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1903-1950)
英国作家、记者、社会评论家。
1903年出生于印度;1917年受教于英国伊顿公学;1921年被任命为英国在缅甸的殖民警察,后因厌倦殖民行径、痴迷写作而辞去公职;1927年回到英国,开始了长达四年的流浪生活;1936年参加了西班牙内战,不幸负伤。他的一生短暂,颠沛流离,但始终以深邃的洞察力和犀利的文笔记录着他所生活的时代,并做出了超越时代的预言,被誉为“一代人的冷峻良知”。
代表作为《一九八四》和《动物农场》。
傅霞
本科、硕士均毕业于浙江大学,现为浙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曾赴英国剑桥大学从事学术访问研修。已出版译著《童年》《雷切尔·卡森》《一九八四》等,其所译诗歌《当你老了》《病玫瑰》等入选全国英语专业《英美诗歌》教程,读者赞其译文“温暖、干净、流畅”,“有余音绕梁的效果”。
一九八四年,在经历一系列战争与合并后,世界只存在三个超级大国——大洋国、东亚国和欧亚国。温斯顿生活在老大哥统治下的大洋国,而这里,和其他两国一样,到处都是电屏幕(一种监视器),每个人都生活在思想警察的监视下,历史每天都在按照党的需要被改写。
作为外围党员的温斯顿打心眼里厌恶老大哥。一日,他偷偷从一家杂货铺买了一本红色日记本——原则上党史不允许写日记的——开始写日记。当他和在小说司工作的朱莉娅违反党的政策开始秘密偷情时,思想警察便悄悄盯上了他……
奥威尔的《一九八四》与英国作家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及俄国作家扎米亚京的《我们》并成为“反乌托邦三部曲”。该小说已经被翻译成数十种语言,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1923年至今最畅销的100本英文小说之一。
《1984》中有一个很小的细节,读到的时候我惊了一跳。 大洋国的外围党员每天早晨醒来之后,都要在电幕的监视下做一套体操。其中有一节“指尖碰脚趾”的动作,是温斯顿最痛恨的。每次一做这个动作,他都会“从脚踵到屁股感到一阵剧痛,最后常常又引起咳嗽的发作。”他原本正陷于...
评分 评分 评分《一九八四》的伟大是不用任何废话的,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伟大的预言。甚至有人称这本书为“社会政治幻想小说”。 和我对《动物庄园》的评价一样,中国人喜欢《一九八四》是不言而喻的,因为他们有着非常切身的体会。以至于我总是怀疑,《一九八四》能够在中国出版,都是一件令...
评分战争即和平, 自由即奴役, 无知即力量。 匆匆阅过,显然并没有完全读懂。特别是第三部改造温斯顿那章,党内部的人简直就是一群狂热追求权力神经错乱的疯子,没法理解是什么把他们凝聚在一起,最终的目的又是什么。“双重思想”我的理解就是极端的唯心主义。 对于书中的部分价值观还是认同的,某种意义上我们也确实身处其中。
评分隔了时间的长河回看,那些不甚明了的,正逐渐了然于胸;那些横亘在胸口的郁结,正渐渐弥散开来。重读此书,额头不必汗涔涔,眼眶无须泪潸潸。那些政权和口号的轮回,是天体的运行轨道,我们将在自由的恒星陨落时,聆听凄清的终曲。别再摇旗呐喊了,那栗树下有电屏幕;别再痛彻心扉了,那锁孔里有窃听器。背景的宣传画依旧绚烂夺目。那故事是过去的预言,眼下的脚印,最终的归宿。我们,无从幸免。
评分老大哥在看着你。 包括我现在写下点什么的时候。 算了,不写了。
评分厌恶人类的理由又多了一条,人不会放弃追求权利,纯粹的权力。而历史和现实都证明着,那些追求权力的人最终要把所有人作为人的属性抹杀掉,才能得偿所愿。那一天也许不会很远,而整个人类社会也会因为那一天的到来而彻底消失,变成一个牢笼,一摊烂泥。
评分黨永遠是對的!我愛習大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