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帝国的生与死 在线电子书 图书标签:
发表于2025-02-02
第三帝国的生与死 在线电子书 pdf 下载 txt下载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2025
毁灭性的灾难容易引发全民恐慌,而社会应付危机的能力,取决于其制度的稳定性与文化的兼容性。战败与经济萧条在德国造成了病态的社会结构,非理性因素全面爆发。 这就是德国普通民众为何与纳粹为伍的根本原因。
评分本书讲述了德国普通民众如何成为纳粹思想的拥趸。从魏玛后期政治立场的投机,到国家社会主义在民众中的自我强化,到种族上加快“我们”与“他们”的分化,到屠杀犹太人的“最终解决方案”的实施。 45年,德国人将自己看作一段残暴历史的受害者,指责纳粹党毁掉了纳粹思想,打输了战争,他们仍然为他们曾经用行动和渴望推动建立的国家社会主义感到惋惜。 德国人变成了受害者,虽然这种视角可能承认德国人参与了共谋,但它认为德国人参与这种共谋是因为道德上的虚弱,而不是因为他们具有主观上的犯罪动机。作者认为,德国人遭受的暴力并不能抹杀德国人自己给其他人施加的暴力,愧疚的痕迹只是德国人为自己辩解,说他们没有参与或根本不知道反犹活动,“我们不知道”是世故的敷衍,它回避了完全可以猜测到的甚至纳粹明确告知他们的事情。
评分《第三帝国的生与死》通过日记、通信等翔实可靠的一手材料,不仅对纳粹的意识形态和运作机制进行了分析,还对德国民众的心理状态和能动意识进行了画像。也正是在两者之间的合谋下,第三帝国才被打造为融合了平民主义、种族主义、国家主义的民族共同体,从而酿就了一场惨无人道的世纪悲剧。 民众并非无辜,在集体无意识的驱动下,很多人选择了与恶同沉,滑向了平庸之恶的渊薮。德国民众与纳粹党徒是一种同谋关系,双方签订了一份无形的意识形态契约,比如针对犹太民族,如果说纳粹以“铁与血”的形式使其物理性死亡,至少普通民众使其社会性死亡:疏离、冷漠、无视甚至选择性遗忘。
评分这本书关注的是纳粹的宣传动员和种族政策,广播、广告和集体活动如何使德国的普通人成为极权主义的帮凶并保持沉默。又如何说服自己把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暴行视作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纳粹的种族政策,又是怎样实现了希特勒的种族理性和帝国梦,并让德国人为此感到骄傲并毫无道德负担。认真设计并实践一种恶行的人,绝对不会像阿伦特笔下的艾希曼是乏味、无思的技术官僚,而是绝对被一种狂热的国家哲学驱动并充满了热情。同样,希特勒也绝对不是ajp泰勒所谓的机会主义者,他也在践行自己长久以来的帝国理想和竞选时的承诺。如果说本书是讲恶行是如何渗透到一个社会的基层,那么更迫切也更必要的一种补充是,这个国家的政治精英是如何被这种腐朽并激发人的阴暗面的国家哲学所俘获,知识精英的沉默和偶尔的赞许又是如何成为它的帮凶的。
评分以亲历者记载史料为主要参考文献的社会研究,不知道这种研究方法用术语怎么表述。很有启发性,感觉看纳粹研究应该先从这一本的视角出发。集体记忆的重构,对犹太人的抽象化叙事,德国民众对自己作为受害者与加害者的双重身份的定位,最终解决方案从迁移到杀戮的转变。
【作者简介】
彼得·弗里切(Peter Fritzsche),1986年于伯克利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历史教授。弗里切曾获坎迪尔历史奖、古根海姆奖,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两次对其杰出研究成果授予奖励。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为20世纪欧洲史及技术史,著有《德国人如何成为纳粹》《弗里德里希·尼采和上帝之死》《解读1900年的柏林》《柏林漫游》等知名作品。
2008年坎迪尔历史奖获奖作者;1999-2000年度古根海姆奖获奖作者;1995-1996, 2001-2002 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奖励作者
【译者简介】
扈喜林,自由译者,内蒙古人,毕业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主要从事品牌管理、创新研究、心理学、小说等领域的翻译工作,翻译出版了《利奥波德国王的鬼魂》《绿色黄金》等20余部作品。
★ 纳粹意识形态如何逐渐主导德国社会?
★ 普通德国民众如何一步步成为纳粹分子?
★ 坎迪尔历史奖、古根海姆奖获奖作者
★ 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二度奖励作者
★ 彼得·弗里切关于纳粹意识形态研究的佳作
1933年1月30日,当听到希特勒掌权和民众的欢呼声时,埃里希·埃伯迈耶在日记中悲痛地写道:“我们是失败者,绝对的失败者。”得知1935年出台的《纽伦堡法令》剥夺了犹太人的公民权后,他愤怒地说:“仇恨被播种了100万次。”然而,1938年3月,他却为德奥合并喜极而泣:“如果仅仅因为成果是希特勒取得的便加以拒绝,这种想法是愚蠢的。”
以上是一个普通的德国市民在20世纪30年代心态上发生的极大变化。在《第三帝国的生与死》中,彼得·弗里切用冷静且客观的笔调,为纳粹的意识形态如何一步步在德国占据主导地位进行画像和分析。纳粹的基本诉求的核心是民族共同体,它呼吁所有日耳曼人纠正《凡尔赛和约》的错误,努力让国家变得强大、充满活力,消除体制中的“不健康”因素。德国要生存,其他人(特别是犹太人)必须死。弗里切披露的日记和信件揭示了德国人的恐惧、欲望和疑虑,也展示了纳粹概念如何渗透普通德国民众的日常生活。这部作品充满力量和启发性,从全新层面探讨了德国人如何努力适应新的种族身份、相信战争的必要性及接受无条件破坏——简而言之,如何一步步成为纳粹分子。
Life and Death in the Third Reich 《第三帝国中的生与死》 by Peter Fritzsche 1933年1月30日,听闻希特勒掌权后的举国欢庆,Erich Ebermayer在他的日记里写下了悲痛的评论:“我们是失败者,绝对的失败者。”1935年,得知纽伦堡法案通过,所有犹太人失去公民身份,他暴怒道...
评分希特勒的发家史,从 我的奋斗 一书中窥见一斑,便可知希特勒性格中的优点和弱点,也解释了第三帝国从魏玛共和国以后的崛起到灭亡仅仅只用了12年时间,我们只需要弄清楚这三个问题。为何以理性著称的德国人,会容忍这样的狂热一再壮大?为何希特勒一方面能够在战争初期所向披靡...
评分[https://athenacool.wordpress.com/2022/03/04/%e5%8e%86%e5%8f%b2%e7%9a%84%e4%bc%a4%e7%96%a4/] 《第三帝国的生与死》( [美] 彼得·弗里切 / 扈喜林 / 甲骨文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2021-12) 子扉我 2022年雨水 芙蓉之巅 原载[回响编辑部]微信2022年3月4日,发表时有改动
评分 评分第三帝国的生与死 在线电子书 pdf 下载 txt下载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