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将光辉灿烂的古希腊文明打造为西方文明的根基。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欧洲社会往往都是透过过去来看待希腊,希腊则往往试图用古代遗留的象征资本,在欧洲的现在及未来争取一席之地。本书探究的便是古代、古物、考古学与民族想象之间的关联,具体来说,是古希腊物质遗产在现代希腊人的生活、想象、经历、焦虑和希望中的物质表现,以及它们如何被用作象征资本、文化资本、象征性防御武器、理解和应对全球化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工具。
扬尼斯·哈米拉基斯审视希腊考古机构的运作状态和有关古物的法律框架,并深度剖析希腊独立后对古物态度的重大转变、考古学家马诺利斯·安德罗尼科斯考古成果的民族意义、梅塔克萨斯政权对民族记忆的筛选、马克罗尼索斯岛集中营的古迹复制、帕特农神庙大理石雕的流失与归还问题等一系列案例。我们将看到考古学确实深深扎根在重塑民族叙事、构建民族话语的过程之中,且其作用方式比人们通常认为的更加微妙。
扬尼斯·哈米拉基斯(Yannis Hamilakis),希腊考古学家、作家,布朗大学乔科夫斯基家族基金考古学教授、现代希腊研究教授。他关注考古工作的跨学科性质,研究兴趣包括史前爱琴海考古学、感官考古学、饮食考古学,以及考古学与民族主义、殖民主义和当代移民的关系等。著有《国家及其废墟:希腊的古代、考古学与民族想象》《考古学与感官:人类的经验、记忆与情感》等书。作品已被译为十几种语言。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考古与艺术史译丛”的第八本作品,看书中的介绍,应该只剩下最后一本《破译的故事:从埃及圣书文字到玛雅文字》待出版了。依然保持对这套丛书的热爱,这本新书依然保持高水准,与之前几本不同的是,这本书中的考古发现物将作为表象,去深刻剖析考古与国家、意识形态的互相塑造,现在的希腊,仿佛像是一个即将破产的病夫,丝毫让人看不出曾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大英博物馆中帕特农神庙的雕塑板,等着回尚未回去的“家”,也许作者在这本追寻“元考古”的书中,更像追寻的是日渐消逝的民族自豪感。
评分在重看安哲罗普洛斯的《流浪艺人》与《雾中风景》的间隙合上最后一页:“我们根本无法或很少能在没有古代废墟的情况下构想出民族,但民族本身绝非身处废墟之中。”
评分“考古与艺术史译丛”的第八本作品,看书中的介绍,应该只剩下最后一本《破译的故事:从埃及圣书文字到玛雅文字》待出版了。依然保持对这套丛书的热爱,这本新书依然保持高水准,与之前几本不同的是,这本书中的考古发现物将作为表象,去深刻剖析考古与国家、意识形态的互相塑造,现在的希腊,仿佛像是一个即将破产的病夫,丝毫让人看不出曾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大英博物馆中帕特农神庙的雕塑板,等着回尚未回去的“家”,也许作者在这本追寻“元考古”的书中,更像追寻的是日渐消逝的民族自豪感。
评分啊这书竟然出了中译……
评分非常好的书,论述得很清楚,各方面的材料和论证也很充足,尤其关于马克罗尼索斯岛的内容确实是第一次见到有中文/汉译资料。如果有想读这书的朋友需要参考的话,作者可能是那种比较典型的“在英语区搞研究的政治中间派”立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