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1899.2.3-1966.8.24),我国现代文豪,小说家,戏剧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出身寒苦,自幼丧父,北京师范学校毕业,早年任小学校长、劝学员。1924年赴英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教中文,开始写作,连续在《小说月报》上发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 》、《赵子曰》、《二马》,成为我国现代长篇小说奠基人之一。归国后先后在齐鲁大学、山东大学任教,同时从事写作,其间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骆驼祥子》,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微神》、《断魂枪》等。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武汉和重庆组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对内总理会务,对外代表“文协”,创作长篇小说《四世同堂》,并对现代曲艺进行改良。1946年赴美讲学,四年后回国,主要从事话剧剧本创作,代表作有《龙须沟》、《茶馆》,荣获“人民艺术家”称号,被誉为语言大师。曾任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全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及北京文联主席。1966年“文革”初受严重迫害后自沉于太平湖中。有《老舍全集》十九卷。
《鼓书艺人》叙述的是抗战风暴中旧式艺人追求新生活的故事,出现了革命者的真实形象,呼唤新中国的到来。过去艺人们有句古话“一辈子作艺,三辈子遭罪”。本片讲述了大鼓书艺人方宝庆一家的苦难经历:宝庆胞兄宝森被日本军炸死;女儿秀莲与进步作家孟良的婚事告吹后,又被张文糟蹋;嫁出去的女儿大凤也被抛弃。
从喜马拉雅上听大斌老师的播讲,今天听到“秀莲怀孕、跟着张文走了”这里了,心里烦闷的很。心疼宝庆,对秀莲,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终究是见的太少、看电影太多,一心想像在虚构的风花雪月中。希望后面秀莲可以离开张文,真正懂得爱情为何物。 百度上说秀莲和孟良的婚事告吹...
评分从喜马拉雅上听大斌老师的播讲,今天听到“秀莲怀孕、跟着张文走了”这里了,心里烦闷的很。心疼宝庆,对秀莲,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终究是见的太少、看电影太多,一心想像在虚构的风花雪月中。希望后面秀莲可以离开张文,真正懂得爱情为何物。 百度上说秀莲和孟良的婚事告吹...
评分翻看首页,满满一页全部是景色,很吃惊。 人物登场,还是老舍先生笔下熟悉的人,唱大鼓的方宝庆,窝囊废哥哥,刁钻的二奶奶,清纯的秀莲。 可是,书有老舍的影子,却没有老舍的灵魂。二奶奶对秀莲一句一句的诅咒“贱货”实在看着不妥。并非不可用粗俗的语言去刻画市井民情,可...
评分这本《鼓书艺人》是我看完茶馆后想去看的。不论是茶馆,还是鼓书艺人,都透露着老舍一贯的写作手法:用最细小的人物变化去刻画整个时代的变化。看完以后我叹了口气,七年前,七年后,这中间发生了许多事,是时代在催促着人向前走,也是人在奋力跟上时代的步伐。来时去时是同一...
评分翻看首页,满满一页全部是景色,很吃惊。 人物登场,还是老舍先生笔下熟悉的人,唱大鼓的方宝庆,窝囊废哥哥,刁钻的二奶奶,清纯的秀莲。 可是,书有老舍的影子,却没有老舍的灵魂。二奶奶对秀莲一句一句的诅咒“贱货”实在看着不妥。并非不可用粗俗的语言去刻画市井民情,可...
1948年还在纽约写下这部小说结局的老舍,想不到18年后自己的结局吧。现在再读开篇“1938年夏,汉口战局吃紧”,感觉又是不同,眼前有画面掠过。宝庆对煤渣一样黑瘦的孩子,他唱不来鼓书,只恨没有两三百个包子,他操心自己的养女。第二章船靠岸后人物一个一个出场,角色刻画非常有画面感,完全可以拍成电影。戏班子开锣有板有眼,生活的味道、时代的气息都特别浓。秀莲陷入爱情与失身的过程,就是隔岸观火,那火烧的特别现实,特别无力。抗战胜利后的那股仓促的希望,在最后一章就搁那儿了,和第一章的长江还是一样,但过了宜昌就不一样了。怎么不一样呢?既在江湖内,都是苦命人,八百年了还这样,那么好的爹却是不一样。
评分看的气死了,哪条路都是错,时局坏,运气坏,人心早给磨冷了,没人能抽手来拉一把,自己也不争气,穷苦人一辈子就活该这么遭践踏。技法上还是比较粗疏,情节和细节都不太用心,不像《骆驼祥子》那么自然,是明显有主旨导向的小说,结局也仓促了
评分1948年还在纽约写下这部小说结局的老舍,想不到18年后自己的结局吧。现在再读开篇“1938年夏,汉口战局吃紧”,感觉又是不同,眼前有画面掠过。宝庆对煤渣一样黑瘦的孩子,他唱不来鼓书,只恨没有两三百个包子,他操心自己的养女。第二章船靠岸后人物一个一个出场,角色刻画非常有画面感,完全可以拍成电影。戏班子开锣有板有眼,生活的味道、时代的气息都特别浓。秀莲陷入爱情与失身的过程,就是隔岸观火,那火烧的特别现实,特别无力。抗战胜利后的那股仓促的希望,在最后一章就搁那儿了,和第一章的长江还是一样,但过了宜昌就不一样了。怎么不一样呢?既在江湖内,都是苦命人,八百年了还这样,那么好的爹却是不一样。
评分1948年还在纽约写下这部小说结局的老舍,想不到18年后自己的结局吧。现在再读开篇“1938年夏,汉口战局吃紧”,感觉又是不同,眼前有画面掠过。宝庆对煤渣一样黑瘦的孩子,他唱不来鼓书,只恨没有两三百个包子,他操心自己的养女。第二章船靠岸后人物一个一个出场,角色刻画非常有画面感,完全可以拍成电影。戏班子开锣有板有眼,生活的味道、时代的气息都特别浓。秀莲陷入爱情与失身的过程,就是隔岸观火,那火烧的特别现实,特别无力。抗战胜利后的那股仓促的希望,在最后一章就搁那儿了,和第一章的长江还是一样,但过了宜昌就不一样了。怎么不一样呢?既在江湖内,都是苦命人,八百年了还这样,那么好的爹却是不一样。
评分老舍先生语言生动。通过这本书可以看到抗战时期民间的真实状态。这个世界上没有那么多的伟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