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梵林墩去的人

到梵林墩去的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尉天驄

作家、文學評論家、政大中文系名譽教授。

一九三五年生,原籍江蘇碭山,一九四九年隨國民革命軍遺族學校來台,政大中文系畢業;勤於教學、讀書、寫作,定居台北木柵至今。

一九五九年五月四日,尉天驄自王藍、陳紀瀅手中接辦《筆匯》雜誌,標明「革新號」,與過去黨國色彩切割,強調青年人為主體,引介西潮,擴展在地視野。《筆匯》停刊後,一九六六年創辦《文學季刊》,姚一葦、王禎和、劉大任、黃春明、王拓、七等生、陳映真、施叔青均為該刊重要撰稿人;堪稱「台灣鄉土文學的源頭」,對台灣文學的發展影響巨大。該刊接續於一九七一年轉型為《文學双月刊》,一九七三年改名《文季》季刊等系列;自五○至八○年代,尉天驄傾力興辦雜誌、主持編務,卓然為台灣文壇的拓荒者與傳播者。

曾獲:巫永福評論獎,兩屆金鼎獎文學圖書獎,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貢獻獎。

著作:評論集《文學札記》、《路不是一個人走得出來的》、《民族與鄉土》、《鄉土文學討論集》(編著);小說集《到梵林墩去的人》;散文集《天窗集》、《眾神》、《理想的追尋》、《棗與石榴》、《回首我們的時代》;學思歷程回顧《荊棘中的探索:我的讀書札記》等。

出版者:聯合文學
作者:尉天驄
出品人:
页数:380
译者:
出版时间:2019-5-22
价格:NTD38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9863233039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聯合文學 
  • 短篇小說 
  • 文學 
  • 小说 
  • 小說 
  • 尉天驄 
  • 台灣文學 
  • 台灣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你不該躲在屋角裡一個人哭,

年輕人該到梵林墩去。

沒有甚麼地方的風像梵林墩的那樣柔……

尉天驄/短篇小說集

▌尋覓種種掃除陳腐、一新耳目

足以誠實表達心情的實驗風格

諸如海明威《老人與海》文字的簡淨與孤寂、貝克特《等待果陀》劇場中前言不對後語的荒謬,又或如雷奈電影《廣島之戀》中不同時空的夢幻交疊……這些受戰後存在主義影響的西方藝術風貌,同時帶動了台灣一代新文藝的各種實驗。從尉大哥的小說裡,便也可以看到一份「為伊消得人憔悴」的浪遊和尋索。——奚淞

▌我的年輕時代所體驗的種種,

也許就是這個時代的一些面影吧

一個人只有面臨某種困境,才能體認出羅曼蒂克的情緒的蒼白,只有面對自己的弱點,才能撕去自身的「偽裝」……我們寫作,把作品聚在一起,讓它像一面鏡子照出我們的弱點,一方面也投入世界去作為彼此間的交通。——尉天驄

▌年輕人:「人最可悲的是對自己沒有了自由」

一部充滿實驗性、高度象徵,飽含韌性與氣氛的作品

十三個短篇故事,分別來自作者三個階段的小說成就:開首五篇〈母親〉、〈內陸河〉、〈匍匐之秋〉等描繪主人翁忽明忽滅的心理狀態,是最純粹的現代主義文學創作;中段〈大山〉、〈到梵林墩去的人〉到〈艾玲達!艾玲達!〉諸篇則是個人風格代表作系列,大量的對白敷演現代人的心靈風暴;在表面看似「虛無、蒼白、病態」的美學意境之下,實則跳動著對「生命、愛情、自由」勇於探索的年輕心靈。

與前此大不同的壓卷作〈唐倩回台灣〉,獨具議題性,見證當年文學運動風潮歷變後,一代知識分子們對自身理念與任務的反省。

特別收錄

‧著名劇作家姚一葦論〈到梵林墩去的人〉,為其少數對小說家作品之重要評論。

‧散文名家王鼎鈞特寫〈被殺者〉的結局發展,堪為短篇創作的觀摩範例。

‧廖任彰專論《尉天驄與臺灣現代主義文學運動》節錄,深度分析創作理路。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每一天散文,都真挚而不煽情,质朴而不流俗。作为尉天骢先生的遗作倍感珍惜。

评分

每一天散文,都真挚而不煽情,质朴而不流俗。作为尉天骢先生的遗作倍感珍惜。

评分

每一天散文,都真挚而不煽情,质朴而不流俗。作为尉天骢先生的遗作倍感珍惜。

评分

每一天散文,都真挚而不煽情,质朴而不流俗。作为尉天骢先生的遗作倍感珍惜。

评分

每一天散文,都真挚而不煽情,质朴而不流俗。作为尉天骢先生的遗作倍感珍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