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的巖層(上、下) 在線電子書 圖書標籤: 小說
發表於2024-11-09
死的巖層(上、下) 在線電子書 pdf 下載 txt下載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2024
無名氏追求宏大敘事的寫作
評分無名氏追求宏大敘事的寫作
評分無名氏追求宏大敘事的寫作
評分無名氏追求宏大敘事的寫作
評分無名氏追求宏大敘事的寫作
無名氏,原名蔔寶南,後改名蔔乃夫,又名蔔寧。原籍江蘇揚州,1917年1月1日生於江蘇南京。 40年代,他的愛情小說《北極風情畫》、《塔裏的女人》風糜一時,令萬午青年灑淚。書籍一版再版,生命力久而不衰。 40年代開始創作代錶作《無名書》。其他作品還有青春愛情自傳《綠色的迴聲》,散文集《塔裡·塔外·女人》隨想錄《淡水魚冥思》等數十種。 80年代初定居颱灣。
無名書第四捲
.
從死亡到悟道
——《無名書》第四、第五捲讀後
(作者簡介:黃繼持,男,原香港中文大學中文係教授,已於2001年 鞦去世。本文係黃教授生前為即將齣版的《無名書》第四捲所寫的導讀文字。)
(一)
三十二年前(一九六九年),香港一個青年文學社團策劃重刊《無名書初稿》首捲時,我受友人之邀,草擬過一篇《“野獸·野獸·野獸”重版贅言》,承接五十年代末昆南評介文章的餘緒,對這位謎樣的作者,齣格的奇者,所抒發的生命感受與思想突破,深緻傾倒;並以為此書乃對混亂而虛惘的世代之迴應,其意義超乎美學自身。此後中國曆史又走過十年左右風雲詭譎的行程,在香港颱灣竟能得見《無名書》全帙之麵世,先於報端,繼成書冊,維刊齣時文字頗有錯亂,卻如齣土文物斑駁可貴。更意外的是,無名氏本人竟現身於香港颱北;那時他已約六十五歲,卻仍雄健如往年文風。
《無名書》全帙,雖由原計劃的七捲減為六捲,“七”這個神秘數字落空,但確乎是完整的煌煌巨著。前後兩半的寫作,則隔開瞭五六年,而這五六年則經曆瞭中國乃至世界曆史的“地殼變動”;巨變或正或負的意義與影響,恐怕還要待他年審視與實踐,方能澄清,但無名氏卻恰恰被此際的時空所卡住。《無名書》原來構想於四十年代後期;原本作意,不無為時代之病開方,尋病之根,思復生命之元氣。把中國的處境與遭逢,置於世界乃至宇宙的全域中,作濃烈的體味、深刻的反省、融貫的匯閤,從而翼望開齣“創世紀”式的新局麵。但超越曆史,也必然以現成的曆史為跳闆,跳闆當中斷裂,不能不影響到跳躍的成績。於是《無名書》後三捲的騰躍,能否一如初擬,未必不成問題。雖則格局早已大體厘定,而且目光朝嚮未來,但天翻地覆之際,作者被迫閉關,內視憶昔,則“星雲之外”開放的花,其主觀的理想意義,恐怕一時大於客觀的現實意義。全書之又一次修訂齣版。仍冠“無名”之號,其深蘊或即在此。確解明證,是待他朝。如果曆史再能走齣狹榖,生命真機迴復,則作者、讀者以及書中主角,當有相視而笑的一日吧!
因此,目前評說《無名書》的後三捲,也許為時尚早,雖則這三捲書麵世已遲。不過遲早也是相對的,最重要的是超乎時空的生命之真機;而作為文學藝術,真機還加上氣魄。真機超乎形軀,氣魄卻多少製約於年齡。此於作者創作未必不然,而於讀者迴應尤見其然。當年我妨筆寫《“野獸·野獸·野獸”重版贅言》時,年齡與作者創作該捲時大體相當,尚處於善感多思的青春年華將盡而未盡之際;而今日屬筆試談四五兩捲,則已與作者創作的年齡相差二十多歲瞭。有愧不及作者青春火炎之能長葆不衰。無名氏生命能量大,奮力與歲月抗爭,能對《無名書》多次修訂,使作品更加完整;雖則我個人閱讀偏見,更喜歡前兩捲半初版本的莽莽蒼蒼,未求完滿照應,生命之初機噴薄。
《無名書》後三捲大體上保持那份莽莽蒼蒼生機噴薄,不過已略呈整治,“詩語”之外,比起前三捲,“事語”、“理語的楔入”,較為多見。故事情卻仍是次要的,人物心靈所呈現的感覺圖象及其思想意蘊,一直是全書氣派所在。但後三捲比起前捲,在青春的噴薄騰淩之後。增添瞭四十年華的成熟(就印蒂而言)或中歲的潰敗(就大多其他角色而言),小說中的人無可之對比,較前具體得多。第四捲故事設置在抗日戰爭期間,國事戰事前方後方情況之呈現。尤其以友儕生活的“荒漠化”對比印蒂之追求“圓全”,事相刻劃便重新吸納傳統小說的某些成素。第五捲華山悟道與第六捲“地球農場”的展示中,“道體”與“烏托邦”的描述,自不免以“理語”取勝,“詩語”“哲語”時閤時分。於是全書的語言,織成綫步繁復的厚毛巨毯,意欲承載人類的全文明、星際的全宇宙、心靈的全幅度。不問這宏圖成功到哪個程度,單憑這份雄心的二百五十萬字的文本,便足令人贊嘆;尤其考慮到寫作時的境況,更使人驚愕於人類心靈力量所能創造的奇跡!
(二)
與前三捲之每一捲各顯生命之一“相”者不同,第四第五捲其實是一個整體,荒漠、死亡、求道、悟道交織成連綿的大畫捲;雖然畫幅上筆觸有時不盡調協渾融,但兩捲不容割斷分頭處理。昔年我初讀《無名書初稿》前兩捲半時,因見每捲分彆大筆濡染革命、戀愛、罪孽,主角在人生曆程的每一階級,都分彆以生命投入,沉浸陷溺,終於揚棄超越,中間遂能全幅展示生命之一“相”又一“相”,遍曆諸境,冀能開齣生命與時代的新機。昔年我曾據書中插頁預告的題目,猜想其後的四捲,或分彆寫孤絕、死亡、悟道、新生。後來得讀後三捲,發覺其後數捲與前三捲布局結構並不盡相同,不再取生命“投入—沉溺—超越”的模式。因為此際的死亡,不是作為生命境界的追求,而是作為諦視的對象,關於死亡,不好說投入或沉溺。對宗教現實體製規條人事,雖或可予揚棄,但於宗教精神本身則不斷深入;因而與革命、罪孽之“相”不同,與戀愛之在《海艷》一捲結束處之“逃離”亦有彆。《無名書》後三捲,正以宗教式的求道、悟道、無悟後迴嚮,貫串全書。返觀前三捲,誠然亦在展現求道的步伐,但事竟須籍後三捲宗教意蘊之全幅展示——主要是東方的禪道意蘊,加上西方歌德式的浮士德精神,而齣之以近乎西方浪漫主義與象徵主義的藝術語言——來照明全書六捲的中心旨趣。
於是後三捲中,至少《死的岩層》《開花在星雲以外》,閱讀時不應分作自成起迄的兩截。如果必要分部,以死亡為主調的篇章,其實直貫到《開花在星雲以外》第二章印蒂母親之死;而對於製度性宗教的捨離與超越,也直貫到該捲首章,那是承前捲對天主教佛製度的局限與人事的墜落,於此對所作謂道士的矯飾虛僞之揭露,從而堅定印蒂尋求與宇宙之冥契,固然在《開花在星雲以外》一捲之始,印蒂已上華山,但是待他識穿那名道士的野心,又痛惜母親逝去,進入此捲第三章,印蒂重迴華山四韆仞上,方迎來悟道之機。所悟的“星球哲學 ”滲透印佛道的智慧,前此“死亡”與“宗教”的二重奏,遂綜閤而提升為高亢入雲的大交響樂。作者執筆時雖身不在華山,當有華山體驗的“記憶”;屬睏索居,終於寫成中國二十世紀文壇僅見的,融宗教精髓與藝術璀爛為一體的大書。
(三)
迴頭看“死的岩層”,雖非以印蒂生命主體鑽入來呈現,但就所見聞細加審察,戰禍情形大幅描繪,“死亡”或作為生命的戕殺,或作為意義的負值,或作為反思的契機,或作為人生的大化,如是種種,實是以提供求道者憬然的啓示;雖則很多不是印蒂自己直接經驗,非若前數捲之以諸“相”在主體生命充分展開並超越,這多少讓熟悉前三捲格局的讀者略感遺憾,似乎把死亡“外在化”瞭。緣由請容我猜測,也許作者動筆賡續之際,麵對外界的嚴苛,亟須在主體上積極提係,遂不讓印蒂浸沉在死亡的負麵體驗中。死亡的環伺下,印蒂或藏身於教學寺廟,遺世而獨立;或聞見於友儕晤談,觀生而悲愴。於是第四五捲,印蒂一開始已走齣《金色的蛇夜》的孽境,而以正麵求道者形象,穿越時代的詭譎與眾生的苦難,一步一步地獲得“高峰體驗”。
《金色的蛇夜》下捲,在一九五零年隻差五萬字便已完成。時代巨變,到一九五六年提筆補足並構擬下一捲時,原初計劃有所改動。《荒漠裏的人》一題放棄瞭。究竟原先打算寫印蒂 (或加上莎卡羅)遁入沙漠,探索“永恒黑暗本體的秘密”,讓“追隨文明的一切夢魔”真正死去;還是打算寫抗戰前後生活枯槁睏頓孤絕如荒漠,從而反托齣生活軌道必須轉換;作者於此留下一道讓讀者猜度之謎。如果是後者,作者在《死的岩層》中,籍印蒂諸友生活狀況,已有充分的刻劃。如果是前者,則“孤絕”本來就沒有分界,主觀體驗固然可貴,但客觀事實畢竟在前,而且往往不以主觀意願而轉移的。
戰爭殺伐,這種源於人類野心與愚蠢所緻的生命徒然截斷,雖則或僅為死的岩層之錶,但此嚴酷的事實,在“曆史峽榖”中幾乎無可迴避。本著民族生存的宗旨直接反應,隻能投身抗敵,雖則可能目睹更大量更切近的殺戮,印蒂履行過這份責任,但在抗戰中卻發現那掩蓋在輝煌旗幟底下的人事汙垢。於是對抗敵的超離,仍是對死亡無與新生問題的深刻反思。
具體的死亡,尚易於省察;無形的死亡,近死之心,生命枯竭,雖生猶死,其實是更深的恐怖。書中以印蒂諸友人在後方生存狀況的大量描述,雖然過多刻劃夫妻不諧、男女間生機之相互消蝕,但可視作“死的岩層”的不可少的襯托之筆。至於落到具體生物生理層麵,戰爭對個體形軀的摧殘,五官不全,四肢殘缺,呼吸僅存,生死難辯,給目擊者的恐怖感,書中有震憾性的刻劃。
當然對死亡作淋灕盡緻的鋪陳,齣自印蒂革命時期結識的舊友左獅瀕死的追述。中國遠徵軍緬旬大撤退,次經原始大叢林,每一步都直接麵對死亡,最後兩萬三韆人隻剩下二韆多。這不是抽象概念化的“死”,而是存在主義式的直透生命底蘊的體驗。左獅由是棄絕武力鬥爭抽象原則的信仰,印蒂則更由是更努力尋長文明的正道、生命的基源,以超越死亡的威脅。
當然有自然的逝去,並且還有與生命結閤的死亡,死亡變成生命意義的一部份,逝者有所瞭悟,並給生者以啓悟。這個層麵,充分錶現於印蒂父母之辭世。生物學傢父親以“智者”,基督教徒母親以“情者”,分彆呈現接受死亡的兩種卓越境界。印老先生知道自己從“人”這個生物轉變成化學元素,又將轉入另外一些礦物植物動物軀體中,生命無邊無盡;“石頭哲學”則是他的遺囑,石頭超乎生死。印老太太臨去時以仁藹的話音,再一次宣示“愛的哲學 ”,愛是生命,是幸福,是太陽。印蒂辭彆父親時,已經曆過天主教體製的生命;辭彆母親時,又經曆過佛教儀軌與道教形式的生活。雖然三者他都揚棄其外殼,卻多少參進其內蘊。而父親之逝,作為人子與遊子的他,在父親身上看見一個最親的人變成一堆灰、一道青煙;在母親身上,看見寜靜得似乎不像死的死,然而給生者天翻地覆的感覺。無聲的生命凝視著,他現在麵對的,不是一座“玄學的死壁”,而是一堵“現實的死牆”,他不能不激動。父親走時,還給他最後的指點;母親走時,他不能不懺悔有負至愛的期望。智與情通過死亡再一次深深滲入印蒂生命中。而今他灑落獨行,天機自運,離開悟入道體的境地不遠瞭。
(四)
印蒂之進入天主教、佛教規製組織,以及參與道士形式修行,而至發現其局限與錶裏不一,毅然捨卻;這在書中以故事情節來交代,雖則稍嫌簡單化,但不乏戲劇性效果。至於對各宗教教義與內在精神之理會,則多以獨白或描述展示,大都深刻,時有慧解;雖聞或與情節發展分為兩筆,卻為“開花在星雲以外”作準備和鋪墊。
關於天主教,著筆在“情感的皈依”。前時印蒂經曆過極其詭異復雜的“蛇夜”,抗日動蕩的戰亂,此際他追求並皈依的是“偉大的單純”。於是無名氏筆下的天主教,以美學意境為主,他稱之為“美的崇拜。因此作者沒有闡述天主教的義理細則,從奧古斯丁的體驗到阿奎那的玄思,都未予著筆。他強調信天主教乃先情後理,其“理”乃知識形上學打入情感後的錶現。這當然是天主教錶現形態的一端,也是作者以其藝術體會與東方意境及現代科學思維,對天主教的一種瞭解。對天主教之超越,情節上以梅神父不能恪守色戒來交代;這其實隻是助因,主因則是印蒂體會到:天主的優點,是他無上的美;他的弱點,則是無上的壓力,讓人喪失自我。印蒂曾經全盤奉獻,卻於一度認為最高最圓全的真理形體中見齣裂象。自此要從一度沉醉在崇拜中並讓神支配一切的情況中,重新恢復自由的抉擇。埋葬瞭兩年的“自 我”,又一次復活,對天主教遂能有所取捨。他充分肯定天主是個最偉大的“象徵主義”,進而認為應以快樂者和審美者的姿態接近他。在作者筆下,天主和教堂這西方式的濃烈卻又單純得籠蓋一切之美,多少轉化為東方式的空靈並讓人翱翔其中之美瞭。於是印蒂轉嚮佛教,正是必然之道。
書中對佛教的闡述,也不作教義上全幅展開,並未仰仗天颱華嚴的玄理。作者仍本著藝術審美的旨趣,以禪宗為主導的禪宗與道傢,互相滲透。於是從紫柏山到華山,形式上或僧或道,精神上則禪道不二。紫柏山雲中禪寺裏偶見閉關有日的莎卡羅,是齣人意錶的一筆,多少作為收束前捲開齣後捲的藝術轉摺。成都郊外寶光禪寺行香坐禪,乃對明清以來禪修方法與寺院戒律的實寫。印蒂其後走齣山門,雖則觸發點是發現主管僧眾的維那的權欲與陰謀;但根本原因,仍如上麵脫離天主教會般,感到過度嚴肅戒律的壓抑,靈感泉源之受阻遇。他必須走齣,重尋生命的整體與元幾,這其實纔是禪的真精神。在作者筆下,印蒂辭彆方丈時,有一段機鋒問答。比諸古昔燈錄所載,這段問答不算怎麼齣色,但畢竟此時印蒂尚未悟道,卻也點齣印蒂雖辭佛寺,仍繼續禪道上行,隻是不受組織戒律香煙梵唄的羈絆而已。他仍須“踏破草鞋”。
印蒂進入天主教會前,曾親曆戰場炮火,手觸傷病死亡;進入寶光禪寺前,又耳聞目睹更多的死喪。他之進入宗教領域,乃其探察“死的岩層”企圖穿越,行程中停駐的站頭。不過此時托跡者尚在站頭的外圍,自然難以滿足內在精神的蘄嚮。他還要下大功夫,冀得環中。於是下一捲書,與其說是宗教之揚棄,不如說是宗教之提升,這主要指東方的禪道精神,一種不似宗教的宗教,或似宗教的超宗教。
(五)
華山四韆仞上的道士裝束,並沒有把印蒂拘束於道教組織,不像天主教會或寶光禪寺般紀律生活。對曆道人矯飾與野心之看穿,也不過是諧謔式的小插麯,其嚴重性斷為與說從前窺破梅神父的色欲與維那諦雲的權欲相比。因此他也無須脫卻道士裝束;道裝也不礙禪修,無寜說道禪不二。但印蒂還要穿過死亡又一岩層,見證仁藹的母親之死,悟道的機緣纔真的來臨。
居住白雲深處,在天穹間散步默思,意態是東方的,思路與內容則融入現代天文學、生物學、心理學,以及現代哲學、宗教學、文化學的元素;開齣以藝術感性為主導的人文方嚮,而讓東方的偉大智慧予以照明。此中有進化論的成份,不僅談生物的進化,且論人類曆史、宇宙時空的演化;但不是順著達爾文走,而是逆嚮迴溯,超越時空,心物不二。此中有柏格森哲學的影子,但更多的是南嶽懷讓馬祖道一門的體驗,以現代的語言再現,提煉齣來的整套可以完整錶述的生命哲學,空靈入渾而又有血有肉。思索行進過程當然是艱苦的,哲思還要轉化為生命實感。實“感”方能真“醒”,第一醒還須繼以第二醒第三醒,更須等待最後的大醒大“悟”。
“悟”之來臨,觸機而不可勉強,往往在著力苦索之後,偶值寬餘,灑落得之。書中所述,多少滲入西方浪漫主義情調。鄔瑪麗這個角色,先後在天主教區與華山峰頭齣現,為情節需要而設置,帶有過多的理想色彩。前時聯係印蒂脫離教會,此時助成印蒂華山悟道。運筆稍嫌刻意,欲藉以推動小說開展。與瑪麗華山重遇之前,作者筆下的印蒂雖已進入高峰體驗,那是努力攀援、思而後獲。與瑪麗同遊作彆之後,則在一片光中,靈魂深處的沉重感盡除,內外一片明亮,“啊,我悟瞭!”那纔是曆過西方式的哲思,真正到達東方式的瞭悟。“一切亮極瞭!”
悟後其實還要經曆一段殊不尋常的心理波蕩,並非一悟即可完事。書中此處多描述,尤見作者功力,其深刻比帶哲思禪悟部份,有過之無不及,更見所描述的為“最有血有肉的真空靈 ”。初悟閃過一陣最明亮的大閃電後,跟著而來的大恐怖、大孤獨,“生命中最大一次、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的日蝕”之感,由初悟的破壞到大悟建設,這段艱辛曆程,寫得相當飽滿。再通過這近乎負麵的考驗,進而達到大超越、大飛翔,纔是作者一貫追求的融曆史文化、現代科學、東方智慧為一體的圓全之境。“從韆韆萬萬個否中呈現韆韆萬萬個是。”這已接近華嚴境界瞭。
壓捲的一章,寫悟後靜境中的滋味,尤見運筆入微。高峰體驗,超離之後,還須迴嚮人間。樞軸處在生意生機之重新感應。於是蘭之香、草麻之綠、金魚之遊、嬰兒之啼笑,都是美的極緻,生命的真機。印蒂可以下山瞭。
人間踐履,寫來似易實難。不論下一捲成敗如何,《開花在星雲以外》可能是《無名書》中頂峰之作。其辭不特如詩之精緻,更如賦之浩瀚。悟道之境本超乎文字,作者卻能筆奪造化,以藝術傢的敏慧來再現體道者的天心。若喻以電影運鏡,時而全景,時而特寫,時而長鏡頭,時而濛太奇,時而慢鏡,時而凝鏡,交相運用,大大拓寬瞭文字錶現心靈景觀的能力,文情分道意閤一。這個領域,文學界少人涉筆,作者卻在與世疏離的歲月中,能夠靜下心來寫齣,未嘗不可說是特殊的時代,以吊詭的方式,來成全這一捲奇書瞭。
(二○○一年端午初稿寫就)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死的巖層(上、下) 在線電子書 pdf 下載 txt下載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