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读完最大的感受就是所谓奸臣真的不是瞎JB霍霍就完了,人脑子活的很而且想的比大多数清流多多了,所谓不秉均衡不知事难做啊,最后感叹一下宋末就是一群三流人物占据庙堂还互相喷来喷去,最后把屈指可数的那几个二流人物和仅有的一流人物给压着了,不过最后基本上还能算是力屈而亡,说实话崖山更多的是悲,靖康更多的是怒
评分今天看来有整理之功。从这篇硕士论文开始,黄先生的研究重心和主要内容基本不变,且渐渐丰满、深化和扩展其内容、思想和视野。其研究思路从文集入手也一以贯之。本书揭示的现象提示我们,以清议/官僚或某一单一议题来划分政治阵营,将某某某与某某某视作同道,可能还是过于简单和机械了。例如,魏了翁通常被视作晚宋朱学的代表,并和真德秀一起以清议面目示人,但二者的某些政治主张却并不相同。真氏反对联蒙而魏氏则与史嵩之等人主张联蒙;真氏主张淮防而魏氏主张守长江。后视视角的总结归纳往往会有削足适履之感。鉴于晚宋的言论力量(虽不如北宋,但仍不可小视)和迁转路径,还是应该首先考察清议团体的形成过程,这本身就是一个和相关政治议题和政治对象不断互动形成的联盟。 P.S 晚宋边防等事或可与南朝相对照。
评分今天看来有整理之功。从这篇硕士论文开始,黄先生的研究重心和主要内容基本不变,且渐渐丰满、深化和扩展其内容、思想和视野。其研究思路从文集入手也一以贯之。本书揭示的现象提示我们,以清议/官僚或某一单一议题来划分政治阵营,将某某某与某某某视作同道,可能还是过于简单和机械了。例如,魏了翁通常被视作晚宋朱学的代表,并和真德秀一起以清议面目示人,但二者的某些政治主张却并不相同。真氏反对联蒙而魏氏则与史嵩之等人主张联蒙;真氏主张淮防而魏氏主张守长江。后视视角的总结归纳往往会有削足适履之感。鉴于晚宋的言论力量(虽不如北宋,但仍不可小视)和迁转路径,还是应该首先考察清议团体的形成过程,这本身就是一个和相关政治议题和政治对象不断互动形成的联盟。 P.S 晚宋边防等事或可与南朝相对照。
评分今天看来有整理之功。从这篇硕士论文开始,黄先生的研究重心和主要内容基本不变,且渐渐丰满、深化和扩展其内容、思想和视野。其研究思路从文集入手也一以贯之。本书揭示的现象提示我们,以清议/官僚或某一单一议题来划分政治阵营,将某某某与某某某视作同道,可能还是过于简单和机械了。例如,魏了翁通常被视作晚宋朱学的代表,并和真德秀一起以清议面目示人,但二者的某些政治主张却并不相同。真氏反对联蒙而魏氏则与史嵩之等人主张联蒙;真氏主张淮防而魏氏主张守长江。后视视角的总结归纳往往会有削足适履之感。鉴于晚宋的言论力量(虽不如北宋,但仍不可小视)和迁转路径,还是应该首先考察清议团体的形成过程,这本身就是一个和相关政治议题和政治对象不断互动形成的联盟。 P.S 晚宋边防等事或可与南朝相对照。
评分黄宽重的硕士论文,其对南宋史关注由来久矣,关于理宗朝史的研究多限于史料,即便今天亦是如此,因此作为七十年代的研究,仅是整理之功便是难得。本书关注理宗时代文人士大夫对于(蒙金)和战、边防与流民三大问题的争议,所谓宋人议论多于事功,不仅因其完美构想受制于政局无法实现,更以其议论背后渗透着政斗而沦为意气之争。史弥远专制,拥立理宗,制造济王案,排挤清议派乃此政争之源头,故清议派掌权后对于史弥远政策(联蒙灭金、收纳流民)极力抨击,和战政策迭变致使对蒙最终失策。有关边防的争议则涉及淮防与海防、坚壁清野、武将权限三点,但囿于党派之见与重文轻武的祖宗成法也沦为一纸空谈。流民政策则不仅围绕党争也有对北人的歧视问题,造成北人投降蒙古,成为灭宋主力。南宋之亡,宜也。 @2019-10-24 21:51:40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