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微观机制研究 在线电子书 图书标签:
发表于2024-11-24
区域发展微观机制研究 在线电子书 pdf 下载 txt下载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2024
《区域发展微观机制研究:一个经济学的理论解释、模型及实证检验》在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构建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与模型,利用多国经验证据,从理论解析、案例与实证分析角度研究区域发展的微观机制问题。对生产要素区位与空间均衡、微观经济主体区位选择与空间均衡、资源空间配置优化及空间配置均衡、区域经济增长、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分工合作、区域经济政策、区域发展差距与区域发展竞争的微观机制进行分析论证。认为土地、劳动力、资本、知识四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及其地域空间流动与配置是区域经济运行的微观起点;以企业为核心、包括家庭户和经济个人的微观主体是区域经济运行的基本经济单元及最终推动者与承担者;区域经济运行效率提高与经济结构优化,应以生产要素报酬率提高、微观主体市场竞争力增强、微观机制改进为前提;区域经济发展的数量效应与结构效应主要表现在区域资源配置优化、区域经济持续增长、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区域分工合作及区域特色经济形成等多个方面,受区域经济政策的直接影响;区域发展差距越大,区域发展竞争越激烈,则地方政府推动地方保护的积极性越高,根本原因在于地区之间在产业市场竞争力方面存在着较大差距;提高生产要素平均报酬率、增强微观主体的市场竞争力是欠发达区域开发成功的关键因素。《区域发展微观机制研究:一个经济学的理论解释、模型及实证检验》共分10章。
第1章,首先对“区域发展”、“微观主体”、“微观基础”及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揭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从微观角度对西方1826年以前的区域经济思想、古典区位论、空间结构理论、现代西方区域经济思想、马克思区域经济思想、我国学者对区域经济问题的理论研究进行回顾,评价其理论贡献,指出其中的缺陷、不足及可改进之处,为后续研究做准备。
第2章,在生产要素四分法的基础上,利用相关经济变量,分析土地、劳动力、资本和知识四种生产要素区位、空间流动与空间配置均衡的特征与规律,认为生产要素投入及空间流动与配置正是生产要素区域属性在产业配置与地理区位方面的表现。土地要素空间流动具有相对稳定性,依赖于其他生产要素空间流动;劳动力要素空间流动的制度约束较强;资本要素空间流动的区位选择性与报酬率导向性明显;知识要素空间流动具有周期性、创新性。受市场供给、需求与价格变动的冲击,生产要素空间流动表现出均衡与非均衡变动。
第3章,研究了企业空间聚集与扩散的经济激励、农户空间移动的土地要素约、居民户空间移动的要素与产品市场条件、消费者地域运动的利润平均化效应,认为微观主体作为区域经济运行的基本经济单元、最终推动者和承担者,决定着区域经济运行的数量规模和结构特点。本章对同一区域不同时期微观机制空间演变、不同区域微观机制空间分异的经济动因、不同区域间微观经济结构空间互动的地理区位效应进行分析,认为微观主体平均收益率变动是导致微观经济结构空间演变的主要原因,微观主体间分工合作收益形成与分配的空间非均衡演变是微观经济结构空间演变的经济激励基础,微观主体空间位移是影响不同区域微观经济结构间空间互动的关键因素,区域分化重组起因于微观主体间空间分工合作的根本性调整。厂商、家庭、消费者作为区域经济运行的最终推动者和承担者,决定着区域经济运行的规模与结构,经济结构空间演变的基础在于微观主体间区域分工合作,以微观主体平均利润率变动的空间分异为前提。
第4章,在分析区域资源配置优化三种类型的基础上,对区域资源空间配置优化程度与效率、区域资源优势与资源开发优势进行微观分析,把区域资源空间配置优化分为总体优化、单个需求者优化、单一资源优化三种类型,认为区域资源优势是价格优势与数量优势的综合表现,资源开发优势最终表现为微观主体将资源转化为最终产品与劳务时的成本优势。区域生产力空间布局以微观主体为基础和最终落实者。本章还利用统计数据和相关文献对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各省区市的资源空间配置进行实证分析,认为生产要素与微观主体空间运动的制度和市场约束是导致资源空间配置低效、错位的主要原因。
第5章,在区域经济增长解释的基础上,分析了区域经济增长对区域经济运行的影响,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生产要素与微观主体基础进行研究,并对区域经济增长量进行微观分解,认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构成,最终决定于微观主体介入区域经济活动时的生产要素空间投入及其货币化价值量,区域经济增长量可以进行微观分解。本章还利用统计数据对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各省区市的经济增长进行微观实证对比分析,认为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与波动的主要原因在于生产要素平均报酬率的区际分异与变动。
第6章,在从生产要素角度划分区域产业的基础上,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生产要素与企业基础进行了微观分析,认为以企业为核心的微观主体,既是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经济单元,又是主要的推动者和承担者,其目的在于提高边际产业纯产值较高的生产要素比重。此外,还利用统计资料对我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了微观实证分析,认为我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在生产要素、微观主体的市场化。
第7章,分析了区域分工合作的生产要素和微观主体基础,重点研究了纯粹生产经济体系、纯粹交换经济体系、生产——交换经济体系中企业内部区际分工合作的微观机制,认为区域分工合作以生产要素空间组合配置为基础,必须落实到微观主体经济活动,才能产生实际经济效果。本章还利用统计资料对我国区域分工合作进行了微观比较实证分析,认为生产要素与微观主体由西部向东部运动和聚集是区域差距形成的主要微观动因之一。
第8章,研究了区域经济政策与微观主体之间的价格、税收、利率、汇率互动关系,分析了区域经济政策制定与改进的微观依据,提出相应的微观评价标准,认为区域经济政策必须落实到以企业为核心的微观主体经济活动,才能产生实际效果,价格、税收、利率、汇率是二者之间互动关系的经济信号和纽带。
第9章,以中国区域非均衡发展与经济转型为背景,在文献评析的基础上利用面板数据(Panel Data)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分析区域发展差距、地方保护主义与区域发展竞争的微观机制问题。主要探讨区域差距扩大对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效应。笔者发现:为了实现追赶目标、最大化地方就业与财税利益、充分显示官员政绩。地方政府有进行地方保护的积极性;区域发展差距越大,地方保护的积极性越高,根本原因在于地区之间在产业市场竞争力方面存在着较大差距;如果本地市场上外地产品所占比重较高,本地区产品对外输出量较小,则地方保护积极性较高,产出能力提高则会降低地方保护的积极性;只有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地方保护主义产生的根源。本章从区域非均衡发展与大国经济转型角度构建了一个解释区域差距、地方保护主义与市场一体化发展之间相关关系的理论框架,还提供了较强证据支持该理论解释框架下的相关假说。
第10章,利用中国、韩国、日本、印度、美国、俄罗斯和欧盟国家的经验证据,从案例与实证角度分析区域开发特别是欠发达区域、特殊类型区域、问题区域开发与发展中的微观机制改进与重构问题。供给不足与需求制约是导致中国西部生产要素空间非均衡、低效率配置的主要原因,微观主体转移性、财产性、经营性收入过低与分配不均严重制约着中国西部区域经济的发展,生产要素与微观主体的市场化、产权明晰化和市场运行机制的形成是推进中国西部地区区域发展微观机制改进与重构的方向。韩国的“新村建设”、广域圈区域开发与西部开发,日本的全国国土综合开发计划、据点式区域开发模式、定居圈区域开发模式与北海道地区开发,印度的经济特区开发与西北地区区域开发,在促进这些国家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同时,优化了生产要素空间配置结构,为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域均衡发展创造了条件。美国的西部地区开发、南部地区开发与田纳西河流域开发,促进了美国宏观国民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俄罗斯的东部地区开发经历了复杂的历史进程,在经济转型背景下各个地区、各个联邦主体之间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区域发展差距有所扩大。欧盟在推进成员国区域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充分、灵活利用各种政策工具与手段,促进了各成员国、各经济区域的协调、稳定与均衡发展。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区域发展微观机制研究 在线电子书 pdf 下载 txt下载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