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如烟》所收的八篇作品是潮湿了阴沉的,也是宿命和难以捉摸的。因此人物和景物的关系,以及他们各自的关系都是若即若离。这是我八十年代的努力,当时我努力去寻找他们之间内部的联系方式,而不是那种显而易见的外在逻辑。
余华,1960年4月3日出生,浙江海盐人。在文革中读完小学和中学,此后从事过五年牙医。1983年开始写作,至今已出版长篇小说3卷、中短篇小说集6卷、随笔集3卷。其中《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有影响的十部作品”。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荷兰文、挪威文、韩文和日文等国外出版。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2002年)、美国巴恩斯-诺贝尔新发现图书奖(2004年)、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
每个人都有青涩的时候,余华也不例外。 书中收录的短片,都完成于80年代。风格很阴郁,那时的余华,还迷恋于叙事本身,迷恋于叙事和文字的作者,是不成熟的。 我们大多是从《活着》开始读余华的作品,这是一个太高太高的起点,以至于在之后的这么多...
评分时隔多久再一次拿起余华的小说,去感受那些光怪陆离的生活,去看看那些冷血冷漠孤独敏感却又无助的时空。从一开始接触《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就对他产生了莫名的喜欢,但是时间越来越就这种当时为之大火的先锋派文学,不过都是时代的产物,顺应时代的新奇出来的宁馨儿。就想...
评分我部门有个领导叫余东,挺好的一人。 前些天有一同事问我,“他写过很多小说,你有读过么?” “啥小说?” “《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我胆小如鼠》等等,都是他写的呢。” “啊!原来他就是那个著名的小说作家啊!我才知道呢!”知道这事儿后,我对他变更加敬重。 这是...
评分《世事如烟》这本书是余华一九八六年到一九九八年的写作旅程。 余华在自序中写到,写作使我拥有了两个人生,现实的和虚构的,它们的关系就像是健康和疾病,当一个强大起来时,另一个必然会衰落。当我现实的人生越来越平乏之时,我虚构的人生已经异常丰富了。 而《世事如烟》中...
评分收录了作者余华的六篇短篇小说,两篇中篇小说。 按照作者自己的话,这“八篇作品是潮湿和阴沉的,也是宿命和难以捉摸的”。潮湿和阴沉的感觉确实笼罩着所有八篇作品,甚至常常是压抑和血腥的。至于宿命,实际上是作者对人性的一种绝望。比如,《难逃劫数》和《世事如烟》中,...
早期作品。很阴冷。
评分这属于余华早期作品,他先锋时期的代表作品集。早期的余华的作品多倾向描写宿命与死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可能和他的童年有关(在医院里度过)可能和他从业经历有关(他做过牙医),他的作品对于死亡的叙述,格外的赤裸,这也使他的早期作品不免蒙上了暴力美学的色彩。作家对于“死亡”这一主题的沉迷,更可以折射出作者对于人生的独特感悟,这也直接影响了作者的第二个时期的创作风格朝向悲天悯人的方向发展,第二时期代表作如《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这部短片小说集,每个故事构思独特,在情节设置上颠覆了传统小说的叙述结构
评分重读十八岁出远门让我又想到当时的生活状态
评分重读十八岁出远门让我又想到当时的生活状态
评分推荐里面的两篇作品《十八岁出门远行》和《世事如烟》。《世事如烟》写得非常好,读着有鸡皮疙瘩,心肌梗塞的感觉,但平静如水的结尾让读者仍想看第二次来理清思绪。至于《十》那篇,每个人都会对别人有所掠夺,既然来到这个世界就做好这个觉悟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