗品(熊秉明),做我(黃永玉),將磨難鍛造成安靜的詩性存在(路翎)。最感懷穆旦與蕭珊清澄明亮的友情,讓他們在那種環境尚能有所依托,留存美麗的記憶。而一旦沒有那個人,人終於會讓自己變成瞭一個他人不解的謎。
评分從《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到陳徒手的《人有病,天知否》《故國人民有所思》,再到張新穎的《瀋從文的後半生》《瀋從文的前半生》和《九個人》。相信許多人都和我一樣常常癡迷沉淪於這段曆史與敘述中不可自拔,沉痛,哀傷,難過,又仿佛被注入瞭一種錚錚力量。你應該心痛,應該難過,應該接受這種閱讀過程中情緒的損耗,這同時意味著你仍擁有良知,它在清醒,它在堅固。
评分超脫受害者的身份來看時代裏的人 真的很重要 很重要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