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戈,1968年7月出生,在陕西、甘肃、云南等地乡村,军营度过童年和少年时代。19852年考入军校从军.曾在部队任雷达技师,宣传干事。1994年调入解放军出版社,现为《军营文化天地》杂志副主编,发表散文随笔、文化评论、报告文学类作品百余篇。2000年起,业余时间收藏抗战文物、研究抗战史。偏爱从技术、战术、军人生存方式等军事文化视角,进行“微观战史”的写作。
读了这部书,你才会了解,人,可能疯狂到何种地步,也可能英勇到何种程度。
你可以说,这部书填补了后人对这段历史认知的空白。
你还可以说,这将是一部一上架就会获得战史类模范文本地位的作品。
你更可以什么都不说。在一个残阳如血的黄昏,你走到屋角的某处,坐下来,静静地翻开它,然后,开始读吧。
松山战役,可能是在中国最无名的地方发生的最有名的战役。松山战役(包括密支那、腾冲战役)是中国军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取得全胜的攻坚战。
当时参战的官兵们,虽然对抗战的最终胜利抱有信心,但是看到日军如此疯狂地顽抗,都不敢相信自己能看到胜利那一天的到来。很多人的想法是,拼光自己这一代人,杀死全部日本男人,也许中国才能熬到胜利那一天!
——余戈
余戈写的这本书,有两个突破,或称两个“正视”:其一,正视国民党军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正面表现;其二,正视侵华日军在军事行动上的严密作风。这是历史的态度。
(本书)从军事的、战役的、战术的乃至从具体的战斗过程、具体的战斗细节切入去研究战争史。详实、真切、细致、可感,有具体日期、具体人物、具体地点、具体景象、具体过程,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闻到硝烟,如听到枪声炮声,如见到怒江滔滔翻滚的浊浪,和对岸高崖上日军碉堡黑洞洞的枪眼。
——朱增泉(中将)
真实战史的血腥拼图。
《1944:松山战役笔记》像一块厚厚的板砖朝我劈面拍来时,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它的质量和沉重,也让我长长地吐出了一口鸟气:总算在期待了如此多年之后,看到了一部中国人自己写出的、放在世界战史文学橱窗里毫无愧色的作品。
即使如我这种以读战史为己任的读者,也很少读过如此这般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烈的血腥、烧焦的皮肉、滚烫的弹壳和刺鼻的硝烟味的作品,以致我至今闭上眼睛,都能马上想象出那片寂静的战场下,被太多的鲜血浸泡过的钢铁和铜的腥气以及暗红色的泥土!
——乔良(空军少将)
我读《松山战役笔记》,虽然里面多的是表格,数字和地图,以及近乎平直的战争描述,却似乎来到了那个时光倒流后满目血光,满耳厮杀的战场上。我想这就是真实的力量。作者给我们打开了一扇门,透过它,我们看到了以前从来没有太多了解过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战役,和战场上那些或敌...
评分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8月下开始读余戈的《1944:松山战役笔记》,每晚睡前读,说是心灵的洗礼毫不为过。说实话,这不是一本好看的书,甚至有些枯燥,故事很少,大段大段的战术安排和资料数据。现在抗日战争被手撕鬼子们解构得啼笑皆非的时候,能够碰...
评分松山战役是1944年夏秋之交在国军和日军在滇西进行的一场作战,是役,全歼日守军56师团113联队(相当于团级建制)1250人,被日本奉为三大“玉碎”战之一。为拔掉这个据点,国军投入2.4万人,在绝对美援炮火支持下攻坚作战九十多天,伤亡7763人,可谓惨胜。 历来国...
评分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8月下开始读余戈的《1944:松山战役笔记》,每晚睡前读,说是心灵的洗礼毫不为过。说实话,这不是一本好看的书,甚至有些枯燥,故事很少,大段大段的战术安排和资料数据。现在抗日战争被手撕鬼子们解构得啼笑皆非的时候,能够碰...
评分11月7日,2009年 10000米高空, 波音777客机中,果不出我所料,中间4个座位,只有两人。 我在最左边走道旁,另一人在右侧走道旁。 不时地,我只得取下眼镜,让自己双目紧闭,任由泪水沿脸颊淌下。 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 我本人的生活很美满,没什么可以让我落泪的。 我...
史料搜集工作确有价值,但以作者60年代生人和退役军人的背景,做好所谓的“微观战史”已是极限。一旦超出这个范围,要么是弥漫在整本书中的深重怨念,要么就是想尽办法去吹捧毫不相干的中共军队的恶心冲动。
评分想表达的过多,反而散了
评分在中方绝对优势下,双方伤亡率六比一
评分微观战史写作的有益尝试,在观点与史料方面都有瑕疵,但内容颇详实,可以开眼界破谬见,建议一切抗战剧编剧观众必读
评分这段历史不应被遗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