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戈,1968年7月出生,在陕西、甘肃、云南等地乡村,军营度过童年和少年时代。19852年考入军校从军.曾在部队任雷达技师,宣传干事。1994年调入解放军出版社,现为《军营文化天地》杂志副主编,发表散文随笔、文化评论、报告文学类作品百余篇。2000年起,业余时间收藏抗战文物、研究抗战史。偏爱从技术、战术、军人生存方式等军事文化视角,进行“微观战史”的写作。
读了这部书,你才会了解,人,可能疯狂到何种地步,也可能英勇到何种程度。
你可以说,这部书填补了后人对这段历史认知的空白。
你还可以说,这将是一部一上架就会获得战史类模范文本地位的作品。
你更可以什么都不说。在一个残阳如血的黄昏,你走到屋角的某处,坐下来,静静地翻开它,然后,开始读吧。
松山战役,可能是在中国最无名的地方发生的最有名的战役。松山战役(包括密支那、腾冲战役)是中国军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取得全胜的攻坚战。
当时参战的官兵们,虽然对抗战的最终胜利抱有信心,但是看到日军如此疯狂地顽抗,都不敢相信自己能看到胜利那一天的到来。很多人的想法是,拼光自己这一代人,杀死全部日本男人,也许中国才能熬到胜利那一天!
——余戈
余戈写的这本书,有两个突破,或称两个“正视”:其一,正视国民党军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正面表现;其二,正视侵华日军在军事行动上的严密作风。这是历史的态度。
(本书)从军事的、战役的、战术的乃至从具体的战斗过程、具体的战斗细节切入去研究战争史。详实、真切、细致、可感,有具体日期、具体人物、具体地点、具体景象、具体过程,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闻到硝烟,如听到枪声炮声,如见到怒江滔滔翻滚的浊浪,和对岸高崖上日军碉堡黑洞洞的枪眼。
——朱增泉(中将)
真实战史的血腥拼图。
《1944:松山战役笔记》像一块厚厚的板砖朝我劈面拍来时,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它的质量和沉重,也让我长长地吐出了一口鸟气:总算在期待了如此多年之后,看到了一部中国人自己写出的、放在世界战史文学橱窗里毫无愧色的作品。
即使如我这种以读战史为己任的读者,也很少读过如此这般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烈的血腥、烧焦的皮肉、滚烫的弹壳和刺鼻的硝烟味的作品,以致我至今闭上眼睛,都能马上想象出那片寂静的战场下,被太多的鲜血浸泡过的钢铁和铜的腥气以及暗红色的泥土!
——乔良(空军少将)
最令人感动的,永远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真实的历史,而绝非小说家辞藻堆砌的空洞想象。 父亲曾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对那段历史记忆犹新,每每讲述战场上的血肉横飞的场景,我都会对战士们肃然起敬,没有人不怕死,但要看为何而死。 那些一米多高的石阶,据说手脚...
评分“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腊勐乡的大松山,属横断山系高黎贡山山脉,由大小二十余个峰峦构成,海拔2200米的主峰顶上,北、东、南三面可俯瞰气势恢弘的世界第二大峡谷——怒江峡谷。怒江东岸的高山峭壁与西岸的松山对峙,形成惊涛拍岸、飞峰插云的怒江天堑。著名的滇缅公路经惠通桥...
评分先说好的方面: 本书的最大的优点,已经在两个序里面说的很清楚了。在当前大陆战争题材作品普遍专注于表现所谓共党高层运筹帷幄的背景下,能有一本中立、冷静、客观的描写战役层次上国军作战行动的书,本身就是难能可贵的。另外余戈作为《军营文化天地》的副主编,文笔也还是可...
评分这本书是在近几年来关于抗日战争肯定正面战场及国民党军战绩的大背景下出炉的。我对革命战争史一直很着迷,小时候就看着爸爸单位订阅的《党史纵横》积累起对中国革命战争的认识。最近两年和很多人一样,更加关注国军的战史战事。现在百度百科对国军将官及著名部队的资料...
评分详细还原松山战役。尽量详细到每一天每个人。日军的资料比较详细,国军则军官团的名字都不全。第一次看到这么详细的战争史。 日军只有1500左右的士兵防守松山阵地,不过松山阵地修筑了两年,非常坚固,日军又都战斗到最后一刻,国军对日军的防御阵地不够了解,虽然有美式装备...
不值得读。
评分还是受不了搞军事研究的人那股国家主义口吻。
评分史料搜集工作确有价值,但以作者60年代生人和退役军人的背景,做好所谓的“微观战史”已是极限。一旦超出这个范围,要么是弥漫在整本书中的深重怨念,要么就是想尽办法去吹捧毫不相干的中共军队的恶心冲动。
评分想表达的过多,反而散了
评分微观战史。1944年6月4日——9月7日,中国投入兵力2.4万余,伤亡7763人(据百度百科,阵亡4000人);日军防御兵力1300左右(一说3000人),1260人阵亡,7人被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